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秀云

  摘要:创新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师的创新教学。创新教学的目的是实现学生认知的发展,核,心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创设富有创新思维的情境、氛围、环节、方法、过程,激发学生创新勇气,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2-0162-02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何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主动积极思维,真正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认为基本途径是教师必须大胆进行创新教学。
  创新教学的目的是实现学生认知的发展,核心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小学语文教学的载体是图文式教材,它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内涵,具有独特优越性;小学语文教学对象是思想灵动、童言无忌的孩子,具有独特表现性。这两种独特性,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与引发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桥梁。结合自身的教学尝试略作探讨。
  
  一、在情境中萌发意识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巧设悬念、设计场景,以引起学生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口发现者的身份投入思维的活动中,才能萌发创新意识。
  我在教三年级《五彩池》一文是这样巧设悬念的(也是真实的)。开课时,我拿了一张去九寨沟的照片让大家看:
  “同学们,老师去了四川的藏龙山上,可是没能看到书中描述的五彩池。”瞬间底下传来一片遗憾声。立刻有人问道“为什么?”“是呀?我也想请同学们研究研究,从书中帮我分析分析原因。”顿时全班同学都来了精神,非要帮老师搞个水落石出。
  学完课文大家懂得了:五彩池颜色形成的原因是石笋反射了太阳的光。
  这时一个同学恍然大悟:“老师去的时候或者下雨或者阴天。”一个说:“对,照片里老师还撑着伞呢。”另一个接着说:“书上第二个自然段开头是这样写的,那是个晴朗的日子”。
  我舒心地笑了,顺势夸奖他们真会读书,观察真仔细,学生们都乐了。在这样轻松的情境中。学生自主萌发了探索兴趣,掌握了五彩池颜色形成的主要原因。
  为了弥补前边的遗憾,我告诉大家,导游让我们等一等,等雷阵雨过去后,大家再照像。我接着又拿出第二张――我在五彩池边上的照片让大家看,大家为我鼓掌,并与我一起分享快乐。
  
  二、在质疑中激起涟漪
  
  在阅读教学中需要质疑,否则,思维风平浪静,毫无跌宕,怎能灵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但要善于疑。质疑作为引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有效刺激,合理使用,才能激起涟漪。
  在教一年级《一粒种子》时,我问:“谁知道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学生纷纷举手说:“种子发芽需要阳光、需要水分、需要空气。”还有的说:“它需要温度,还需要土壤。”这时一个同学提出:“无土栽培不需要土壤,还有我们吃的豆芽也不需要土壤。”另一个同学受到启发补充说:“我看见奶奶把大蒜放在水里也能发芽。”紧接着一名同学问:“我们家的大蒜没放在水里也发芽了。这是为什么?”马上就有一个同学告诉他:“因为空气中含有水分。”呵,我心里赞叹道:真是一群小精灵。
  接着我又问:“看看图中蚯蚓在帮种子做什么?”许多孩子说:“它在帮种子松土。”这时一个男孩子站起来肯定地说:“它不仅帮种子松土,还给种子施肥,因为蚯蚓的分泌物是很好的肥料。”另一个抢着说:“蚯蚓有2500多种,有的还可以人中药。”呵,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问题出来,掀起了一朵朵浪花,激起了一片片涟漪。
  
  三、在碰撞中进发火花
  
  有了矛盾,就会发生碰撞,有了比较,就会形成鉴别。碰撞、比较是逐步认清事物本质的训练过程,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
  刚刚进人课改,我在教一年级《问银河》时,文中“你那里有没有长胡子的小虾?有没有穿硬壳衣服的田螺?”这句话中,文本作者的原意是让读“zhang”(因为“长”“穿”上下旬对应是动词),而“长”是多音字,教学中引发了学生的争议。对小学生无法去讲什么是动词,按学生的理解①“长zhang瑚子的小虾”对的,②“长chang胡子的小虾”也对,并且认为这是课堂中一个新"的生成点。于是,我对学生善于动脑创新的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课堂是平静下来了,但我的心并没有平静下来。
  虽然课程改革我们倡导学生多向思维。答案可以不统一,但我还是认为,教材作为一个范本,应该更加严谨,更加准确,尽量不要引起读者的歧义。我作为一名实验学校的教师更应该将这一想法与专家沟通。正好假期,北师大专家组陈铮教授来我校了解课改情况及教材使用情况,于是我将自己的想法提了出来,可以将“长”和“穿”的后边都加一个“着”字,就不会发生歧义了,专家采纳了我的意见,现在的课本中已变成“你那里有没有长着胡子的小虾?有没有穿着硬壳衣服的田螺?”。
  
  四、在求异中训练能力
  
  “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
  在教《雨铃铛》结课前,为了发散思维,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你带着喜爱之情,对春雨说一句话”,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正准备下课,这时一个同学举手说:“我不喜欢雨。”我吃了一惊,一时没回过神来,面对那么多听课教师,我马上稳住阵脚说:“他能提出与其他同学不一样的想法,听听为什么?”他接着说:“因为现在经常下酸雨,它会损坏庄稼、腐蚀衣服和皮肤,会造成破坏。”是的,孩子从不同角度想到了,由于不注意环保,造成污染和破坏,加强环保这是人类应该面对的多么严峻的课题,我在备课中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层?我鼓励他说:你说的真好!我们都要增强环保意识,当环境改善时,你一定会更喜欢春雨对吗?他肯定地点点头。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一定要让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看法,在求异中更能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创造力。
  
  五、在创编中发展想象
  
  在阅读教学时,必须教会学生想象。借助想象,学生就能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各种新的形象。
  在教完《水乡歌》后,我说:看来大家都喜欢水乡,“水多、桥多、船多、歌多”的特点,却把自己的家乡忘了。这一激,激活了学生的想象,他们讨论更热烈了,仿照课文当堂创编了《西安歌》。(附《西安歌》:西安什么多?车多,东一辆西一辆,东西南北千万辆,出门就能把车坐。西安什么多?楼多,千栋楼,万栋楼,高楼一栋挨一栋,楼房等着大家住。西安什么多?景多,大雁塔,兴庆宫,游人多得数不清,最美要数兵马俑。西安什么多?歌多,千首歌,万首歌,大街小巷飘满歌,歌唱西安新生活。)孩子们创编的《西安歌》突出了西安‘车多、楼多、景多、歌多’的特点,多了不起。
  
  六、在朗读中品出新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想千百年来老祖宗留下的名言是有道理的,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静下心来,反复咀嚼,细细体会,品出新意。
  我们在为一位教师设计《啄木鸟》公开课时,出示了这样一句练习:啄木鸟医生,谢谢您为我捉虫治好了病。要求学生读句子体会意思。学生通过有感情的反复朗读,逐渐品出四层意思:①啄木鸟是个医生;②啄木鸟为苹果树捉了虫子;③苹果树的病治好了;④苹果树很有礼貌。
  如果教师满足于学生了解其中的一种意思,是对教材钻研不够,朗读训练不到位,如把几种意思都告诉学生,又会使学生思维得不到培养,这就要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品味方法。
  总之,创新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师创新教学,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创设富有创新思维的情境、氛围、环节、方法、过程,教给学生顺向思维、逆向思维、横向思维等多向思维的方法,使思维更加灵活而有广度,激发学生创新勇气,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69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