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的管理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迅猛发展,而具有职教特点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工作却步履维艰,问题的根源在于领导认识不到位和缺乏一套“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管理体制。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给予高效有序管理,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必须首先制定出一套“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管理机制,这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证和基础。为了了解当前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的管理体制状况,从现状中发现问题,课题组通过对重庆市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发放问卷的方法,对“双师型”教师以人为本、能力建设,点面结合、优化结构,专兼适度、校企共建”原则的基础上,从“高职教师准入机制、高职教师培养培训以及高职教师激励机制”等方面阐述寻找对于加强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实现途径思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 “双师型”教师 管理机制实现途径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迅猛发展,而具有职教特点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工作却步履维艰。究其原因,在客观上教师参与实践的渠道不畅、条件不足,在主观上教师既无压力又无动力,积极性不高。问题的根源在于领导认识不到位和缺乏一套“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管理体制。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服务部门培养技术应用型的高级专业人才或高级管理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为重庆市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专业技能强的劳动者的重任,而培养高素质或强技能的劳动者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一目标对重庆高职院校的教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文化基础课教师应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课教师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
知识,又要具有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也就是能够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双师型”教师。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教育家科南特认为:“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一代一代人的质量。一所学校要想站住脚,教师一定要有特色。”人才是高职院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是推动高职院校健康持续发展的动力。“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的主体,名师出高徒,“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好坏是决定学生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按照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模式,加快培养建设好一支结构合理科学、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给予它以高效有序的管理,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使命,它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成败。
1.1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双师型”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并且通晓职业教育教学理论。这些要求与普通高校相比没有明显区别。而在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方面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有所区别。
作为职业类教师,我们应掌握教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企业管理实践经验和能力;应具备良好的管理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拥有丰富的实践、实训教学经验,善于组织和开展各类教学和实训活动。“双师型”教师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学生所学专业以及就业市场所需从事的工作的要求,进行教学开发和课程开发。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的能力,提高其全面素质,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1.“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按照职业标准实施职业技能教学,专业教师必须是集普通教师素质和技师素质于一体的“双师型”教师,他们应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复合型教师,因此,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一是高学历层次。虽然学历不能与能力等同,但这是具有一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志,反映个体受教育的程度;二是扎实精通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教师既要掌握本专业的基本要素,又要随时了解本专业的前沿信息;三是兼有相关专业知识。现代科技知识在发展中,相互渗透、交织、融合,要教授好本专业,就必须要有相关专业知识来支撑;四是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这是由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高职学生的需要而决定的;五是必备的教育教学知识。任何一名教师教必须懂得如何才能最好地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职业品德、如何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六是掌握和运用现代职业教育的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辅助教学的设施,并有较
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2.“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基本能力
“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基本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要具备坚实的教学能力。如:具有扎实的管理专业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再具有多项本专业所需要的实践技能;能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独立制作课件,争取好的教学效果;具有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能力。其次,要具有一定的教研能力。能承担综合课程开发工作,并编写相关专业课程教材;积极探索高职教育教学规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能撰写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且其研究成果能指导专业建设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最后,要求教师具备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够独立从事实践课程的组织编排工作;具有胜任专业工作的能力,并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指导学生实践课程,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2 建立科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和管理机制,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2.2.1 加强教师培训需求分析、专业分析和教师分析,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规划
高职院校教师培训需求分析,是指在每项培训活动进行之前,由师资培训管理部门按照国家、地方政府和各高职院校关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精神,结合区域发展特点对高职院校和高职院校教师进行综合考察,在充分认识院校发展战略、发展状态和教师情况的前提下,对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结构及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养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以确定针对教师队伍现状采取所需内容的培训。
其次,要进行专业分析和教师分析。所谓专业分析指对专业教师的数量、质量、专业在学校中的地位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简单地说就是分析专业现在以及将来对教师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情况,从而确定以专业需求为基础的培训目的、内容、形式、时间、数量等。所谓教师分析是指对教师个体的个性、特长、知识及能力结构及发展方向等进行分析,并根据其从事具体工作,发现其优势和不足、据此确定教师个体的培训目的、内容、时间和形式。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必须根据学校专业设置和和课程建设及教师实际,确定培养教师的数量和类型,要全面掌握和研究分析“双师”教师队伍的现状,包括数量,年龄、学历、职称、专业、性别、以及现场经历、教学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产学研结合能力等方面。
