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相济,和谐共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洪春
摘要:现代城市风光带景观规划设计时应结合城市地理、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因素综合考量,以求最大限度展现城市风貌特色。本文结合具体实例,详细阐述了衡山县沿江路景观规划设计的总体布局、设计要点和风格特色,从而说明大型城市绿地景观设计对提升城市品位、促进城市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沿江风光带;景观规划;城市品位
中图分类号:TU985.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6-0064-03
1 引言
城市的历史文化无异为城市的灵魂,人文积淀则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湘南小城衡山县因南岳衡山得名,也籍此闻名天下。衡山县城无疑是一座充满人文魅力和文化气息的旅游城市,几千年的南岳佛教文化与湖湘文化在这交织。南岳衡“山”与湘江“水”在此汇聚,一刚一柔。刚柔相济。“一代女魂”唐烈英烈士、毛泽建烈士同样用其对革命的坚贞刚烈对衡山这座县域城市“刚柔”之美进行了极佳的诠释。
改革开放的春风,使这座湘南小县城得到快速发展,现如今。长株潭两型社会如火如荼的建设热潮,武广高速的开通运行,都给这座毗邻长株潭的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何更好地发挥已有的产业优势,如何更好地抓住机遇创造美好的未来,如何在传承的基础上使历史文化得到颂扬和发展,如何提升城市品位?衡山人有了自己长远规划,从沿江路景观改造规划设计可窥其一斑。
2 项目概况及现状分析
衡山县沿江路是一条典型的“半边街”,东面临湘江,坐看江天一色:南面山峦连绵,远眺山水相融;中有衡山大桥如长虹卧波,可谓尽揽自然与人工之胜景,独占了城市中最好的景观界面。
沿江路沿线由北向南主要分布有三处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建筑,分别是白马庙、湖南农民运动纪念馆(康王庙)和毛泽建烈士陵园。这些历史文化建筑,是衡山县城各个历史时期的缩影。沿江路的临街建筑除上述三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外,其余可以归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以民宅为主的低层建筑,多数较为陈旧;一种是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主的多层住宅;再有就是少量的公共建筑,如开云中学、观湘楼、水文站办公楼等。而这些建筑在地域分布上又大体分为三段:衡山大桥以北,以低层民宅为主;登山路以南以未开发的闲置地和低层破旧房屋为主;中段则以八九十年代多层住宅为主,见图1。
从环境景观的角度,滨江临水是理想的居住之所,所以沿江路现状以居住建筑为主,只是建筑立面平淡而零乱,必须对其进行改造升级,从而形成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3 沿江路景观规划总体设计构思
本次规划总体思路体现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一历史建筑一历史文化传承通过园林景观语言对接起来,实现深层次意义上挖掘。
沿江路设计路段全长约2900m,在这么长的范围内,现状环境不同,建筑情况不同。完全没有必要设计成同一种风格,而应该因地制宜,营造不同风格、实现不同时代特征的对话,从而无限扩大街道景观的时空概念,赋予街道空间以更丰富的内涵。
根据沿街建筑的现状和城市历史的发展脉络,本次设计将沿江路建筑风格分为四段:
1)白马庙以北,以明清传统民居风格为主,体现衡山古镇、古渡口的风情;
2)县玻璃厂至县武装部(不含武装部),以近代建筑风格为主,体现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衡山县城的面貌,与农居运动纪念馆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取得呼应;
3)武装部至县航运公司船厂,以现代建筑风格为主,体现现代衡山崛起的英姿;
4)航运公司船厂以南,建设达湘公园,建筑以生态园林风格为主,体现衡山人与自然之和谐共融。
