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晓婷

   摘 要: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根本上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施探究性学习应注意: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挖掘教材内外的探究性题材;突出探究活动的过程;采用合作交流的形式;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探究性学习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但同时不能脱离教师的主导作用,两者不能偏废。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 动机; 过程; 开放; 合作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4-0161-02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其核心任务之一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探究性学习便是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之一。
   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性学习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我认为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
   动机是学生进行内部活动的动力,学生的创造力在动机之下才易于引起。实践证明,动机能有效地引发学生活跃的思维。巧设问题情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巧妙地把数学学习的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在新旧知识之间制造冲突,把学生引入迫切希望探究的情境。但创设情境,一定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实现本节课的目标,讲究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设置这样一个故事情境:花果山景色秀丽。有一天,孙悟空做了四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分成两块,分给猴甲一块,猴乙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孙悟空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四块,分给猴乙两块。猴丙更贪,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孙悟空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六块,分给猴丙三块。猴丁更不甘示弱:“我还要更多。”于是孙悟空把第四块饼又平均分成八块,分给了猴丁四块。小朋友,你知道哪只猴分得多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睁大了好奇的眼睛,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孙悟空分得公平不公平,积极性很高,都急着想让老师讲新课。这种情境最符合小学生的身心规律,最容易使小学生对探究问题产生浓厚兴趣,而这种浓厚的兴趣又给小学生探究学习带来不可估量的活力和情趣。
   二、挖掘教材内外的探究性题材
   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入手,为学生组织感兴趣并且有能力通过探究来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题材,开展探究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及创造性。
   例如,一位老师在上实践活动课“可能性的大小”时,通过掷硬币猜一猜是正面还是反面和掷色子猜一猜出现不同点数的形式,让学生分别对这些可能性作出预测,继而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在活动过程中,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工实验统计掷硬币和掷色子的情况并记录下来,算出百分比,由此学生也许会发现与自己的预测存在较大差距,对自己的预测结果产生了怀疑,认真分析原因,进而对每个小组及全班同学统计的百分比情况进行统计、观察、分析,感受到随着掷的次数的不断增加,每个小组统计的结果百分比呈现出一定的规律,从而通过全班讨论归纳出结论。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预测――实验――分析――结论”这条主线,积极进行操作、讨论与合作交流等活动,在自主探索中,经历了科学地探究问题的过程,逐渐掌握科学地探究问题的方法。这一案例中掷硬币与掷色子的题材本身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加上实验、统计等形式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因此,教师引导组织的“探究性学习”就易于展开并获得成功。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更好的展开“探究性学习”,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外的探究性题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组织好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
   注重突出探究的过程
   学习是一个过程,探究性学习更应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和推断的过程。因此,教师作为这个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更应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如在小组学习中,我们应给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发表意见和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在教学中特别要强调“学生为主”的意识,不要让探索学习过程匆匆而过。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我们就需要考虑学生是如何获得乘法分配律的?他们是否真正经历了获得知识的过程?学生得到的仅仅是知识还是在过程中生成了方法、学会了合作交流?……我设计了这样的片段:(1)独立思考。54×(3+7)、6×100+9×100、(6+9)×100、54×3+54×7,哪些等式相等?你有什么感想?(2)100×2+100×8、(a+b)×c,你能写成另外的形式吗?(3)小组合作研究,(250+12)×40、96×19+4×19,哪个题目容易计算?为什么?(4)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这样,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发现、去探究,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学习的能力。
   四、采用合作交流的形式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主动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这对于学生实现认知上的互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增强合作意识,都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不仅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与学生共同探讨,互学互动,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合作技巧和方法。
   例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中收集信息资料的过程,像让学生收集零花钱的情况、调查兴趣小组的人数情况、学生的体重情况,都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合作的方式收集。在制作统计图时,我们让学生根据出示的统计表制成条形统计图。然后反馈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再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制作提出问题,看统计图考考自己组内的同学。这样的过程鼓励了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学习中产生思维碰撞,从而达到培养发展学生探索性学习的效果。再如“编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可以分组让学生编应用题,适时反馈,这样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每个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通过倾听他人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并将思维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探究性学习。
   六、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探究是学习的一种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把探究性学习延伸到社会实践中去,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的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去观察、思考、分析,从中揭示某些规律,并再用以指导生活实践,体验探究的价值,初步形成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
   如,教学了“利息、利率”这一内容后,学生理解了利息、利率的含义,知道了怎样求利息的方法,学生欲欲试试的心情可想而知。此时,我安排了以下作业,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完成:(1)做自己的小会计,到银行去了解利率,然后把你积攒的钱存起来,想一想怎样存最合算?把你的分析汇报给大家。(2)做家庭小助手,帮妈妈理财,算一算妈妈存的钱利息是多少?到期后能取回多少元?怎样存钱最合算?学生极有兴趣,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最后存钱。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对利息的理解极为深刻,拉近了知识与生活的距离,使知识和生活紧密结合。注重课前调查,培养了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课堂上,敢与放手,促进主动探究,自己解决问题,同时能深刻体验自己的研究成果,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最后应说明,探究性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但同时不能脱离教师的主导作用,两者不能偏废。应该说探究性、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较传统教学的师生关系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关系中学生的主体性凸现,而教师的主导在形式上相对隐蔽。正是这样课堂教学的控制难度更大。教师要发散学生思维进行探究又要注意不能分散学生注意力。要组织讨论又要防止嘻闹……,把握这个度,教师要有更广博的知识,要有更熟练的课堂驾驭能力。因而,探究性学习的组织与开展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作为教师自己要不断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和应变能力,不断充实自己,以适应探究性教学的需要。
   总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探索活动贯穿始终,教师在其中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作用,并亲身参与学生的探索过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给予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放手让学生探究的空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发现、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66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