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共读、共议、共成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领会统编教材中“和大人一起读”的编排意义,发掘其核心价值的教学着力点,用最适合的方式营造亲子共读、共成长的和谐氛围,能够实现语文素养的落地,实现文化传承。“和大人一起读”版块的教学应做到:细研读、巧设计、明要求、有展示。
  [关键词]亲子共读;语用价值;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3-0074-01
  统编教材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里都安排有“和大人一起读”版块,内容或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民谣,或是寓意深刻、引人深思的童话,或是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帮助学生成长的儿歌,特别经典也特别有价值。怎样让“语文园地”中“和大人一起读”这个版块的内容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呢?下面以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和大人一起读”中的《春节童谣》为例谈几点教学建议。
  一、细研读——问问为什么
  要想发挥“和大人一起读”中这些经典故事、童谣的价值,把握文本的亮点,扣住核心内容是关键。
  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中的“和大人一起读”安排的是《春节童谣》。教材为什么会在一年级上学期的最后一个“语文园地”里安排这个内容呢?究其原因,一来学期即将结束,学生们已经认识了不少的字,这首童谣的编排意图,是让他们把童谣读给大人听,给他们展示的机会;二来学期即将结束,马上将迎来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在最后一个单元的最后一堂课上给学生送去朗朗上口的《春节童谣》,是希望他们把中华传统文化念在嘴上,记在心里,融入血液。
  在细细研读中,问问为什么编排这个内容,能让我们更清楚“和大人一起读”这一版块的文本意义,也能让我们更清楚该关注什么,做些什么。
  二、巧设计——想想做什么
  了解了编者的编排意图,再读《春节童谣》,我们就会很清楚,有两件事我们必须要做。
  首先,整首童谣从前两句中的“馋”“年”“天”“三”,到与“三”相和的“粘”、与“四”相和的“子”、与“五”相和的“腐”、与“六”相和的“肉”、与“七”相和的“鸡”、与“八”相和的“发”、与“九”相和的“头”,再到最后一句收韵的“宿”和“走”,音韵和谐优美,读着带劲又干脆,适合学生打着节奏诵读,感知童谣的音韵美。
  其次,那热闹而有仪式感的每日节庆活动是学生之前并不了解,或者是没有关注的。发面蒸馒头、杀鸡宰羊买肉、扫尘守岁拜年,这些融合了全中国东西南北各地“年文化”的活动,对学生来说是那么新鲜而有趣。我们怎么能对这样的民族文化基因置之不理呢?我们有义务带领学生一起关注“年文化”,在他们心中植入民族文化的烙印。
  三、明要求——提提怎么做
  知道做什么并不意味着知道怎么做,做什么是内容,而怎么做是方式。怎样让大人和孩子都能体会到这首童谣的音韵美,又怎样把这浓浓的中华年文化根植于学生的心间呢?这需要我们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
  在指导《春节童谣》的读书活动中,我们可以为学生拟一张阅读任务单。
  任务一:读,认真按要求读三遍。
  一读童谣,读准字音,不读错。
  二读童谣,和爸爸妈妈找找韵母相似的字。
  三读童谣,你读前半句,家长读后半句,两人合作读好每一句。
  任务二:聊,说说读了童谣后知道过年有哪些活动;说说我们这个地方过年的习俗。
  这样的要求是可见、可知、可达成的,它让“和大人一起读”不只是一句泛泛而谈的空洞的话,而是使孩子和大人都有了方向,有了支柱,有了目标,更有了行动。
  四、有展示——秀秀怎么样
  为了避免“语文园地”里的每一次“和大人一起读”成为摆设,搭建展示平台,让参与阅读的大人和孩子一起来秀秀自己的阅读收获是个非常不错的主意。
  在《春节童谣》的阅读结束之时,我们可以组织所有的大人和孩子各自选择一种方式秀秀自己家的阅读成果。可以请家长录下孩子的诵读视频发到群里分享;可以全家齐上阵,分角色对诵;可以配上音乐,编排队形变化,申请现场表演;可以通过孩子诵、家长记写的方式,合作完成一张“年文化图”,在班级板报里秀一秀;可以请长辈来讲一讲生活中的“年文化”……
  这样的秀有行动、有收获,我们会看到孩子们和大人一起努力的认真和创意。
  真正实践过,才知道统编教材的“和大人一起读”好处多多:從形式上来说,让孩子和大人一起读,大大增加了大人与孩子的相处时间,孩子和大人共同沐浴书香,在和谐的阅读氛围中增进了情感;另一方面,从效果上来说,这样的共读可以让学生更有方向,更有收获,比一个人读有了更多的思考深度。
  (责编 刘宇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523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