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分析寓德育于物理教学之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左 兵

   摘 要: 学校教育担负着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教育任务,而其中德育又放在首位,力求在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情感、思想道德意志,以及思想道德行为等各方面进行全面培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在德育方面又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以下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析一下其中的德育因素。
   关键词: 物理; 德育;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162-01
  
   一、通过对古今物理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我国古代许多的物理学家,对物理发展有过很大的贡献,不少研究成果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如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不仅在我国古代军事、生产、日常生活中起过重要作用,且对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世界的发展都有功绩。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和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感到骄傲和自豪。又如,我国近代著名的力学家、火箭专家钱学森,它所涉及的学术领域十分广泛,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尤其是对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中国的导弹之父”。通过对我国历史上有关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和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的事实,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树立了为民富国强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二、介绍物理学家事迹,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重要规律,在讲解欧姆定律时,首先向学生介绍德国的物理学家欧姆,得到这个结论是不容易的,经历了10多年的辛勤劳动,做了大量实验。同时,介绍学生课后阅读文章后的“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激励。另外,要结合课本中安排的许多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谈感想、写小论文,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勤学善思和积极上进的品德。
   三、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增加德育艺术技巧
   物理教材中内涵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通过发掘、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在思想、品德和其他心理素质上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注意强调德育渗透的三个原则:有意原则、有序原则、有机原则。“有意”:即教材与德育目标的相关性、一致性和同步性,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行德育的目标控制。“有序”:即对教学的德育内容进行系列组合,优化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使一个观点、一种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从而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有机”:即选择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找准某一知识或训练点为突破口。这样我们就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育人的“工程师”。
   四、了解物理知识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为祖国建设作贡献的决心
   物理的产生和发展,从来就是和生产实践与科技水平密切相关的。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顺利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评价物理教学的重要标志,因此,我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学”与“用”紧密结合起来。从教材的安排看,提到:现代生活中广泛用到物理知识;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科研等方面需要物理知识;物理知识是学好其他自然学科的基础。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重视知识的应用。讲完知识点后,我都举有实际应用的事例,比如,讲完动能和势能转化后,紧接着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其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材最后总结到,物理是一门很有用的课程,物理学对祖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为祖国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
   另外,合理创设问题情景,不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即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从局部看是细微的,但滴水成河,积沙成塔,一个标点、一句话、一道习题、一个实验,都能启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
   1. 要问在有疑之处。“疑”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内驱力,它是引导思维、启迪智慧的重要心理因素。它会打破学生心理上的平衡,引起学生动机、注意力和情感态度的及时变更,并重新组成认知行为的心理动力系统,保证认知探索活动的顺利进行.问题一旦解决,会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例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首先让学生观察内有空气的牛顿管中铁片、木屑和羽毛的下落,实验前让学生猜测他们下落情景然后再演示,此时几乎所有学生的猜测都和实验结果相同。接着用抽成真空的牛顿管再来作这个实验,但事先不要告诉学生这个牛顿管内是真空的,这次实验结果与上次实验大相径庭,这时学生们都会惊奇地问――这是怎么回事?他们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了,探究欲急剧高涨。此时设疑便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2. 问题难易要适度。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正是这种潜在水平和现有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学生身心发展的动力。
   3. 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创设具有诱发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固有的好奇心,培养兴趣,增强求知欲,使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成为一个满足好奇心和兴趣需要、适应求知欲望的过程.需要注意,有“疑”问题不一定是启发性问题.有些问题虽然能使学生产生疑问,但由于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相差甚远,偏离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就只能是启而不发了。因此启发性问题要内隐有足够的条件,难度要落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它的适用条件之一是低速运动的物体,学生理解这一点往往感到较困难。我们可以设计一个颇具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通过问题的自主解决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适用条件。如质量为lkg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l05N,由静止开始加速,问经过100min后的速度是多少。学生们很快就计算出来了。但同时很多人对结果又产生了怀疑,末速度超过了光速,这可能吗?以前大家都知道物体运动的最大速度是光速,这是为什么呢?此时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开始踊跃发言寻找问题的症结,在教师的诱导启发下,最终引出上述条件。但需注意一点,学生可能最终停留于问题出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条件上,但对于物体速度增至接近光速时,质量开始急剧增加这一点则需要教师的介绍,同时可推荐一本有关相对论的科普书籍课外阅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
   4. 要创设融洽的课堂环境。教学过程要求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探索与大胆的回答。这需要教师彻底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长者优位”的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一个引导者、合作者、倾听者、欣赏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积极营造自主探究,畅所欲言的课堂气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68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