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的意识形态性与审美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剑锋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的意识形态性是指中学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反映现实生活利弊得失。具体指语文教学的功利性,思理性,认识性;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性是指语文教学独特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和娱乐性。中学语文教学应当将意识形态性与审美性结合起来。
  关键词:语文;意识形态性;审美性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2-0174-01
  
  “语文”作为一个术语,一个词汇,《辞海》和《辞源》未收编作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法是“‘语言和文字’也指‘语言和文学的简称’”。《新华词典》注为“‘语言和文学’,也指‘语言和文章’或‘语言和文学’”。可是,语文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术语,它更是一门学科。作为一门学科,语文属于人文科学,它是以具有典范作用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以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基本任务,以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为根本目的的基础学科。因此,中学语文教学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独特的意识形态性和审美性两个方面。
  中学语文教学施教对象是成长中的中学生。教学对象的特点是思想灵活,思维发散,性格多样;处于生理成长期,个性养成期,知识积淀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初期。面对这样的施教对象,如何完成语文教学固有的目标,如何将素质教育贯彻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本文认为应当将其意识形态性与审美性辨证统一起来。
  所谓意识形态,它是指一种与社会政治,经济密切相关的,成体系的,系统的,被社会绝大多数人认可的社会群体意识。其特点是功利性、思理性、认识性。因此,语文教学的“意识形态性”指语文教学所体现出的功利性,思理性和认识性。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语文教学的审美性的内涵与其意识形态性相对,也包括三个方面:从教学目的看,语文教学是超功利的;从教学方式看,语文教学是形象的;从教师的教学态度或者学生的学习态度看,语文教学是情感的。这说明语文教学具有双重性质,即它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教学恬动。
  第一,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的辨证统一
  要理解语文教学的这个特点,首先要清楚我国教育的目的。1986年,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则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期的教育目的具有历史继承性,也反映了新时期社会发展的特点和我们对教育目的的新的思考和探索。
  因此,语文教学的功利性从宏观角度看,是指语文教育对新时期教育目的的执行与完成。从微观角度看,语文教学虽然不以传授或者习得一定的政治,经济,科学知识为其直接功利目标,但是,语文教学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在追求一种审美功利。那就是通过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古今中外美文的赏析,给人以审美愉悦,进而影响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例如鉴赏伟大领袖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那种“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所呈现的豪情万丈,豁达开朗的意境美,那种“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所勾勒的惊心动魄的历史画面,使人身心震撼,瞬间被带入历史隧道,领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的丰功伟绩。但是,最触动心灵的还是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诗句,字里行间表露出一代伟人超凡脱俗,自信豁达的气魄,所有学生都被深深触动了。回想中华民族在上世纪所遭受的磨难,我们为了民族自强独立而抛头颅,洒热血,但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华民族终于屹立在世界东方。这些作品的赏析,不仅从时代背景的角度使得学生了解了一定的历史知识,更通过意境美的鉴赏对养成学生崇高人格,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具有极大的作用。
  第二,思理性与形象性的辨证统一
  上述关于“语文”内涵的分析表明:“语文”既然属于人文科学,语文教育是人文科学教育,它就受到人文科学和教育学双重学科规律的制约。首先,作为一门学科,它不能只停留在个性化的教学创造活动的层面而是要探求其中的规律。它以教学实践为出发点,以教学效果评估为依据,研究,发现和总结教师的教学活动对中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人文素养的提高的普遍规律,并且撰写科研论文来表述研究的成果。其次,具体到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更强调体会、内省、直觉、想象、顿悟,我们要充分考虑到个人体悟和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毕竟,语文教学活动不是逻辑推理过程,语文教学过程是将书面文字形象化的过程。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而“圣人立象以尽意”(《易・系辞上》)足见,“立象”可以弥补语言在达意方面存在的不足。形象化的方法具体指将“文字”还原成“画面”,将抽象的理论还原成形象生动的事例。这一点,在诗词鉴赏,议论文分析方面尤为重要。
  第三,认识性与情感性的辨证统一
  语文教学,具有认识社会风貌,认识社会本质的认识价值。例如一些重在说明的说明文,其目的就是为了说明事物,传授关于事物的客观知识,进而让学生认识事物;又如一些思理性极强的政论文章,一些哲理文章,一些思辩性,逻辑性很强的议论文章等等,其目的更在于明辨是非观念,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武装学生思想。但是,语文教学不是政治教育。中小学采用新教材以来,各科教学闪现出的亮点之一都是课堂教学更加生动了。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择的作品,愈来愈倾向于美文赏析。阅读材料增加了,高考中阅读材料的命题模式,重点考评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新教材的采用和考试测评角度的转移,对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中学语文教师,要彻底改变一根粉笔,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教师要精神饱满的投入教学活动,要用“自己的真情”演义“作品中的真情”来培养“学生的真情”,要通过个性化,创造性教学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感,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审美情感不同于道德情感,政治情感。审美情感是指凝聚在教学全过程的教师对课文中审美形象的主观态度,或由审美形象激发的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面对雪,梅,松,月,夕阳,大海等等课文中经常出现的审美意象,教师所表现出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态度,以及学生同样的情感态度等等。
  总之,语文教育对中学生精神影响作用是多方面的。它具有认识社会风貌,认识社会本质的认识作用;具有确立人生观念,提升道德品质的教育作用;具有获得情感满足和精神享受的美感作用。因此,语文教学中应当将意识形态性与审美性辨证统一起来。语文教学的功利性目标的实现要求“寓教于乐”;其思理性特点要把握住“立象尽意”;其认识性价值要体现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情理交融”等等特点,这样,才能完成新时期素质教育的目标,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70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