2.2.2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管理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教师作为具有一定素养的知识分子,相对一般群众而言,除自身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外,还具有较强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自律意识以及自我多层次的内在需求,因而,我们不能单纯地仅发挥严密的组织机构和严格的规章制度等管理作用,而是还要重视教师的意志、感情、情绪、心态、形象等感性因素在管理活动中的作用,以教师为本位,要引导教师把外部的约束变为自身自觉的行为,让教师认识到自己是学校的一员,教师之间具有共同的利益,个人的发展和学校
的发展是相一致的,从而,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内在的最大限度的力量。
“以人为本”为原则的教师管理机制就是指对教师的一切管理活动教要以人(教师)为出发点,体现的是尊重教师、依靠教师、服务教师的指导思想,满足
教师多层次的内在需求,特别是要满足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
“以人为本”为原则的教师管理机制具体来讲:一是要使教师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体、学校教学管理的主体。要让教师参与学校和管理,使教师有主人翁的真切感受,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潜在共感与共识,愿意将自己融入学校发展的大局中,并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二是高职院校要重视对教师的培训,重视教师的知识更新环节。高职院校教师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必须按照职业标准实施教学,与时俱进的进行课程设置,如果作为“先行者”都不能与新的技术、新的设备接轨,则更不可能完成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的教学乃至教学改革。三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多数人工作就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物质的需要,更在乎的是获得自身的成功感和体现自身的价值,希望得到的是被关心、被尊重以及工作环境的和谐。学校要更多地关心、爱护教师。教师的需求是多层次、多种类的,有工作上的需求、生活上的需求、精神上的需求等等,高职院校应建立专兼职教师基本情况资料库,定期以多种形式征求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关心每一位教师,关注并尽量满足每一位教师合理的需求、健康的需求。四是高职院校对教师要根据实际确定职数,根据职数和具有专业技术职称教师的业务水平,尝试采取低职高聘、高职低聘、有职不聘的方式,加强对具有专业技术职称教师的考核,特别优秀的应在职务晋升上给予破格推荐。五是对在自身岗位上积极探索,开拓进取,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可设立“创新奖”给予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最后,应注重教职工共同价值的形成,注重学校成员上下之间、教师和职工之间的沟通和情感交流,努力营造平等、团结、进取的组织氛围。教育伟业,人才为本。只有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好、优化好,高职院校流金淌银才可能变为现实。
3.3建立结构合理、素质优化“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实现途径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对人才需要的变化,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及专业设置可以及时地作相应的调整,但是,高职学校的教师却不可能因此而不断地调整和大量调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和建设,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自身建设。通过探索研究,寻找出了以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现途径:
途径一、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为了提高本专业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安排管理类各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熟悉企业管理的相关工作环节和程序。我们要求专业教师、特别是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都必须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的锻炼。一方面,严格按照实习的要求来锻炼教师完成相应的任务;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对每个知识点和技能写出自己深刻的认识,使其理论和实践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让其成为名符其实的“双师”。
途径二、聘请企业专业人士到学校授课
聘请企业优秀管理专家、技术能手为学校专业教师授课并讲授实际业务,要求专业教师以问卷调查、网上答疑、电话咨询等形式和专家探讨具体业务问题。学习结束要求教师参与有关专业资格认证的考试并取得一到两个证书,如物流师、报关员、国际单证员、高速公路收费员等。这种培养方式相对来说比较灵活,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设备,为专业教师的学习创造了比较便利的条件。
途径三、产学结合培养
产学合作有利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靠单纯引进和学校自我培养是不够的,产学合作是解决这一瓶颈的最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开办的各专业要努力寻求合作伙伴,争取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且签订合作协议;协议中可明确规定企业的部分具体业务直接交由本专业教师完成。这样专业教师才会将压力变为动力,通过各种现场实战与训练,很快熟悉企业的相关业务。产学结合不仅有利于教师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也有利于今后的专业教学。
途径四、建设实训基地,提高教师的技术开发能力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发展和完善高职教学的一个必备条件。实训中心要求配备适合专业教学的相关设备:一定数量的电脑、相关的软件、通畅的网线等。外贸中心的建立不仅是学生的实践实训教室,也是培养教师“双师”的校内基地。我们要求专业教师到中心工作一段时间,参与实践,并解决某些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实训课教师,在不断提高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的同时,加强对他们的理论培训,努力提高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形成认识上新的飞跃。通过上述对策,专业课教师就可以既承担理论课教学,又可以承担实训课教学,成为“一体化”教师。
途径五、培养学科专业带头人
培养学科专业带头人,切实地开展教研活动,全面提升教师群体的素质,进而提升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树立学校教育教学品牌;同时,要有计划,注重实效地对教师进行教学业务培训,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这包括对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制作课件)的学习培训,要使教师掌握新的设备、新的技术、新的材料,并融入到教学中去,以提高教学的效果,增强学生对时代、对社会和
对企业的感知力和适应力。
途径六、培养具有特色的“双师型”教师
高职院校要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教师必须要有特色。解决目前高职院校师资不足的问题、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专业教师专业生产一线实践锻炼达不到两年的问题,我们可采取推荐与招聘相结合的办法,采取“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贤”的原则,推荐或招聘企、事业单位或生产一线的专家、技术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学校担任客座教师或兼职教师,让他们讲授那些学校专职教师无法胜任的应用性课程的内容。同时,这样的聘用还能提高学校具有相关专业技术
职务任职资格教师的比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提升内涵: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与科研管理工作指南[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李贤瑜,邱小林,彭跃红.高职教育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
[3]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陈厚生.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研究[M].海南大学出版社,2004.
[5]董步学.高等职业教育学[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
[6]宋梦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性及途径[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7]白兆盈. 谈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 中国成人教育, 2002 (2):21-23
[8]刘剑虹. 师资培训新论― ― 多视角研究[M]. 成都: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9]姚责平. 解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2(6):34-36
[10]王荣成, 丁训言, 伍学雷. 产学研结合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2 (1):30-3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649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