真实性、趣味性与劝诫主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融客观真实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反映社会生活状态的多姿多彩,充满趣味性,特别吸引读者。《阅微草堂笔记》能使读者学到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表达人们的酸甜苦辣,具有充满人情味的社会新闻特点。并且认为情理上的真实比事件真实更重要。《阅微草堂笔记》有劝诫主旨,以期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关键词:受众心理;《阅微草堂笔记》;社会新闻性;劝诫主旨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政治家、文学家纪昀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笔记小说的经典之作,与出自“才子之笔”的孤愤之书《聊斋志异》双峰对峙,自成一派。在小说创作的虚实观上,《阅微草堂笔记》侧重于叙述写实,实录所见所闻,反对记录者进行虚构。在行文风格方面,《阅微草堂笔记》较之《聊斋志异》要通俗易懂、富于趣味,给读者的阅读体验是轻松畅快的。而这两方面正是纪昀的高明之处。
一、《阅微草堂笔记》融客观真实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阅微草堂笔记》的写作目的是劝诫世人,这一写作宗旨在其创作过程中被反复提及。在《滦阳消夏录》中,纪昀谈到他的写作缘由:“昼长无事,追录见闻,忆及即书,都无体例。小说稗官,知无关于著述;街谈巷议,或有益于劝惩。”在《姑妄言之》卷首语中,纪昀说:“诚不敢妄拟前修,然大旨不乖于风教。”纪昀门人盛时彦说:“《滦阳消夏录》等五书,俶诡奇谲,无所不载;洸洋恣肆,无所不言,而大旨要归于醇正,欲使人有所劝诫。”
笔者认为,真实性与趣味性是纪昀笔记小说创作所坚持的原则,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对两者的坚持正是为了服务其劝诫世人的宗旨。《阅微草堂笔记》的读者群既包含社会上层,也包括社会底层具有一定识字能力的老百姓。作者竭力将合乎当时社会秩序、社会道德、社会规范、社会伦理等多方面的教导融入具有一定真实性、趣味性的故事中,激发大众的阅读兴趣。
而只有建立在真实性基础之上,或者存在于并非出自作者虚构而是客观陈述的故事中,趣味才能发挥出强大的感染力量,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作者的教化目的。真实性与趣味性是互为补充的。
二、《阅微草堂笔记》的社会新闻性
由此说来,纪昀深谙受众的接受心理,其“消闲”之作一定程度上具有现代新闻学意义上的社会新闻性。对于“社会新闻”,顾理平是这样定义的:“社会新闻,是指没有鲜明行业特点而又为大众所广泛感兴趣的,以反映社会生活、道德伦理、趣闻逸事等为主要内容的新闻。”纪昀所描写的除鬼怪狐魅之类的篇目均是一则则短小的社会新闻。新奇性、显著性、独特性是社会新闻所具备的几个特点,只有具备了上述特点的全部或某一个,才能激发受众的关注和阅读新闻的兴趣,引起广泛传播。而《阅微草堂笔记》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奇闻轶事,还有狐仙鬼怪的作品,为今天的人们研究当时的社会状态提供了依据,并且无情讽刺了清初的社会顽疾。纪昀认为“《聊斋志异》盛极一时,然才子之笔,非著书者之笔也”。它因袭了晋、宋古朴雅淡的风格,特别朴素,不饰华美,所以,受到当时人民的喜欢,“从索是书者众。因重浸板”。
《阅微草堂笔记》所记载的故事大多具备了社会新闻内在所具备的特点。如邻叟就瞋目狂吼的“神猪”被送往佛寺后,再见之,则表现出亲昵(《神猪》);万年松高二三十丈,其皮活血养人,取一片可为床(《万年松》);被翁姑强行卖给他人为妾的寡妇在途中极力反抗,举声一号,拉车的三匹马惊逸不止,拉着寡妇和媒人奔向县衙(《寡妇呼天》)等,这些故事短小精悍,反映了社会的家长里短、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坑蒙拐骗,但又不是一般的鸡零狗碎,每个故事又蕴含着一定道理和教育意义,总是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和传播价值。
三、《阅微草堂笔记》中社会新闻的特点
(一)反映社会生活状态的多姿多彩