这四段风格串联起来,就勾勒出了衡山从千年古镇到革命热土,再到现代新城的发展历程,涵盖了衡山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欣欣向荣的发展前景,并体现了生态和谐的建设理念。沿江路规划总平面图见图2。
从图上还可以看出,沿江路与紫巾路交界处的达湘公园是本次设计的重点,它不仅是是沿江风光带重要的景观节点,也是风光带景观向城市内部纵深延伸扩展的标志,使其深度、广度、内涵有了极大的提升,也使城市品位、城市风情顿时丰盈起来。
4 沿江路景观规划设计要点
4.1 景观节点规划
本次设计结合三处最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建筑共控制五处节点:
分别是以白马庙为中心的“古渡飞虹”节点:以观湘楼、农民运动纪念馆为中心的“江天晖映”节点;以登山路路口为中心的“日月新天”节点;以达湘公园入口为中心的“百舸争流”节点;和以毛泽建烈士陵园为中心的“英烈壮志”节点。见图3。
这些景观节点也是该座城市的灵魂所在,它既代表了各个历史时期建筑风貌的延续,也融入了对未来影响深远的历史文化传承的深刻把握,“以点带面,以面促面”,从而形成移步换景的生态景观新境界。
4.2 建筑立面改造设计
本次建筑立面改造采用“洗脸打粉、穿衣戴帽、整容改造、保留、拆除新建”等五种模式进行。
主要是对建筑立面进行清洗、涂刷,统一空调格栅,保证街景的统一整洁;对建筑屋顶进行合理改造,立面增加构架、披檐,统一门、窗、阳台形式;对建筑造型、体量进行整体改造,使建筑外貌焕然一新;对于本身质量较好、较有特色的建筑,予以保护和保留,体现街景的多样性与时代的延续性;对于破旧的、符合开发条件的建筑,对其进行拆除,整体新建,使建筑群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为了与传统民居风格谐调统一,对这类建筑采用平屋顶改坡屋顶,增加披檐和传统建筑构件等手法,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立面清洗、统一空调机位等,使之形成风格统一的立面景观。而对南段开发新建段内需改造的多层建筑则以彩色涂刷、增设立面造型框架的手法使其增强现代感,与新建现代建筑取得协调。新建小高层、高层建筑:新建小高层、高层建筑应突出现代感、时代特色,从而实现沿江路上古今时空的对话。
4.3 沿江绿带设计
沿江绿带是人们亲水的重要空间。沿江路南侧临湘江,受空间局限,仅有中段的临江面有很窄的绿带,采用斜坡式与防洪堤结合设置。
在有限的空间内,原有的沿江绿带的栏杆雕砌、绿化配植、路灯造型等都是较为合适的,不足之处体现在岸线过于单调,缺少局部放大挑出的平台,整体立面平淡,缺少亮点。因此本次沿江路沿江绿带的设计,仍然采用斜坡式与防洪堤结合的方式。斜坡绿化采用连贯的波浪型模纹造型,加强整体性和视觉流畅性。同时为突破平面上和立面上的单调性,每隔100m设置挑出的休息平台。设置下河堤的台阶,使沿江步行带有收放开合的变化;在每个休息平台设置竖向的构架造型,加强沿江绿带在立面上的可读性、趣味性。沿江路绿带标准段效果图见图4。
为保持沿江路全线沿江绿带景观的统一,对现状沿江路中段已建成的沿江绿带亦应进行适当改造,主要是延续南、北两段的设计手法,在每个下河堤台阶处设置竖向构架造型,使沿江绿带成为人们乐于游赏、饶有趣味的亲水空间。
拆除观湘楼两侧的一层裙房和实墙后,在观湘楼两侧形成了宽敞的滨江亲水空间,在这里规划设计了完整的绿地游园和丰富的一系列景观小品,使之成为集中展示衡山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滨江绿带,整体提升沿江生态环境。
4.4 达湘公园规划设计
达湘公园位于衡山县城西南角,紫巾路与沿江路的交汇处。与城市总体规划的湘江风光带、紫金山森林公园、毛泽建烈士陵园形成一个连续的绿地系统。公园规划总用地面积4.64hm2,净用地面积3.79hm2。也是沿江路整体规划的一个重要景观节点。达湘公园总体平面结构布局图见图5。
4.4.1 总体结构布局
达湘公园总体布局采用“一心、一环、一轴线”的系统布局,一心:以休闲圆形广场为中心统帅全园。一环:以主环路为纽带串联各景点。一轴线:连接主人口广场次中心与中心广场的景观。
通过系统的构建,形成一个完整的景观序列空间,加强了各景点之间的有机联系,强化了人文历史与现代自然的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实现了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生态等综合效益的优化。
4.4.2 达湘公园园林景观设计
整个公园共分为六个功能区:生态水景区、入口风景林区、趣味密林区、疏林休闲区、市民活动区、儿童游乐区。景观功能分区见图6。具体阐述如下:
1)生态水景区:主要以自然石驳岸、湖畔休闲广场、湖中亭廊、局部设置的亲水平台、船小品、亲水木栈道为主要观景场所和景观点,这样既打破了驳岸的单调又给游人提供了更多与水亲近的机会。在公元的西南角将现有建筑改造成公园管理和小买。
