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与川中南丘陵地区新农村建设互动整合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发展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促进新农村建设,而新农村建设又给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以四川省内江市白马镇双河村为例,通过分析当地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特点,从中找出它们互动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研究结果以期为当前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发展模式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互动发展;双河村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在《地方旅游规划指南》的界定,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而乡村旅游是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它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社会稳定、村容村貌的改变,促进了新农村的发展;与此同时,新农村建设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和政策支持。
1.研究区概述
双河村距内江城区约6公里,距白马镇约4公里,206省道穿村而过,全村耕地面积2100亩,10个村民小组,农户585户,农业人口1930人,劳动力1010人。2009年,白马镇双河村有花卉苗木种植户350户,占全村总户数的60%,种植面积2100亩,绿化工程公司6个,花卉苗木产值达2800万元;6户农家乐,产值突破6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60元,比全镇农村平均水平高1300元。这些数字与川中南丘陵地区许多农村相比,可能并不起眼,但双河村是一个丘陵地区农村的典型代表,不仅表现在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上,产业结构和经济收入来源等方面也准确地反映了川中南区域“以农业为主”的农村聚落的总体特征。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依托优势区位条件,不断优化与调整产业发展方向的双河村可持续发展过程和新农村建设道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西部欠发达地区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
2.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
2.1 新农村建设的提出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三农”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这些问题突出反映在农业增产不增收、附加值偏低、物价上涨偏快、基础设施不足、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等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的目标充分表明,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共同发展的新农村,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遏制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的需求、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维护社会的稳定,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2.2 乡村旅游的发展
乡村旅游起源于1885年的法国,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规模发展,目前乡村旅游在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乡村旅游对推动经济出现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从上世纪8O年代初我国乡村旅游开始迅速发展,逐渐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整合
3.1 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新农村建设
3.1.1 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农村生产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与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农产品结构与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乡村旅游作为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十分有助于促进双河村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另外旅游业还给当地提供了许多销售当地土特产以及其它商品的机会,活跃了经济,降低了当地农业发展的机会成本。
3.1.2 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民生活富裕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尤其是致富无门的农村妇女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双河村靠近内江市区,许多农民就地发展农家乐和种植花卉苗木,乡村旅游的发展,开拓了许多非农增收渠道,有效利用了各种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传统的资源就地转化为旅游产品形成旅游市场,完成了价值的实现和大幅度升值。
3.1.3 发展乡村文化,推动村风文明建设
乡村旅游需要文化的支撑,民俗文化的包装、餐饮文化的开发都有利于乡村文化的发展。大量市民的涌入,把城市的社会价值观念、传统文化、文明的生活方式等传播到当地,大量的信息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
3.1.4 改善美化环境,建设整洁村容
乡村旅游对于环境卫生及整洁景观的要求,将大大推动农村村容的改变,推动卫生条件的改善,推动环境治理,推动村庄整体建设的发展。双河村委班子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尽可能利用好村中的空闲地,能绿化的进行绿化,不能绿化的进行硬化,引导群众规范“三堆”,进行“五改”,清理和净化村中的沟渠坝塘,追求个性化、特色化、原生态、唯一性等等,形成了双河村独特的面貌和村容。
3.1.5 提升村民素质,促进管理民主
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促进了双河村村民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包括市场意识、文化素质、法律观念等,从而增强了管理中的民主与科学。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提高旅游业在双河村的参与度,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进行农村建设,提高当地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实现“管理民主”的目标。
3.2 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旅游发展创造了条件
3.2.1 资金条件
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缺乏旅游发展资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政府行为,各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上将投入更多的扶持资金,同时会通过政策倾斜又将为农村建设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这将缓解目前双河村建设资金紧张的局面,为当地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条件,比如房屋改造、道路建设、通讯设施建设、卫生设施建设等新农村建设项目,都与乡村旅游业的物质基础建设相一致。
3.2.2 技术条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农村地区的生产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能从侧面为乡村旅游创造必要的技术条件。农业技术的推广、经营模式的改变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3.2.3 人力条件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新型农民的教育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内江市政府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农村各种实用人才。随着双河村经济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才也会被双河村巨大的发展潜力和靠近内江市区这片广阔的市场所吸引,还使许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甚至吸引了很多大学毕业生将就业目光投向大有作为的双河村。这些培养的和引进的人才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人力支持。
3.2.4 资源条件
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挖掘和发展古文化和风俗习惯。淳厚古朴的民风,纯朴友善的村民能给人一种如归故里的亲切。双河村村容整洁,到处散发泥土气息、丹桂飘香、野径小溪交错,游客可以亲身体验、参与春耕秋收等农村生活、生产过程,这些活动可以满足游客的求知欲,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大大提升了旅游产品档次和旅游附加值。
4.结语
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是目前比较热门的课题,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已成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乡村旅游是作为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产业,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政策上的指导和扶持将为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管理提供重要的平台和引导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主要是通过建立新农村与乡村旅游协调互动发展的机制来发挥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关系,即新农村建设要重视乡村旅游,将乡村旅游融入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乡村旅游时要注重发挥新农村建设对乡村旅游的功能作用。
参考文献:
[1]郭焕成.发展乡村旅游业,支援新农村建设[J].旅游学刊,2006,21(3):7.
[2]邵琪伟.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J].求是,2007(1):44-46.
[3]伍勤忠.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新农村建设[J].广西农学报,2008,23(1):63-79.
[4]周正明.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J].上海经济研究,2007(6):104.
[5]李昕.旅游管理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12-13.
[6]罗明义,发展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经济问题探索,2006(10):4-7.
作者简介:
金凤(1988―),女,四川广安人,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陈乾(1989―),男,四川乐山人,主要研究方向:地理教育。
通讯作者:谢贤健(1978―),博士,主要研究方向:3S技术在防治山地灾害中的应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321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