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搞好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读书兴趣和阅读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小燕

   摘 要: 从目前现实情况看,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还远远达不到新课标的要求,究其原因,有社会及教育观念的客观因素,但学生主观因素的缺失更不容忽视。如何激发学生的主观因素,笔者认为兴趣是关键,方法是基础。
   关键词: 阅读; 课外; 兴趣; 提高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4-0130-01
  
   一、选书
   新课标中推荐了一些经典篇目,还给教师留下了推荐的空间。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经验,进一步有计划地列出符合课程标准“建议”的富有特色的篇目清单。选书的前提是要有较大的选择面,除了《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名著经典书目,教师还要在平时关注出版动态,留意报刊杂志,关注当前的热点图书但又不被媒体左右,即要关注获奖作品又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实际,找到真正优秀的并能与学生兴趣点结合的作品,如《读者》、《青年文摘》、《当代中学生》等。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最好让学生参与选书,师生一起来商定课外阅读的书目,这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保证阅读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指导阅读
   1. 激发阅读兴趣。除了让学生参与选书,一开始就调动起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外,还可以给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如“凿壁偷光”、“头悬梁椎刺骨”等,树立起榜样,让学生认识到读书对于成才的重要性;介绍身边一些学业有成的人的读书事迹,用活生生的实例对学生进行引导;在课文教学之余,引导学生拓展开去,广泛的阅读相关的书籍资料,不仅扩大了阅读面,且能引起学生对名著的兴趣,如教学《杨修之死》时,引导学生结合《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性格特征对比分析,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要求学生去阅读《红楼梦》;教学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可以介绍学生去阅读托尔斯泰《复活》等。还可以借优秀影视剧对学生产生的强烈震撼与感染,引导学生去阅读相关的名著或类似的名家名篇。其实,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老师可以在教学中,在师生交流中抓住契机,因势利导,调动起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2. 进行方法指导。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阅读方法指导,使他们学会在课外自己阅读,针对不同类型的书目,不同的读书目的,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浏览法、泛读法、略读法、精读法及慢读与速读等方法;教学生学会摘抄、剪裁、编写读书卡、编写阅读提纲等方法。
   3. 明确目标任务。将阅读量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个学年,每个学期,甚至是每一周,让学生逐步达到规定的要求。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对绝大多数中小学生来讲,阅读活动主要表现为兴趣化的阅读,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读物可能阅读的积极性很高,而对一些虽然有意义、有价值但不感兴趣的读物却不愿顾及。实际上,仅靠兴趣来维持的阅读是不长久的,而新课程标准以及教师推荐的读物,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感兴趣的;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学生不下一番苦功夫也是难以完成的。立足于学生实际,把目标任务分解、明确,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自觉性、自制性,完成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迁跃,保证阅读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组织活动
   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意志、进行课外阅读评价极其有效的方法。在班中建立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定期与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信息交流;还可举行报告会、故事会、朗读比赛、知识竞赛、读书心得、办报纸等活动。通过这些定期和不定期的活动,同学们将自己在课外阅读中得到的知识拿到课堂上来,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每人都有一种收获感,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巩固和提升了课外阅读成果。
   四、写读书笔记
   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来积累知识,让他们把零碎的知识集中起来,划归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一书一得,一书多得。不仅可以让学生写心得,写体会。而且阅读过程中,遇见的名言、优美语句、精辟话语等都可以归类摘抄并且积累下来。不怕少,只怕不写,天长日久,积沙成塔。思想和语言会一起进步的。
   五、引导学生转变思想认识,树立大语文观
   让学生认识到要学好语文仅仅学好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课文仅仅是个范例,课外阅读是对课内教学的补充和扩展,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要紧密相连,相互促进。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自然界中皆学问,打破学生狭隘的语文观。
   六、挖掘文本资源,引导学生变“不读”为“要读”
   引导学生随文阅读课外作品。教学名家名篇时,故意设计一些拓展性作业题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寻求答案。比如,在教学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七年级上册)后,布置一道作业: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他创作的童话让人百看不厌,除了我们已经学过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外,你还会讲哪些?准备好故事下节上课时讲给大家听。又比如教学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八年级上册)后设计如下作业:阿长虽是鲁迅家的一位保姆,但在鲁迅眼中“她却有伟大的神力”,直到后来鲁迅还一直追忆着她。他在散文《朝花夕拾》中还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人物:《社戏》中的阿发,《故乡》中的闰土、杨二嫂,《阿Q正传》中的阿Q,《风波》中的七斤等,你知道这些人物吗?讲讲他们的故事。设计的问题既是作业,又带有一定的诱惑力,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任务,又迫使学生去读,不读就无从回答。
   七、让学生尝到阅读的快乐
   1. 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学会积累,享受积累之乐。在阅读中觉得有用的东西,自然可以“拿来”。比如典型人物的语言、心理、行动和肖像描写;绝妙细节、精彩场景、名人名言,精妙的论辩等都是有益的资料,都可以做摘录。每节上课利用2分钟的时间进行名句好段赏析。积累赏析的要求逐年提高;七年级要求能找出作品中有欣赏价值的句段,能背记下来,并作简单赏析(喜欢的理由);八年级要求积累一个或几个段落,要求背诵并能从语言、写作的角度分析;九年级要求对名家名篇作整体阅读并学会从写作技巧、人物形象、主题等多角度赏析。并定期对学生积累情况进行检查,多表扬,多鼓励,重引导,少指责。当学生看着自已整理的一两本“杰作”时,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2. 开展读书汇报会,交流心得,享受博学之乐。每学期开展一次读书汇报活动,比比谁看的书多,谁的阅读体验、阅读见解独到,将自已学到的展示给大家。当受到别人赞许时,那种阅读的成就感不言而喻。
   3.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享受运用之乐。语文之道重在“积”和“用”。积累是素材,当你写作文感到言不达意时,就可将积累的素材来一番移植改造,然后辅之以自己的构思布局,充实于血肉,一篇美文也许会脱颖而出;当与别人针锋相对、争论不休时,你也许会为自己引经据典、盘古说今的博识而感到欣慰与自豪。
   课外阅读与课内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对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切不可等闲视之。《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可见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用好教材、提高课堂效益,重视和加强语文课外阅读更是必不可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66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