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互动影响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立芳 郑卫民

  摘 要:文章主要分析城市交通和城市空间的互动影响关系,并就如何达到两者的相互协调和相互适应作了一定探索。
  关键词:城市交通;城市空间;互动影响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10-0064-03
  
  1 前言
  
  现代城市中,城市交通结构和交通方式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包括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技术的、生产方式、工作时间的长短、人们的富裕程度等,但是多种关系中,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两者之间的关系最为重要。城市发展会带来交通需求,是对交通的促进,交通建设会改变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的改变会带来城市国土资源的有效开发,带来城市的发展,这是相互促进的。作为相互制约来说,交通建设必然要占地,会影响到其它开发,城市的其它开发也会影响到交通设施的建设,这是相互的制约,在相互制约协调的推动条件下,要找到合理的配置来促进它的发展,就是相互协调和相互适应。
  
  2 城市交通对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
  
  2.1 城市交通引导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化
  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特别是城市对外交通的发展对城市空间格局具有重大引导作用,交通方式的改进和交通网络的建设是引导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的主要原因,每一次交通方式的改进和交通网络的建设都会推动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化。从城市产生的历史来看,交通是在城市形态形成之前,就早已经存在的。城市的土地开发,为生活、生产服务的设施布局均沿交通线路展开,形成不同功能的空间,同时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城市功能空间将不断扩大,功能将不断完善。所以说,一座城市的形态,一座城市的空间结构,或者说一座城市的规划,都有赖于交通系统的规划先行。下面以衡阳市城市空间演化(图1)为例:
  2.1.1 民国时期前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化。
  民国时期前,水运、人力车及人行路网是衡阳市交通系统的主要特征,城市空间主要沿湘江发展,经济活动密集成团,土地利用高度集中于湘江西岸,城市空间格局呈现出明显的团状城市特征。
  2.1.2 1952~1980年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化
  1952~1980年,铁路及现代交通构成衡阳市交通系统的主要特征,衡阳市成为京广大动脉与湘桂线交接的枢纽,城市区域地位大幅度提高,城市空间布局开始向城市四周发展,用地布局呈现一个老城区(综合服务区)六个工业区,九片生活居住区等结构。并将三塘、车江、泉溪、梓木寺作为卫星城建设,城市空间格局演化成分散团状结构。
  
  2.1.3 1980~1995年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化
  公共汽车及现代交通路网构成衡阳市交通系统的主要特征,在湖南省“五区一廊”的战略指导下,城市道路建设快速发展,交通路网得到很大改善,根据湘江、未水、蒸水子城市中心交汇的独特地理特征,城市继续保持“三水”、“四大块”的向西、北延伸的空间格局,逐步形成以旧城为中心和7个副中心的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2.1.4 1995年以来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化
  私人小汽车和高速路网建设成为衡阳市交通系统的新特征,首先,小汽车逐渐成为居民出行的重要工具,其次,为了顺应小汽车的交通需求,大力兴建高速路网(京珠高速、衡大高速、衡昆高速等)。小汽车的广泛使用及高速路网的建设使城市空间可达性和时空性空前提高,引导衡阳城市空间格局向组团网络化结构演化。
  
  2.2 城市交通决定城市空间的经济效益
  城市交通决定城市空间的经济效益,表现在交通的畅达情况,决定城市规模的边际效益。城市随着规模不断扩大,其聚集效益不断增加,但是所产生的外部成本也相应的增加,会抵消聚集效益,当外部成本与规模效益刚好抵消的这个点,就是城市的边际效益等于0的这个点,这时城市的规模成为城市的最大合理规模,经很多专家研究得出,城市的规模在200~400万人之间时,城市规模效益,聚集规模效益最好,大约在200万人口时,城市聚集效益,规模效益达到了顶峰,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的规模效益就逐渐降低。
  城市交通的平均汽车行驶速度如果提高3~4倍,则城市的运转效率大幅提高,城市每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产出也相应会有所提高。据有关专家估算:在城市交通模式由传统的模式转换为新模式之后,城市每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产出率大约增长18%左右。城市聚集效益最高的人口规模将从200万人有望提升到800万人左右,城市的最大合理规模有望提高至4000万人左右,可见,城市交通决定城市空间的经济效益。
  
