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塑料制品出口紧箍咒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 刚

  从2006年开始,国家对塑料制品出口频频念起“紧箍咒”。调控的意图非常明确:限制塑料制品大量出口。
  从2006年9月15日国家将塑料制品出口退税率由13%降至11%,到2007年7月1日又将出口退税率下调至5%,再到7月23日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将塑料制品列入新增加工贸易限制类出口目录,不难看出,国家政策调控的意图非常明确:限制塑料制品大量出口。
  
  数据
  
  近年来,我国塑料制品产量快速增长,产业结构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2006年我国塑料工业产量为2801.9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8.65%;总产值同比增长25%,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3.96%,利润总额增幅达30.36%。塑料制品业的总产值和出口额目前已分列我国轻工行业的第3位和第5位,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2007年1-11月,国内塑料制品累计产量2898.3万吨,增速达13.9%。继2006年年消费量突破2500万吨后,2007年有望突破3000万吨大关。我国塑料制品维持两位数增长速度。其中增速最快的是塑料编织袋,1-11月累计产量352.6万吨,同比增长28.2%;其次是塑料管材管件制品,1-11月累计产量295.1万吨,同比增长26.8%。增速最慢的是农用薄膜,1-11月累计产量84.7万吨,同比增长6.5%;其次是塑料包装箱及容器。
  塑料制品一直是我国出口强势产品。2001年至今,我国塑料制品出口年均增幅超过13%,出口额年均增幅超过25%。2007年全年,中国塑料制品出口总金额达到144.7亿美元。2001年,中国塑料制品出口总量仅为378.2万吨,到2007年,总额已达766.6万吨,增长了1倍多。
  2007年,各月份塑料制品出口数量基本维持在65万吨左右。受国内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以及国际贸易壁垒的影响,2007年1-10月,我国塑料制品出口数量的增幅从去年同期的8.9%下降至5.2%,下降了3.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塑料制品出口的平均单价处于降低之中,2007年1月,平均单价为1915美元/吨,而2007年1-11月,平均单价为1892美元/吨。
  近年来,我国塑料工业产业聚集趋势明显,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增长迅速,产业结构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调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塑料行业有6万多家企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从2000年到2005年年均增长13.5%,2006年达到12860家,比上年增长9.7%。我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机械生产国,已形成20万台套的生产能力,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机械进口国和重要的出口国,近年来出口年均增长40%。
  
  分析
  
  分析2007年,尤其是7月份以来我国塑料制品出口增速大幅回落的原因,不难发现,国家外贸政策的调整是最关键因素。
  为遏制“两高一资”产品大量出口,控制一般加工贸易等低附加值产品出口过快增长,减少对外贸易摩擦,减缓人民币升值压力,从去年开始,我国对塑料制品的出口政策由鼓励改为限制。2006年到2007年,国家两度调低塑料制品出口退税,并将塑料制品列入新增加工贸易限制类出口目录。
  国家对塑料制品出口频亮红灯,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从2001年至今,我国塑料制品出口年均增幅超过13%,出口额年均增幅超过25%,贸易顺差不断扩大。但巨大的出口额和贸易顺差,并不能掩盖以量取胜和以低端、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出口为主的事实。以2006年广东省出口塑料制品为例,当年该省出口塑料制品均价为1546美元/吨,同比上涨14.5%,同期塑料原料价格同比却大涨了30%多。二是为了缓解塑料原料供需矛盾。我国塑料原料一直产不足需,对外依存度普遍较高,目前对外依存度仍超过43%。在塑料原料大量进口的同时,每年又有大量塑料制品出口。2006年,我国五大合成树脂进口总量达1338.7万吨,当年塑料制品出口量就达1353.02万吨。塑料制品大量出口,加剧了国内塑料原料供需矛盾,在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极易引发市场波动,不利于整个行业健康发展。
  同时,中国塑料制品的出口价格一直不高,并且还有降低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一是国产塑料制品工艺水平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以塑料保鲜盒为例,由于其要求有较高的密闭性,因此对盒身、盒盖的尺寸精度要求较高,这就要求企业生产具有较高的加工工艺水平。而国产保鲜盒由于受加工技术、设备精度等制约,密闭性比进口制品差很多,造成国产保鲜盒价格仅相当于进口保鲜盒的1/6,甚至1/10。二是国产塑料制品“跟风”现象严重。以塑料工艺品为例,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基本没有自己的特色设计,其产品往往是“大路货”,价格难以提升,而国外塑料制品往往设计独特,具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三是国内企业习惯走“低端路线”,产品多为日常生活用品。我国是世界塑料制品加工大国,但我国的塑料制品档次较低,多为各种塑料生活用品和工艺品,所以产品的可替代性强。主要依靠价格手段维持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塑料制品出口也面临许多压力。
  
