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相关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铁路、房地产开发、采矿行业、以及各类开发建设项目的建设步伐加快,由此引起的人为水土流失问题也日益严重。人为水土流失是各类开发建设项目建设造成的重要问题之一。笔者根据多年来从事水土保持工作的实践,对水土保持开发建设项目中的水土流失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效益分析
一、关于水土流失原因分析
造成水土流失作者分析以下几个原因:
(1)土壤抗侵蚀能力下降。项目建设主要工程之一为土方开挖,开挖过程中,大量富含机质的土壤被迫从基岩剥离,导致土壤的成分和结构遭到破坏,严重影响其透水、抗冲、抗蚀等性能,使土壤拦截和蓄积雨水的能力下降,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扰动再塑,导致短期内坡度和坡长等地形要素发生剧烈变化,形成大量人工坡面和悬空面等,破坏岩土层原始平衡状态,加剧水土流失的形成;项目建设过程中排放的大量松散弃土弃渣,稳定性差,在无植被覆盖的条件下,极易产生风力侵蚀,遇暴雨或长期连续降水时,即可发生水力侵蚀。这些松散堆积物若被随意倾倒在河道内,改变水流流势,影响河道行洪能力,在强降雨条件下容易诱发洪水灾害,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
(2)水土保持设施损毁。项目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清除或砍伐地表覆盖物(林、草等)。地表覆盖物作为一种水土保持设施,不但可以保护土壤,使其免受雨水直接冲击,还可减缓径流速度,降低沟间侵蚀的作用。地表覆盖物遭到破坏后,土壤失去植物保护,大量土地面积直接裸露,区域防风固沙能力下降,易诱发风力侵蚀,并且土壤将直接遭受雨水击溅和冲刷,极易产生水力侵蚀,从而导致水土流失;工程建设中征用大量土地堆放弃土弃渣和建筑材料,以及构建各种建筑物,压埋或损毁大量水土保持设施(林地和荒草地等),毁坏具有滞留水土功能的农田、水域等,造成项目区及其周边地带水土保持功能下降,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
(3)水资源循环系统破坏。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土地面积的扰动、破坏,对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的重塑,改变了水资源系统原有的自然条件和水文特征,破坏了隔水层和地下储水结构,造成大量地表水无效损失(珍贵水资源以洪水形式宣泄)或渗漏,导致水的大量流失。水的大量流失不仅加剧土壤侵蚀,还可导致地表严重干旱,加剧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更为严重。而水土流失又会进一步破坏水资源系统的平衡,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二、水土流失结果及危害预测
(1)水土流失结果预测
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治理”的原则,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界定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项目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主要为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项目建设区主要包括主体工程施工区、料场、弃土渣场、施工附企及办公生活区、施工道路和移民安置区等。直接影响区是指施工活动扰动土地的范围可能越出项目建设区并产生水土流失影响的区域,工程不予考虑。
(2)水土流失危害预测
由于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扰动和破坏了原地貌,损坏了原有植被和排水系统,堤后填塘固基、弃土等再塑地形,形成大面积土地裸露,加剧了水土流失的发生。其可能产生的危害主要为:
1)影响工程施工。施工期内大量水土流失直接进入施工面,淤积施工期内降排水设施,影响工程施工进度。
2)影响工程输水。在遇到强度较大的降雨时,河坡产生集中坡面径流,在水力和重力作用下,沿坡面产生面蚀、沟蚀,淤积河道,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
3)影响生态环境。由于工程设计大面积的林草植被和作物覆盖的破坏,土壤持水保土能力进一步减小,土壤及土壤水分、空气湿度等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影响当地生态环境。
三、水土保持措施
(1)工程措施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主要有护坡、排(截)水沟、导流沟(槽)等。工程为防止施工期间的弃土流失,在永久弃土区背水面坡脚外设临时排水沟,弃土区顶面比降1%(迎水侧低于背水侧),并在弃土区迎水侧顶面设置截水沟。每隔100m设置一条坡面导流沟至坡脚截水沟,将水排入引河,并在坡面导流沟入口处设置立方体沉沙池。弃土工程完工后,将弃土区顶面和坡面整平,然后需布置永久排水系统。为防止临时弃土区水土流失,需在堆土前在弃土场四周采用填土草包挡护,同时在填土草包外围修建临时排水土沟。
设置青坎地面为比降1%的“倒流水坡”(堤脚低于河口),以避免泥沙直接排入河道。内堤脚外设置与大堤轴线平行的纵向截水沟,以汇集青坎坡面水。另外,在垂直河道轴线方向每隔100m设置横向导流沟及河坡导流槽,将水排入河道。
(2)植物措施
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主要包括种树、种草和树草结合等。选择树种时应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根系发达、生长快的树种,以便尽快发挥其固土、护坡等功能。所选草种必须对项目区土壤及气候条件有较强的适应性,优先考虑耐旱、耐涝、再生性强的草种。
工程在青坎、水面以上坡面、弃土区顶面及坡面等区域撒播狗牙根草籽或白三叶草籽进行防护,并在沿河线及弃土区栽种意杨,管理区、建筑区周边则选择雪松、迎春、桃树等,以达到乔、灌、草、花相结合的效果。
植物防护措施配置简便,成本低廉,短时间内就可有较好的防护效果,经济效益高,可以在大范围内使用。
(3)土地整治措施
工程施工结束后,应及时对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垃圾进行清理,以保证项目区内环境整洁、有序。临时建筑物和硬化地面等应全部予以拆除,压实的表层土应进行深翻处理和复耕,并适当增加植被覆盖率,尽量使土地生产力和土壤抗侵蚀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工程施工完成后应及时恢复其临时占地的原有功能,消除水土流失隐患。临时弃土区的植被、农田、林草地等也应得到及时恢复。
(4)管理措施
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应落实水土保持监督、监理和监测工作,以保证水土保持方案顺利进行。组建多层次管理系统,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以确保水土保持工程顺利实施。在项目运行阶段,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健全各种形式的管理承包责任制,巩固水土保持工程,并使其持续发展。
四、效益分析
(1)基础效益
该工程通过上述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工程建设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区域均能得到有效的治理和改善。各防治区除水面、永久建筑物外,施工用地都得以平整、绿化或复垦,总治理率达到94%。工程施工中损坏地表植被得以恢复,整个工程区的植被可恢复率达到99%,林草覆盖率达23%。通过增加地表植物、改良土壤性质,可增加土壤入渗、减轻土壤侵蚀。保水、保土基础效益十分明显。
(2)社会效益
水土保持方案实施后,将保证堤防安全、稳定,确保河道正常行洪;防止河床淤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河道水质,并有效恢复和提高该区域的土地生产力;实施植树、种草等措施,使自然景观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有效的改善和提高区内生态环境。
(3)生态效益
通过对具备植物生长条件的区域分别采取了植树、种草和耕地恢复措施来进行防护,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同时可大大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地面林草覆盖度,改善贴地层的温度、湿度和风力。随着植被覆盖度的提高和植物种类的多样化,还可以促进野生动物繁殖。
五、结语
为了分析和解决水利开发项目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的问题,本文对工程实施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并对水土流失的结果及其危害进行预测。根据分析和预测结果,因地制宜地采用了拦挡、排水、植物等水土流失防护措施。工程实践证明,该工程所采用措施在产生明显的保水、保土基础效益的同时,还产生了较大的社会、生态效益,为项目建设区域更好更快地和谐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参考文献:
[1]牛银栓.论水土流失的危害及其防治对策.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1.
[2]胡续礼.正确认识与处理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几个关系.
[3]贾天会,张东为,李菲.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水土保持,2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749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