  3 城市空间格局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3.1 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影响城市交通系统空间布局
  不同的城市空间格局有不同的交通需求特征,必然要求相应的交通系统与之适应。(])团状城市的交通布局一般采用“环形+放射”或者“环形+棋盘+放射”型,如北京总体规划(图2)。(2)组团式城市则一般是“放射网中网”型,如厦门市总体规划。(3)带形城市一般呈“带状”,如深圳市总体规划。因此,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将引起城市交通系统空间布局的重新选择。
  
  3.2 城市空间的无序性造成城市交通的不和谐
  汽车进入家庭以后,正面的问题是人们享受了汽车文明,但是,负面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已经使城市变得越来越不适应人类居住,这是因为城市空间结构的无序性造成的城市交通不和谐的结果。城市交通的不和谐概括起来有五个方面:
  3.2.1 公交系统不和谐。几十年前,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乘坐公交,能够准时到达想要到达的地方,乘公交车前后的步行也是比较安全、比较轻松的。现在坐公交变成一件十分麻烦的事情,不但乘车走路不方便、不安全,就是坐在车上也不知什么时候会遭遇堵车。所以公交系统不和谐这是有目共睹的。
  3.2.2 小汽车的行驶不和谐。这方面已经众所周知的就是交通拥堵、能耗大、污染重的问题。
  3.2.3 步行不和谐。人们只要将几十年前城市走路的环境和现在走路的环境加以对比就会发现,由于汽车大量进入城市,城市不断地改造道路系统,已经严重破坏了完善的步行系统。有的地方只因为隔着一条快速路,就像隔了一道鸿沟,近在咫尺,却要走很长时间,很难绕行到达目的地。步行的环境变得很不安全,空气也变得让人很不舒服,步行系统已经被汽车交通城市造成的道路改造冲击得七零八落、时断时续。这种步行系统的不和谐,使很多人,本来可以走路去做的事情,现在也都采取了驾车或者乘车的方式出行。
  3.2.4 自行车交通不和谐。骑自行车本来是一种健康的交通方式,但是现在骑自行车和以前相比,困难多了。最近以来,有的城市骑自行车的比例有所提高,不是因为骑自行

车舒服,而是因为乘坐公交或者私人驾车无法准时上下班。人们被逼无奈,只好在困难当中选择困难较小的出行方式,选择了骑自行车。实际上,骑自行车出行,其舒适及便捷程度已经完全不能和几十年前相比。
  3.2.5 停车系统不和谐。停车难已经越来越使有车一族经常处于尴尬的局面。造成这种全面不和谐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空间结构的不合理,是城市交通系统的不合理,而城市空间结构合理化,是解决城市交通合理化的前提条件。在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设计的合理化之后,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五个不和谐将同时得到全面的解决,城市将变得方便、快捷、舒适、宜人,城市变成了一个能够吸引所有人到城里居住的人性化的生活空间。
  要彻底改变城市交通目前所存在的问题,需要城市规划工作者转变观念,实行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同步进行。(1)控制城市规模,城市发展不能摊大饼,不能无限扩张发展。城市的发展会带来交通强度的整体增加,并要求有相应的道路密度及土地利用与之相适应,城市可利用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在可发展交通设施的制约下城市发展规模存在着一个极限,当城市发展到了极限,就会产生城市交通的严重不和谐而变成了“交通死城”。所以作为一个城市发展和交通的关系,在城市面积、城市人口、道路密度、道路面积、土地利用应该有合理的、和谐的关系。(2)城市空间结构设计与城市交通设计的结合,使城市设计从以时间换空间(指目前城里人从空间的一个点到另一个点所耗费大量的时间)向以空间换时间(指以空间结构的合理化来实现从一点到另点交通时间的极大节约)的方向转变。城市空间调整和优化的趋向应该是从“时间换空间”的结构模式变为“空间换时间”的结构模式,通过彻底变革城市空间与城市交通模式,使城市变得和谐、畅达,使城市内部人流和物流的效率将提高数倍。
  
  4 结论
  
  城市空间结构的设计,或者以交通系统的规律和特性为根据,进行城市空间的合理设计,是整个城市规划的基础。只有满足城市交通系统结构和发展的空间结构基础之上的城市空间功能整合和优化,才能全面实现城市规划的人文目标、经济目标、生态目标等。所以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格局的互动影响规律呈现出独特特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引导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化,反过来,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也将客观上影响交通系统空间格局的选择。
  
  作者单位:1.湖南益阳市城市规划咨询信息中心
  2.湖南城市学院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
  
  作者简介:陈立芳(1965―),女,工程师;郑卫民,男,教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465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