《阅微草堂笔记》记载了社会上形形色色来自不同阶层的人物,鞭挞黑暗的官场,揭露伪善的道学家,有的慨叹儒生的迂腐,抨击封建礼教的僵固,有的讴歌女性的果敢,赞美劳动人民的智慧。《阅微草堂笔记》为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当时的社会提供了重要参考,因为它真实再现了清初的社会风气。作者说出了“读书以明理,明理以致用也。食而不化,至昏聩僻谬,贻害无穷,亦何贵此儒者哉”的感慨,通过一些故事,在讽刺儒生的迂腐的同时,更加对封建礼教的害人之深给予无情揭露。如有一则故事记录了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儒生第一时间想到男女之别而不是救人第一,多么可悲和可叹,我们感到封建礼教对人的摧残与迫害,真是深入骨髓。
(二)《阅微草堂笔记》充满趣味性,特别吸引读者
《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了很多丰富多彩的事件和人物,有河间游僧假药骗人遭揭,亦有山西吝啬富商遭惩,有女子委身下嫁伺机寻仇,亦有亡命鸳鸯终难成眷属,有描写一弱女子扮鬼吓退歹人,亦有县官智破假雷击人案等,读者非常喜欢这些精彩的故事。有一个故事:“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个小故事有质朴的语言,曲折的情节。它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其可读性也可见一斑。三类人面对寻找石兽用了不同方式方法:道学家无知,作者讽刺了他;僧人荒谬,作者嘲笑了他;老河兵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充满了智慧和经验,作者高度赞扬了他,表达了钦佩之情。
(三)能学到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
社会新闻希望通过新闻的传播给大众带来一定的启示和教育,“理所当然地承担着传播新闻信息,普及科学知识的社会责任”。《阅微草堂笔记》记叙了很多丰富的充满知识的篇章,上文就是一个真实而生动的例子。书中还巧妙地解释了“沉于水者,上视暗而下视明”的原理。“有郎官覆舟于卫河,一姬溺焉,求得其尸,两掌各握粟一掬。咸以为怪,河干一叟曰:‘是不足怪也,凡沉于水者,上视暗而下视明,惊惶瞀乱,必反从明处求出……此先有运粟之舟沉于水底,粟尚未腐,故掊之盈手耳。’”?文章充滿了知识,通过学习我们就能分辨是淹死的还是谋杀后再抛尸的。 (四)表达人们的酸甜苦辣,充满人情味
社会新闻是生活在社会中人们的酸甜苦辣和感情需求的真实反映。“好的社会新闻,或者能令读者泪流满面,为主人翁的高尚情操所感动;或者能令观众拍案而起,为主人公的卑劣行径所激怒。”《阅微草堂笔记》里充满了人情味,艾子诚寻找父亲的故事感天地。“艾子诚之父文仲在子诚出生前误以为杀人而畏罪潜逃。”而“乌有其父流离,而其子安处室家者”,可见寻找父亲是子诚今生最大的心愿。他在母亲逝世后开始寻找父亲,因为照顾母亲是子诚的义务,他说:“苟相遇,生则共返,殁则负骨归;苟不相遇,宁老死道路间,不生还矣。”他寻找父亲是一个无比困难的过程:“凡深山穷谷,险阻幽隐之处,无不物色。久而资斧既竭,行乞以糊口。凡二十载,终无悔心。”然而,子诚机缘巧合下与自己的父亲见面,“子诚具陈始末,乃嗷然相持哭”,场景让人潸然泪下,是一篇充满人情味的好作品。
三、情理上的真实比事件真实更重要
按照现代新闻学的理论,纪昀是一个优秀的社会新闻采写者,而纪昀所主张的小说创作理念又基本上契合新闻采写对真实性的要求。
如实记录所见所闻,尽量减少虚构,是《阅微草堂笔记》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在《姑妄言之》跋中,纪昀门生借用其语明确指出:“小说既述见闻,即属叙事,不比戏场观目,随意装点。”纪昀批评《聊斋志异》的不真实和过度虚构。为了对小说创作的真实性原则进行理论实践,经受住读者的质疑,他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在很多笔记故事前面加上某某言,以此表明他是在客观如实转叙,并不是他凭空捏造的虚构故事。这也基本符合新闻记者采写新闻的原则,即真实性是第一原则,记者应如实记录事件和人物,杜绝添油加醋,杜绝带有主观色彩的形容词。
不过即便是客观转述,纪昀也难以保证不失实,因为他有没有去核实,事实并不可知。虽然纪昀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批评《聊斋志异》的虚构,我们也很难说《阅微草堂笔记》就没有主动虚构的成分。在研究者看来,纪昀也并不是绝对反对虚构。武汉大学陈文新教授认为《阅微草堂笔记》体现了纪昀的小说创作观念:小说必须重视叙述(包括叙事),其叙事内容允许一定程度的虚构,并且负有“议”即论事说理的责任。
《阅微草堂笔记》的故事来源,一为纪昀亲眼所见所闻,二则来自道听途说,如纪昀所言:“缘是友朋聚集,多以异闻相告。” 纪昀无法保证自己采集到的故事都是真实的。因此,对所记载故事的真实性的理解当然不能用现代社会新闻学的“真实”来评判。对真实性的解释,也并非全部集中在事件真实。否则就难以解释《阅微草堂笔记》记载那么多鬼怪狐魅的故事。那么,纪昀如何对小说创作的真实性进行理论解释,以免读者提出质疑?
