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和谐达家校共育协同促儿童成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家校协同育人是一种家庭与学校的和谐教育方式。首都师范大学实验小学遵循和谐教育理念,提出实现家校协同育人的基础是找到家校教育的契合点。同时,从学校文化层面明确协同育人要求,通过研究切实了解家长的真实需求,并以基于科学测评工具的学习素养评估为抓手,借力家校协同研究中心的学生学习素养评估项目链接学校与家长、学生。在此基础上,家校协作,共同为学生的真实成长、终身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关键词]协同育人;和谐教育;研究性实践
  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心愿。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学校固然是主阵地,但离开了家庭、社会的协同,这个目标也很难实现。为了推动和推进家校协同育人的落实工作,教育部早在2012年就发布了《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将各地各级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作为促进家校合作,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育人体系的重大举措。2015年10月,教育部又发布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对于如何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指导意见》将其细化为强化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指导、丰富学校指导服务内容、发挥好家长委员会作用、共同办好家长学校等。
  一、家校协同育人实现的基础
  是找到家校教育的契合点
  家校协同育人是一种家庭与学校的和谐教育方式。所谓和谐教育,是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配合、结合与融合[1]。
  所谓配合,对家长而言,需要家长明确自身的主体责任,依法履行家长义务,及时了解孩子特点,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对学校而言,需要认识到家长与教师是合作者,要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积极配合,共育发展。
  所谓结合,即学校、家庭与社会有效结合,共同把握正确的思想、合理的方法、一致的行动,当然这需要基于科学的儿童观与教育观,共同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好思想、好品格、好习惯。
  所谓融合,是指在促进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需要彼此相融,协同共进,更要理念一致,信息融通。
  在对上述观点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学校结合自身家校协同育人的实践提出: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是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心愿,这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实现协同育人的基础。但要真正实现家校协同育人,首先需要通过扎根实践需求的深入调研找到家校协同的契合点。为此,学校进行了一些基于研究的实践探索。在研究与实践融合共生的过程中,引导学校教师、家长进一步体会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同等重要性,认识到只有家庭与学校和谐互通、相互支持,才能更好地助力学生成长。
  二、基于研究寻找家校协同育人契合点的
  初步实践
  为把握家校协同育人契合点,首师大实验小学扎扎实实地做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性工作。学校希望能聚合优势,张扬个性,积极探索家校协同的创新之路;更希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能够相互补充,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机融合;同时也凝聚各方资源,实现家校共同促进儿童真实成长的美好目标。
  1.学校文化层面明确协同育人要求
  学校从文化引领的高度明确家校协同育人的要求,并完善相关制度。对全体教师的家校沟通理念、协同育人实践进行培训、帮扶、检查和考核,基本形成了全员从思想到行动重视家校协同工作、重视合力育人的风气。
  2.开展家校沟通现状调研
  学校成立家校协同育人专项课题,坚持以研究促发展,从研究中发现问题,以实际行动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2017年4月,学校面向全校家长进行学校文化发展调研,而家校协同育人状况是其中一个重要考察方面。
  (1)调研内容与工具
  此次调研,通过7个题目了解了家长希望的家校沟通方式、家长会组织方式、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的方式、家庭教育中的最大困难以及曾经出现的家校沟通问题的原因等。同时,学校设计了《学校工作满意度问卷》(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内容涉及家长对学校家委会作用、目前沟通渠道、沟通效能、教师沟通现状等的满意度,采用5点量表,5分为非常满意,1分为非常不满意,总分越高代表家校沟通越好。
  (2)调研样本
  此次调研样本总量为2229,全校一至六年级全部参与,每个班级的参与率达到90%以上,基本上做到了全员参加,保证了调研数据的客观性与有效性。
  (3)调研结果分析
  这次家长调研结果让学校发现了家校协同育人方面的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家校沟通满意度的调研结果反映出學校当前的家校沟通效能偏低。具体而言,家长对与教师的沟通感到非常满意,对目前家委会的作用和家校沟通渠道也基本满意,但是对家校沟通效能评价偏低,直接导致家校沟通整体满意度偏低(见图1)。
  比如,对于题目“如果您曾经与教师沟通有过问题,原因在于”,接近一半的家长(47.7%)认为原因在于沟通不及时。这提示学校,要加强沟通实际效能的提升。
  又如,对于题目“家庭教育中的最大困难”,排在首位的是“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其次是“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而“家庭成员教育观念不一致”也占据较大比例(见图2)。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表示自己没有时间和教师交流。换言之,这部分家长本身也意识到要教育好孩子,需要与教师交流沟通,需要齐抓共管,需要步调一致,但却缺少实际行动。
  正是基于调研数据发现的具体问题和现实需求,家校协同的契合点逐渐明确。在此基础上,学校于2017年10月开展了以“凝心聚力 立德树人”为主题的协同共育家长论坛。在论坛中设置了三个环节,让教师和家长围绕真实案例充分交流,让家校双方都能真正理解对方的所想、所需,达成协同育人共识。   3.成为全国首批家校协同研究实验学校之一
  《基础教育参考》家校协同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是一个全国性的教育研究机构,旨在为家校协同教育提供研究、引领与服务。研究中心开展相关工作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家校协同育人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在实际工作中,以学习素养的构建为目标,以学习素养的评估监测为抓手,这一定位得到了全国各地实验学校及家长们的认同和支持。
  2017年9月,学校组织学生和家长参加了研究中心组织的学生学习素养评估研究项目,成为全国首批50所家校协同研究实验学校之一。在该项目中,学生和家长使用手机,通过微信公众号进入系统完成注册与评估。评估结束后,学校和家长都可以看到学生学习素养各方面的发展状况,了解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习惯、学习注意力等15个方面的优势与不足。预期通过定期追踪监测,还可以掌握学生学习素养的发展变化情况。在研究中心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学校对全体学生以及各个年级、各个班级学生的学习素养状况有了基于数据分析的科学认识。这些研究结果对于学校反思工作定位与活动设计、指导家庭教育等具有多重意义。
  对于学校,既为各级管理层对学校、班级管理以及教师评价工作提供了新的参考视角,也促使学校思考如何在日常课程与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以及如何将学习素养培养切实融入学校的各项活动。
  对于家庭教育的支持,学校目前也通过微信平台加强了对家长的指导,结合数据反馈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引导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素养。
  对于需要帮助的个别学生,学校计划针对不同学习素养模块下的高优势人群和高风险人群,将学生分组分群,为其提供“成长一刻”学习模块,和家长携手开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动力、学习基本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家校协同特色教育活动。
  4.其他常规共育工作
  学校采取了面对面征询探讨、问卷调查、召开研讨会等方式,向家长征询共育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并且结合班主任工作,帮助家长分析孩子的学习情况及个性特点,探索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此外,家校合力,共同对学生开展入学适应教育和行为指导等。
  三、学校与家庭志同道合,共促儿童成长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動,要向儿童提出一致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这也是学校提出和谐共育理念的理论之源。如何做到家校志同道合、家校和谐?这需要学校教职工、家长都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宗旨,相互协作、相互支持,为了学生的真实成长、终身发展营造积极、健康、充满智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孙庭春,徐刚.小学生素质教育的12个话题[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研究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   张慧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468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