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利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之一,我国在水资源管理中存有的主要问题是用水浪费、水的利用率低和管理水平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文章依据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阐述了经济社会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概念和管理策略,为未来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策略
  ( Hebei province Hengshui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Survey Bureau Gao Yonghua assistant engineer 053000 )
  【Abstract】China is one of the world's water resource deficiency countries , our country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the main problems are being waste of water, water utilization rate and the backward management level are low.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in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have accumulated certain experience, be worth our reference and draw lessons from.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iscussed the economic social sustainable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concept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put forward some ideas for the futur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 .
  【Key words】Water resour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1前言
   水资源主要指与生态环境、人类社会密切关联的可更新的淡水,它的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每年被污染的水体面积超过了五万亿立方米,到2025年,预计有30亿人将会面临淡水严重缺乏的问题。淡水危机可能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危机。如今世界为了争抢石油爆发战争,下次很有可能因为水而爆发战争。水资源不仅是环境问题,也是世界的安全问题。可持续发展是以资源环境保护为条件,以人为中心,利用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手段,以求得人类的共同繁荣,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水资源的现状
  2.1水资源形势
   联合国相关部门宣称:目前全世界将近十亿人缺乏安全的饮用水,平均每年有500万人因为水的问题死去。预计到2025年,世界上2/3的人将生活在缺水地区。根据相关资料了解,随着水资源危机出现的环境难民在1998年已经达到了2500万人,首次超过战争难民人数,预计在2025年之前,将会有1亿多人因为水的原因成为难民。
   一些专家曾将中国水资源形势描述为: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之后,随之而来的是第二贫困“水贫困”。实际情况确实如此。今年初春,我国黄河流域用水告急,黄河上游水库总蓄水量与上年比下降了近20亿立方米。同时,长江水位落至16年来的最低点,西南重庆地区超过61万人饮水困难。中国现在人均水资源量为2220立方米,不及世界人均的1/4,在世界排名为121位,被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预计我国人口增长至16亿时,人均的水资源量将会降至1760立方米。
  2.2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资源的浪费
   农村是我国的第一用水大户,水资源利用率只在40%左右,我国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大概仅在0.45,若将灌溉水的利用率提高10%,每年可节约水419亿立方米,这个相当于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总调水量。我国第二用水大户是工业,炼1t铁要消耗70到100立方米的水,水的重复利用率在70%到80%之间,国外在90年代的水平为7-8m³和97%。
   当前我国公民的节水意识不强,福利供水长期执行使得水价偏低,人们不懂得水的珍贵,从关不紧的水龙头中流走的水量相当惊人。
  (2)污水恶化水质
   我国的水资源正承受着来自农业、工业和生活垃圾的污染,水质严重恶化。未经过处理或处理不完全的大量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接流入河段、河流,严重污染了水体。环保局相关部门的资料显示,我国已有近1/4的河段、河流因被严重污染无法达到灌溉用水的水平。在1988年对城市浅层地下水的普查结果中,118座城市中有115座的地下水不同程度受到污染。
   农村污染物产量大,分布面广,种类多,而关于此的相关治理仅仅刚被提上议事日程,目前没有有效的措施和明显的行动。专家称,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3时才与环境容量相符。但在已经成立的所有污水处理厂中,因不全面的规划,输水管网建设与污水处理厂不配套,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问题。
  (3)地下水过度开采
  地下水资源缺少法律的保护,超采情况使人触目惊心。在河北省,需要以大量超采地下水去掩盖严重缺水的事实。全省累计600亿m³的超采水中300亿m³深层地下水已经无法补充。目前,华北平原的地下复合漏斗区已经成为了世界之最,面积高达4至5万平方千米。因地下水超采严重,西部的许多地区树木大面积的枯死。多年的无节制超采,使得陕西关中平原地下水位下降,形成了巨大漏斗状,古城西安的地面沉降面积已经达到158平方千米。上海、北京、天津等30多座城市不同程度的出现地面沉降。
  (4)干旱和洪水影响可持续发展
  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增加了洪水灾害出现频度。如1998年长江地区发生了特大洪灾,东北松花江、嫩江也发生了罕见的洪灾,当地的经济损失重大。与此同时,干旱也是我国的主要水问题,旱灾面积达到了全国耕地面积的20%。这些水问题会继续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水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3.1控制用水量,优化水资源配置
  完善水资源规划管理体系,以实现持续利用水资源为目标,以用水管理为核心,做好全国区域、流域水资源节约和规划。落实取水总量控制和水量分配,促进建设水权制度,令市场作用充分发挥,提高水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满足缺水区域的用水要求,对突发事件调度水资源工作加强落实。
  3.2建设节水型社会
  加强对节水考核的管理,定出用水量定额标准。推进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试点工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展先进节水技术科研项目。将我国农业发展为现代节水型农业,大力推广技术成熟、节水效果明显的现代节水工业技术和居民日常生活节水产品。构建节水文化,逐渐形成节约用水的社会风气。
  3.3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完善水资源价格体系
   主要措施有将水资源开采利用市场化、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参与度等。居民有权了解水资源管理的有关信息,并且有权参与制定和实施决策的全过程。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和水务行业市场化进程,完成对水资源全方面、全领域、及全进程的统一管理。
   目前实现可持续用水的有效手段是水价调节,而这一手段在过去的实施过程中没有充分合理使用。水价过低既不能对水生产经费给与补偿,也反映不出水资源的稀缺珍贵,导致公民的大量浪费。调节不合理水价的具体做法如下:一,重新认识水资源价值,不管是天然还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都是有价值的,公民应该对此提高认识。二、当前水价制定依据逐步向边缘成本或全成本定价过渡。因为水资源紧缺地区存在明显的水资源物质稀缺,这些地区水资源使用成本和对外部开发利用的成本较高,需要在水成本中体现出。三,将我国单一水价结构进行改革,水资源定价受供水、需水、水资源量三方面的影响,要不断地变动和调整。不同用水户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使用不同水源时的水价都是不同的。灵活的对水价调整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3.4重视污水治理,开展对水资源综合管理研究工作
   圈定水源保护范围,加强执法管理。加大力度投资水污染防治科研,完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逐渐实现集中处理废水。
   加强水资源在质与量方面动态变化和其影响因素的观测,建立起水资源管理信息平台,加大对需水管理研究,在综合研究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灾害等方面问题基础之上,完善水资源的管理体制,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4结论
  目前我国水资源形势越发严峻,可通过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大胆借鉴、参考外国对水资源管理的先进模式。使我国水资源管理水平提高的基本措施是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用水效率及效益,争取体制创新,治理水污染,资源化污水。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对水资源管理的政策和制度。
  
  【参考文献】
  [1]黄海斌.农村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12).
  [2]周大杰,李惠民,齐晔.中国可持续发展下水资源管理政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4).
  [3]吕雁琴,李旭东.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与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管理[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1).
  [4]同晓正.如何加强水资源管理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技博览,2011(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627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