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的理论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以最近几年有关创业教育的研究论文和专著为研究对象,介绍当前国内外创业教育的发展概况、概念内涵、模式和体系,以期能为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创业教育;国外研究;国内研究
一、前言
创业教育是目前国内外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一个崭新领域。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创业教育实践尝试和理论探讨。我国创业教育理论研究起步晚,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通过阅读、归纳近年来有关中外创业学、创业教育方面的研究论文,梳理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历史和现状,形成如下理论综述。
二、国外研究
(一)国外创业教育发展的简单回顾
1947年,哈佛商学院开设的新创企业管理课程被认为是第一门创业教育课程。美国创业教育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创业课程和研究性期刊出现的萌芽阶段(1947-1970);创业课程和研究性期刊增多,需求高涨的起步阶段(1970-1990);创业学专业设置与学位授予的发展阶段(1990-2000);创业教育教室的准备及社会对创业教育关注程度剧增的成熟阶段(2000年至今)。此外,印度在1966年提出“自我就业教育”,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启以科技园为起源的创业教育,澳大利亚、德国、法国等国也较早鼓励对大学创业教育的引导,取得了显著成就。
(二)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也叫“企业家精神教育”和“创业精神教育”。创业教育之父杰弗里・蒂蒙斯教授认为,创业教育是为未来的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是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在美国,学者对创业教育有两种不同理解:一种认为创业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个性品质的教育。另一种认为它是与商业教育相区别的教育概念。日本创业教育是“以创业精神培养”为主线的教育,“即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社会挑战能力和冒险精神的资质能力教育,通过创业课程和创业实践,唤起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其掌握创业的技能。”
(三)创业教育模式
学者们认为世界范围内的创业教育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重视社会实践体验和创业技能学习的创业教育模式,以美国为典型;另一种是重视创业精神培养的创业教育模式。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依专业化和受众分为聚焦模式和全校性创业教育模式。聚焦模式的专业化程度高,创业教育课程仅面向商学院或管理学院。全校性创业模式下,创业活动和课程面向全校学生,以培养不同专业学生的创业精神和意识。
日本高校的创业教育呈现多取向特征,既重视社会实践体验和创业技能学习,又重视创业精神培养。有学者将日本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总结为四种模式:掌握实际管理经验的创业家专门教育型;掌握系统经营知识、技能的经营技能综合演习型;创业技能专业型;培养创业意识、创业精神的企业家精神涵养型。
三、国内研究
(一)国内创业教育发展的简单回顾和总结
我国创业教育起步晚,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高校自主探索阶段(1997-2002.4),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开始有益的自发性的探索;(2)创业教育教学试点阶段(2002年4月开始),创业教育转向实践探索,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3)课程教学实施阶段,高校由试点探索和积累经验转向建立系统的课程体系和学科建设。
(二)创业教育的内涵
1.从“创业”语义来探讨创业教育
有的学者主张创业定义应该与创造和积累财富相联系,有的学者认为狭义的创业仅指创办企业,广义的创业侧重在前人基础上有新的成就和贡献。基于不同维度的“创业”定义,创业教育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现有观点看,狭义创业教育指职业的获得、发展;广义创业教育包含使受教育者从个体到群体,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领域内,创造财富价值和创新意义的教育活动。
2.从创业教育的目的和功能出发
根据其目的和功能来定义“创业教育”,反映了创业教育的应用性特征。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人才说”,培养能够创造工作岗位的创业者。“素质说”,创业教育的功能是培养企业家精神,目的是培养学生创业者的素质。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房欲飞主张创业教育的功能在于通过课程体系,把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素质,催生“时机成熟条件下的创业人才”。
3.以高校为载体的“创业教育”的探讨
近年来,学界提出高校创业教育应包括高校教师创业教育和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两部分,开始研究研究生创业教育问题,提出全民性创业教育要求,以在整个国民教育系列中开展创业教育。其中,有学者从创业对象的角度讨论了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职人员和预备劳动力(在校学生)应该接受创业教育的问题。
(三)创业教育模式
创业教育模式反映了一种教育理念,是对教育目标和实施过程的基本主张。
1.创业教育教学模式
教学是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三种:(1)“教授在弧型阶梯教室里进行创新互动式教学”的创业案例分析模式。(2)“创业者模仿创业或尝试创业的学习、体验与参与的全过程”的创业模拟演练模式。(3)“生产技术系统和教育系统的结合”的产学研结合模式。第二种和第三种有利于促进创业教育由课堂延伸到实战演练,提高创业成果转化,但三种教学模式在高校中没有普遍开展起来。有学者主张依据阶段划分创业教育,根据不同阶段的创业教育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2.创业教育实践模式
我国创业教育主要有5种实践模式:(1)学习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是学生通过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掌握创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创业精神和品质。(2)尝试创业教育模式。学生通过参与创业活动,将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和精神品质内化成自己的综合素质。(3)自主创业教育模式。引导学生确立创业目标与方向,分析创业的可行性,建立适合自己创业的企业或公司后实施自主创业计划。(4)营造创业氛围教育模式。一要更新思想观念,鼓励学生创业;二要通过校园和社会两个环境来优化创业舆论环境。(5)借鉴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通过与国外大学的交流,引进国外大学的成功经验,加强对国外大学创业教育的跟踪学习。