在休闲广场和儿童游乐区驳岸附近一米左右的水域,由丰富多彩的乡土水生和温地植物构成。包括芦苇、荷花、睡莲等。自然石驳岸周边以种植唐菖蒲、千屈菜、肾蕨、垂柳、落羽杉、水杉等湿生植物。
2)入口风景林区:处与城市主干道的弧形入口广场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且与对面的湘江风光带由于场地高差形成特殊的下沉台地式入口景观,高大的乔木、嵌入式绿地既丰富了台地、保证树荫遮阳。又有充足的活动空间。
规划为开敞空间,以有季相变化的高大乔木为主景树,地面以草坪,鲜花为主,局部范,围点缀小乔术、灌木丛,既保证树荫遮阳,又有充足的活动空间,同时也有美丽的植物景观。
3)趣味密林区:通过植物的设计形成绿意盎然,树林荫蔽的原生态植物群落密林区,植物景观是其主要的观赏要素。我们主张以不破坏植被的完整性为原则,“嵌入式”地设计游览线和观景点。在植物群落的边缘点缀一些卡通小品、生肖石。用卡通图案艺术处理右侧与居住建筑间隔的挡土墙和栏杆。
以阳光草坪为主要特点、孤赏树木为点缀、常绿小乔木为绿色屏障形成疏林草地,给游人提供一个观赏内湖湿地和驻足休憩的场所,植物空间层次丰富,常绿、落叶结合,植物种类多样的原生态植物群落密林区・给游客以原生态享受的同时,又进行了科普教育。
4)疏林休闲区:阳光风筝草坪、特色观赏树木、灵碧石组景,打造一个享受阳光的天然森林草场。
5)市民活动区: 由于场地高差形成特殊的下沉台地式市民活动中心。在临水处安排群众艺术广场,有水上舞台的效果。台地也正好成了观演的最佳场地。花坛、树池、构槊小品、烈士纪念墙,木板休闲平台共同创造出舒适而又有文化氛围的市民活动场地。
6)儿童游乐区:沙滩场地能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做出属于自己的天地。红飘带趣味休闲小品既能启发儿童的思维,又能给大人提供休闲场所,各种游乐设施给儿童带来快乐的同时也是成年人的健身场地,是人们经常交流活动的区域,从满足功能需求出发。疏密有致地搭配物种形成开敞,半开敞的活动空间,物种以色叶树和树荫宽大的乔木为主,形成一种热烈活泼的氛围和良好的休憩场所。
4.4.3 园林景观植物配置
公园主要园路以香樟,乌桕作为主要行道树种,并按照两棵香樟一棵乌桕的顺序植,形成一定的韵律感并保证人们夏日遮荫,冬日晒太阳的需求:在各园路交叉口是人们视线的交点,以树丛或小花灌木遍植,再配以圆球形灌术或置石配以南天竹,十大功劳等,丰富人们的视线。在挡墙,斜坡陡坎,种植迎春、紫藤,金银花等藤本植物,软化生硬的立面,丰富景观。
公园规划骨干树种为枫香、乌桕、雪松,基调树种为香樟、杜英、水杉,常绿与落叶树种比例为7:3,选用的特色植物具体如下:
乔木类植物:香樟、栾树、杜英、水杉。广玉兰、桂花、枫香、乌桕、雪松、合欢、女贞、银杏、木芙蓉、乐昌含笑、杨梅、棕榈、落羽杉、柚子树、冬青、蚊母等。
灌木类植物:结香、杜鹃、桅子花、山茶花、连翘、月季,四季桂花、红继木、火棘。黄杨球、含笑球、十大功劳、八角金盘、鸢尾等。
地被类植物:迎春、金银花、常春藤、紫藤、铺地柏、连翘等。
亲水植物:落羽杉、水杉、垂柳、唐菖蒲、荷花、芦苇、睡莲、肾蕨等。从而形成层次、立体感强烈的生态景观。
为保证防洪安全,以53.5m等高线为依据设计烈士墓外滩绿地。533m以上保留现有住宅,并以游路与绿地分隔:53.5m以下结合地形设置小游路、铺地、观舞平台、休闲设施等,使烈士墓外滩这一被闲置的绿地成为沿江路上又一亮点。
从以上阐述可以看出,在沿江路风光带景观规划设计在平面上尽可能临水一边采用开敞空间,通过布置公园、游园、广场、绿地,使城市与沿江风光带相互融合,增强风光带的空间效果。在竖向设计上临街建筑采用退台的方法,临水利用防洪堤采用多级台阶,既可满足人的亲水性,又丰富了空间无论春夏秋冬,白昼黑夜,风光带通过对建筑小品的造型、绿化的配置、灯光的选择等手段,取得了四季景异、江天一色的景观效果,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品位。
5 结语
综上所述,衡山县城市沿江风光带绿化景观规划设计是现代城市“讲科学、求和谐、促发展”的新型城市建设观一项重要内容,其设计和建设根据环境的特殊条件。从实际出发,依据生态理论、城市规划原理和美学原则,科学地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深刻地将“刚柔相济”的历史人文,城市风情特色融入到城市景观设计,使其肌理相连,和谐共融,从而营造出一个生态、安全、通畅、舒适的城市滨水空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452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