在劝诫教化宗旨的指导下,纪昀在写作《阅微草堂笔记》时,事件上的真实不如情理上的真实重要。他认为:“余谓幽期密约,必无人在旁,是谁见之?两生断无自言理,又何以闻之?然其事为理所宜,固不必以子虚乌有视之。” 这段话强调了他对小说创作虚实的理解:情理上的真实比事件真实更重要。只要是合乎情理的就相当于真实发生的,不要怀疑其是虚假的,事件的叙述是为了服务于最后主旨的揭示和阐发。他更关注的是建立在一定真实基础上的道德说教、哲理阐释和知识传播。 换言之,《阅微草堂笔记》追求的是艺术上的真实。无论是从情理上的真实来看,还是从真有其事来考量,相较于纯虚构的故事,看起来“很真实的故事”有助于广泛传播和议论,有助于正人心、美教化。笔记中的故事“万一失实也是无关紧要的,因为它阐述的道理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才是最重要的”。
《阅微草堂笔记》拥有社会新闻属性,但是也有一些问题真实存在着。
《阅微草堂笔记》拥有不太强的时效性。纪昀写道:“盖前明崇祯末,河南、山东大旱蝗,草根木皮皆尽,乃以人为粮,官吏弗能禁。妇女幼孩反接鬻于市,谓之菜人。”纪昀记载了一个一百多年前的故事。《阅微草堂笔记》是把五部笔记小说装订为一本,一部笔记小说由几百个小故事组成。因为每一部的创作时间都很长,所以就导致笔记小说的时效性就不太强,传播方式上主要依靠手抄和雕版印刷,速度太慢,无法广泛和快速推广到读者手中。迎接这一社会新闻的萌芽形式,需要我们以一个宽容的心态,苛刻地用今日之标准是不科学的。
《阅微草堂笔记》应该探讨它的真实性。它的社会新闻出自两个来源:一是他亲眼看到亲耳听说的,如“里有丁一士者……两三丈之高,可翩然上;两三丈之阔,可翩然越也。余幼时犹及见之,尝求睹其技。使余立一过厅中,余面向门前,则立前门外面相对;余转面后门,则立后门外面相对。如是者七八度,盖一跃即飞过屋脊耳……”二是听说来的,如“缘是友朋聚集,多以异闻相告。”但是“至于笔记的真伪杂糅,可以说是笔记的先天性顽症。归纳起来,其病因有三:一是个人所见所闻毕竟有限,道听途说辗转流传的事情难免走样:二是即便亲见亲闻也不能确保真实无误;三是作者的主观好恶会自觉不自觉地导致信息传播的失真”。 受纪昀的角色定位所限,是否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所有的记载都是真实的,都是客观的,这点无从考证,因为他毕竟不是现代职业记者而是一位文人。但是对他的求真务实态度我们深表敬意。纪昀写道:“张太守墨谷言:德、景间有富室,恒积谷而不积金,防劫盗也……此事李露园亦言之,当非虚谬。”
四、《阅微草堂笔记》的劝诫主旨
纪昀认为小说的功用是“寓劝诫,广见闻,资考证”,寓劝诫是摆在首要位置的。他用《阅微草堂笔记》这部小说集进行了实验,并取得良好效果。纪昀是一个具有渊博学识和高超写作技能的“记者”,十分了解大众的阅读趣味和心理。《阅微草堂笔记》可以说是一部运用文学笔法写成的有血有肉的新闻报道集,摹写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它兼顾了真实性与趣味性,将一本正经的说教融入了千奇百怪的故事中,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纪昀的写作手段很高明,他精准掌握了受众的心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坊间刊刻其书,广为传阅,多次再版说明了真实性与趣味性的重要。
参考文献:
[1]马丽华.《阅微草堂笔记》中的“狐”形象试析[J].芒种,2018(2):55-56.
[2]郇宇.《阅微草堂笔记》研究综述[J].文学教育(中),2018(6):8-9.
[3]廖小勤,冉华森.《阅微草堂笔记》爱情故事及其现代意义[J].兰州学刊,2012(5):208-210.
作者單位:
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02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