  原材料成本压力
  国际原油价格持续高涨,导致塑料制品上游合成树脂价格高位运行,塑料制品加工企业将长期面临高价原料冲击。2006年,由于原油价格上涨,带动下游塑料原料价格上涨30%以上,而同期塑料制品价格仅上涨8.5%,远远低于原材料上涨速度,我国塑料制品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减小。同时,塑料原料价格的大幅上涨引发废塑料的进口替代效应。以广东为例,2006年,广东共进口各类废塑料14.1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5.7%。利用废塑料替代塑料原料生产塑料制品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约企业成本,但可能因此导致塑料制品质量下降,而废塑料的大量进口也正在成为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
  
  贸易摩擦压力
  主要出口市场欧盟继2006年9月29日对我国输欧塑料袋征收最高达28.8%的反倾销税后,又于2007年3月9日启动反倾销期中复审调查;另一主要出口市场美国继2004年对原产于中国的聚乙烯零售包装袋作出征收0.2%~77.33%反倾销税的终裁后,又于2007年3月19日对中国涉案产品作出倾销幅度为77.57%的行政复审终裁。我国塑料制品出口企业在屡受国外反倾销之后产品竞争力进一步被削弱。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压力
  2007年6月1日欧盟实施REACH法规后,我国塑料制品企业又面临注册、评估、许可的问题,且必须通过欧盟境内的生产商或进口商进行注册。据估计,由此增加的费用将使我国有关企业对欧盟出口成本普遍提高5%以上。另外,我国生产的塑料日用品和工艺品中,部分产品仍在使用对人体有害的DOP(增塑剂),由于国内现行的法规尚未明确DOP的最大允许量,而欧、美、日、韩等国家(地区)已出台标准和法规,从而引发我国塑料制品对上述国家(地区)的出口受阻。
  
  出口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低
  国内大量的塑料制品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产品档次低,出口产品主要为日用品和工艺品,特殊工程塑料制品占的比例比较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极少,企业虽出口量大而利润却难以增加。
  
  预测
  
  在一系列政策及外部因素作用下,我国塑料制品出口自2001年以来连年大幅增长的势头已结束。2007年我国塑料制品出口增速为5%左右,成为自2001年以来增速最慢的一年,而这样的趋势在今后几年还会继续。随着国家外贸政策的调整,目前国内塑料制品企业被迫真正开始了产品的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
  我国塑料工业是以塑料加工为核心,包括塑料合成树脂、助剂及添加剂、塑料加工机械与模具在内的一个整体。进入“十一五”以来,塑料工业正逐步走上由塑料大国到塑料强国的跨越式发展之路。“十一五”期间,塑料产业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到2010年、2015年,塑料制品总产量应分别达到3500万吨和5000万吨。国内塑料制品市场的未来需求主要集中在农用塑料制品、包装塑料制品、建筑塑料制品、工业交通及工程塑料制品等几个方面。在世界产业转移的趋势下,中国的塑料工业在世界塑料产业格局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塑料制品出口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保持较高的规模,可望以一定的速度保持增长,但增长速度不会太快。同时,在中国从塑料大国走向塑料强国的进程中,中国的塑料制品出口结构也有望得到优化,但这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当高端产品替代了低端产品,并占领了国内外市场,由此实现出口量和出口额的大幅增长后,目前我国塑料制品出口增速的回落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365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