3.不同类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
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研究性大学创业教育模式通过建设学科和创业资源整合体系,培养大学生知识转化成生产力的意识和技能,推动经济增长,发挥学科优势。教学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是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开设全面系统的课程体系,教育与实践相联系,搭建“学校知识教育平台”和“校外实践平台”。职业性大学创业教育模式是以地方经济为指向,结合当地区域经济优势和特点,设置课程体系,满足创业需要。它们既是一般模式,也是相对的特色模式。高校在突出差异性的同时,要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优秀资源的整合。
(四)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近几年来有关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创业教育的理念体系
创业教育的理念体系包括创业教育的精神学范式、创业教育的知识论结构和创业教育的行为学要求三个方面。创业教育的精神学范式包括:创业心理、创业伦理、创业哲学。创业教育的知识论结构包括:创业教育的知识论、创业经济学、创业管理学、创业环境学、创业人才学、创业法学。创业教育的行为学要求包括:管理行为、教学行为、学习行为。
2.创业教育的实践体系
(1)体系化构建
当前创业教育实践的体系化构建的研究重点,依然是通过子系统的构建和分解,建立从目标到过程,再到保障体系的完整体系。学者们对于子系统的分解虽然没有达成一致共识,但可以归纳出两种类型:一是目标体系,解决的是创业教育的内涵问题和目的问题。具体可包含培养创业精神、丰富创业知识、健全创业心理、提高创业能力四方面内容。二是过程体系,包括内容体系(或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专家体系、过程体系等,它们是创业教育的操作实务。三是保障体系,它为创业教育实践提供制度保障和非制度保障,确保创业教育实践过程顺利进行。
(2)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有关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较少,主要强调构建大学生创业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对评价的主体、内容和制度创建进行有益探索。有学者开始对创业教育评价建立指标体系,推动创业教育评价向应用性方向发展。华南农业大学的戴育滨、蔡茂华、张木明认为“高校创业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手段、核心技术、市场前景、创业团队、创新能力和项目风险等,评价的对象是创业者、创业团体和创业核心技术,评价主体是学校、风险投资者和评估机构。”[2]并且认为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应该建立科学有效的“创业教育认证制度”。
四、我国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展望
1.树立新的创业价值观
创业价值观是引导高校从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转变的基本理念。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应当以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2.构建完善的创业素质模型和创业教育体系
当前国内研究中关于创业素质的定量研究很少。研究者可在借鉴国外创业教育中有关素质模型研究的先进成果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要求的特点,研究和构建一套完整的创业素质模型。
3.探索创业教育流程管理
创业教育过程的定性研究并不能满足高校将创业教育纳入到高校教育的主要活动重的要求。探索创业教育的流程管理就是通过对创业教育管理要素的规范化构造,建立提高创业教育效率的系统化的管理方法。这就需要高校对创业教育进行流程分析,定义管理中的各个流程节点,进行创业教育资源的分配,对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率进行测评,并且建立一套流程优化的自我保养机制。
4.积极整合创业教育资源
面对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有限,政府和社会支持力量不足,高校自身资源整合缺乏有效机制的状况,需要建立创业教育的组织管理系统,完善创业教育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创业教育资源的开发运行机制,实现创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在教育系统内部,积极挖掘创业文化资源、组织人事资源。在教育系统外部,积极发掘公共政策资源、校友资源、企业和社区组织资源等,发挥资源整合的最大优势。
5.重视创业教育成果评价和推广
对于我国创业教育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来说,不只要进行教育活动的实践,还要对创业教育成果进行评价和推广,通过相互间的交流和学习,推动创业教育的加快发展,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谢丽丽.日本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模式及典型个案分析[J].教育探索,2010(10):146.
[2]戴育滨,蔡茂华,张木明.构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及其教学改革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18(3).
[3]张桂春,张琳琳.“创业教育”思想的生成与流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27(4).
[4]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5]曲殿彬,许文霞.论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6]段雪辉.高校创业教育的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13(2).
[7]胡庭胜,侯永雄.不同类型高校创业教育的比较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1).
[8]王永友.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基本框架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1).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管理学科创业教育实验区”的研究成果之一(编号:0502143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307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