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中医体质学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傅毅 黄泳

  【摘要】中医体质学说是研究中医理论的重要课题,开展其学术研究对阐述中医病因病机和指导临床辨证论治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介绍了体质的概念,详述了体质的类型,分析了体质与病因病机的关系,以及对辩证、治疗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医学;体质学说;临床意义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body constitution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 Yi, Huang Yong
  【Abstract】 Body constitution theo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which has a certain direction on clinical practice. The article introduced the conception of body constitution, its classification,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pathogenesis, and its direction for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R22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583-01
   临床实践使人们渐渐地发现人群中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尽相同、所以在个体形态、机能活动和生理代谢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往往决定了某些人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及其既病之后产生某些病变的倾向性。有着几千年历史的祖国医学,无论言病变的产生还是治疗方法的应用都离不开病人体质这一重要因素。“因人而论”、“因人而治”的原则始终贯穿于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因此体质学说是当今研究中医理论的重要课题。
  1 关于体质的概念
  体质的概念是指人群中在代谢、机能与结构方面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往往决定着人体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产生某些病变类型的倾向性。中医体质论者认为外邪入侵人体后由此引起的病理反应常随人体体质的阴阳盛衰而发生种种证侯类型变化如临床中往往同一致病因子侵袭人体后有人感而即发、有人却安然无恙。同为感冒有人见风寒表证、有的人见风热表证,伤寒虽多始于太阳、却有人直中三阴。邪入少阴有人从寒化见四逆汤证、有人从热化见黄连阿胶汤证。究其缘由、除致因的性质不同之外就是由于受病者的体质有差异。由此可见,探讨人体体质的差异性对于临床诊疗是极其重要。
  2 关于体质的类型
  《内经》对人体体质作了较详细的分类其有关内容如下:
  2.1 应用阴阳为纲、五行为目,结合人体的肤色、体形、禀性、态度以及对自然界的变化的适应力等特性将体质细分为二十五种类型。
  2.2 根据观察人体阴阳多少、,结合人的性格、心理、外观特征等,将体质分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和阴阳平和五型,既所谓阴阳五态之人。
  2.3 根据人体形态和精神劳逸、提出“五形态”的辨质施治原则。后世历代医家在《内经》理论指导下,结合其医疗实践将《内经》的体质理论加以升华对临床颇有指导意义,如宋・庞安时将体质分为“素有寒着”和“素有热者”两型。明・张景岳将体质分为“阳脏”、“阴脏”、“平脏”三型。清・叶天士曰:“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这些分类对于临床辨证施治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现代结合临床实践观察,可大致见到如下几种体质类型:
  2.3.1 正常体质:发育正常,面色红润,精神饱满,阴阳平秘,舌苔正常,脉平,在人群中占有大多数。
  2.3.2 阳热体质:形体消瘦,面颊潮红,常口燥咽干,或见失眠心烦,渴喜冷饮,溲黄便干,舌红,脉数,既病之后易致内热炽盛,或邪易从热化而伤津劫液。
  2.3.3 阴寒体质:形寒肢冷,体胖面白,唇淡少华,渴喜热饮,大便溏薄,小便清长,不耐风寒,舌淡苔白,脉迟或缓。既病之后易致阴寒内盛,或邪易从寒化而损伤阳气。
  2.3.4 痰湿体质:大多形体肥胖、头重如裹、四肢重着乏力、口甘而粘、渴不欲饮、咳嗽多痰、舌苔多腻、脉滑或濡、既病之后易致痰湿易盛、证情缠绵。
  2.3.5 脆弱体质:形体虚弱、面色少华、神疲乏力、易感风寒、妇人可见月经稀少色淡、舌质淡或舌体胖、脉虚、细或弱,既病之后易致气血虚、甚或虚脱、且非扶正不足以祛邪。
  体质类型的区分只是大体上的依据,大多数情况下,只可以说有些人接近某种体质,当然,无论何种体质类型本身,并不是某种疾病的直接原因,但可以看到某种体质的人在不良条件下易患某种疾病。但另一种体质的人,在不良条件下易患另一种疾病,证之于临床,如肥人多痰湿善病中风、瘦人多虚火易患痨嗽,老人多肾亏易喘息,小儿多体弱易感风寒,妇人经产易致血虚等等。
  3 体质与病因病机
  中医病因学说十分重视人体内在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认为体质的强弱是发病与否的内在因素,如《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阐明了外因是发病的条件,内因是发病的根据这一辨证法观点。
  中医病机学说认为人体体质是产生疾病易感性和倾向性的内在根源,如吴谦曰:“人感受邪气虽一,因其形藏不同,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故多端不齐也。”
  临床上,常可见到“病之阴阳,因人而变”,“邪气因人而化的现象。”例如,同为外邪入侵的感冒,有的发为中风表虚证,有的发为伤寒表实证;同为黄疸,有人为阳黄,有人为阴黄;同为哮喘的有人病位在肺,有人病位在肾,此乃所谓“同病可以异证。”与此相反,如慢性痢疾、子宫下垂、脱肛、崩漏等本是性质不同的疾病,若一旦都出现身倦乏力,精神不振、气短、面色苍白、脉细弱乏力等证,都可以辨证为“中气下陷”,此乃所谓“异病可以同证”。因此,病因因机体而致病,而机体反应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4 体质与辨证施治
  体质与病因病机的关系既然如此密切,所以诊治中须重视辨质施治、审察疾病属性、分析疾病的进退、推测疾病的预后及确定其治疗原则,均须重视病人的体质条件,张景岳指出:“当辨因人因证之别,盖人者,本也;证者,标也;证随人见,成败所由。故因人为先,因证次之。”说明治病求本,要首辨体质、次乃辨证侯。由于体质因素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异病同证和同病异证,而辨证施治恰恰是根据变化了的证侯进行的,所以中医治病、常是对病无常法、对证有常方。归根结底是重视病人的体质,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因人治宜的灵活性和对证用药的准确性。
  同一疾病,根据体质不同、表现不同而治法不同,此乃同病异治;不同的疾病,根据体质不同、表现相同而治法相同,此乃异病同治。
  如何辨质施治呢?张景岳曰:“或以阴脏喜温暖,宜姜桂之辛热,或以阳脏喜生冷,宜芩连之苦寒;或以平脏,热之则可阳,寒之则可阴。”具体说明了用药的寒凉温热要视人体体质的阴阳而定。因此治病用药要因时因人因病而异。举汗法为例,冬日多用麻黄,夏日多用香薷,亡血家、淋家和疮家不可发汗,经期产后慎汗,寸脉弱为阳虚,汗之亡阳,尺脉弱或迟,汗之亡阴,阴虚发热不可表,伤食、痈疮、痰饮、瘀凝和积聚都有寒热,若一味发表,则汗而有伤变证蜂起,医之过也。
  综上所述,体质学说是当今研究中医理论的重要课题,对于阐述祖国医学的病因病机和指导临床辨证治疗,均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历史上所谓各家学派,如伤寒派、温病派、补土派、滋阴派、温阳派、瘀血派,虽与致病因素有密切关系,但实质上仍是围绕体质这一重要因素进行的,体质决定了证侯,而病因、证侯不同,治法不一,则是各家学派产生的基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554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