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规划设计中的以人为本原则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近几年来,在中国的规划设计中兴起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论。“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的位置放在核心,树立人在空间中的主导地位,环境中的一景一物均以人的生理和心理感受进行设置,因而“以人为本”将是规划设计成功的基础。把握规划设计中各组成要素的特性和功能,来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从而创造安全、便利、舒适、优美、富于情趣的环境。城市的主人是居住其中的人群,衡量城市优劣的主体也是与它朝夕相处的人群,人是城市的核心。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的纲领、管理的依据是城市规划。它所包含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人活动的区域进行协调,创建宜人的城市空间,提高人的居住质量。因此,在宏观的规划设计中,必须将以人为本作为一个核心的设计原则放到首要位置。
  1 以人为本的含义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首先是“人”这个概念。“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以人为贵”。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其次是“本”这个概念,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
  1.2以人为本在城市建设中的理解
   城市的创造者是人,城市的建设者是人,城市的使用者是人,城市的延续者是人,城市的更新者也是人,人是城市的灵魂,在城市建设中以人为本就是要将人放到更重要、更根本的位置,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逐末,要将人的需要作为第一位的要素来考虑,将人的真实感受作为衡量城市建设的主要标准。
  城市规划中的几个误区
  注重平面和模型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中,规划师们往往形成的习惯是用平面、模型说
  明设计意图,由平面开始着手,绞尽脑汁的采用各种平面布局方式,追求形式各异的平面布局效果,然后通过模型形成俯视的全景展示。但是,平面、模型是否能够真正的体现人的真实感受?有人会说模型是对设计对象一个整体直观的表现,但人们观看模型的视角形成的印象是鸟瞰的效果,这在人的日常生活中除了偶尔登高或乘飞机外基本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规划中要解决人走在大马路上视觉感受到建筑群高低错落和周围的环境相映成趣的效果,这些,模型是体现不出来的。
  2.2经济效益占主导地位
   从建设流程看,开发商和建设单位为了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往往将以人为本仅仅作为书面文字和口头说法提出来,而在设计中会责令设计人员按照他们的意图将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提高到最大值。当我们责备规划师作品质量不高,精品少,真正的艺术创作微乎其微时,他们却也在抱怨,理由是他们的作品在经过了业主的几轮修改完善后,原有的设计面目全非,设计人员成了制图的工具,但他们是一边抱怨一边维持着已经形成的游戏规则,开发商或者建设单位是他们的经济来源和生活的支柱,开发商或建设单位借他们的手或笔方可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在这种相互依附的生存规则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可能就被忽略了,人的位置予以后置,经济利益作为第一需求被放到了首要位置。
  2.3照搬雷同现象普遍
   千城一面成为了对城市印象评价最为直观的一个词,从一个城市进入另一个城市,人的感受并没有随之变化,在不同的城市间穿梭,却感到像在一个城市畅游,照搬套用的设计手法是的想象雷同的城市越来越多,但细细品味每个城市的地域文化、风俗习惯却又各有特色并不完全相同。规划师如果将人们日积月累创造的文化与城市形象剥离开来,完全照搬套用其他城市固有的模式,这样的城市建设显然是违背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城市的吸引力和人气可能会大大降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也会慢慢淡忘掉城市自身的特色,城市的历史文化得不到延续,城市原有的魅力可能会马慢慢褪去。
  城市规划中的以人为本
  塑造宜人的城市空间
  城市设计是为人的,从人的行动出发,我们才能设计出杰出的城
  市,城市空间就是人的空间,为人考虑是设计的全部。记得听一位学者说过,他在上大学的时候他的专业老师带着学生进行规划设计时,边设计边与学生一起不断地在规划现场中漫步体验,从不同角度以人的真实尺度去体验怎样设计可以听见什么,看见什么,碰见什么;怎样设计可听不见什么,看不见什么,碰不见什么,从而塑造出宜人的城市空间。当我们在中国古代园林中畅游时也经常被中国园林设计师们的以人为本设计手法深深的打动,曲径通幽,小桥流水,鸟语花香,这些带给我们的是最为愉悦的心理感受,我们应向先辈们学习,细心体会中国园林的精妙之处,研究先辈们是如何设计人的运动、视线和心情,运用何种方法设计出那种丰富的空间。塑造宜人的城市空间,实际上就是在设计人的行动,设计人的运动、视线和心理感受。当我们在真实的城市空间中体会到了设计的既定意图,实现了理想的身心体验,就达到了为人的目的。
  3.2打造彰显个性的城市风貌
   城市与城市之间好比人与人之间,有相似之处但并不是完全相同,每个城市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从各种特色中提炼出主要特色,最终形成城市风貌,这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另一个城市最为直观的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如何打造彰显个性的城市风貌,成为了城市树立品牌效应的切入点,规划师费尽心思的搜寻各种方式方法在作品中展现各式各样的的城市形象,最终发现人类自身缔造的文化遗产是最为宝贵的财富,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城市风貌,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通过城市风貌展现着城市的文明和历史。文化的缔造者是人,享受者也是人,从对历史文化积淀的挖掘、概括,再到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更新,承传历史文脉,这一系列的设计思路体现在城市设计中将会给城市形象带来全新的面貌,给人带来全新的精神享受,也将大大激发人们的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城市的历史底蕴也将不断加厚,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由此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3.3制造人情浓厚的居住环境
   人类社会的形成最初就是由人的群居生活演变而来的,人不能孤立的存在于社会上,人是有情感的,人与人需要交往和交流,这体现在城市居住环境中也就是以人为本。制造人情浓厚的居住环境就是要求规划师在设计时并不是简单的排房子,而是要站在人的角度打造相互交流沟通的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共享的公共场所,营造人与人互助互帮互爱的温情氛围,为建设和谐社会增砖添瓦。一般的小区两栋楼之间的用地除了硬化的宅前小路外就是成片的草坪,草坪中偶尔种几棵树,当人们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往往只能短暂停留,人们迎面碰到也只是打个招呼擦肩而过,如果设计一个凉亭,安排几个座椅,设置几个石桌石凳,或许人们就会自然而然的聚在一起聊天谈心,邻里之间的友爱关怀自然建立起来,温情小区就变为现实。
  3.4场地设计兼顾人的感受
  3.4.1 与地形地貌相结合
   地形地貌是规划师在设计中必须尊重和倾心利用的自然生态要素。从高山、丘陵、盆地到平原、江河湖泊,世界各地的自然特征丰富多样。在设计中应紧密融合具体的地形地貌,灵活布局,与自然相互渗透,组织自由开放的环境空间,来构成各具特色的、精致的立体画面。例如,在山地可以依山构建高低错落的多层次竖向环境空间,充分发挥采光、日照、观景及高密度的空间效益;在平地则可以采用集中式布局的内向型环境空间,以方便生活和节约用地。
  3.4.2 将绿化、水体融入设计
   绿化不仅是环境污染的溶剂,也是人与自然的“纽带”,并且已经成为规划设计的要素之一。建筑室内外空间与绿色空间相互渗透;向三度空间创造,形成垂直空间绿化。从而达到保护和美化环境的目的,让使用者对自然的梦想成为现实。水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也是环境与生态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利用天然水体的“动态”组成自由开放的环境空间,以达到“活化”环境的目的。
  3.4.3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能源与资源
   太阳能:人类要获得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采用各项节能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要进行新能源的开发。随着城市、建筑、公共空间和基础设施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太阳能技术正在多方面发挥其巨大潜力。太阳能作为一种无污染的绿色能源,最具有潜力和推广价值,它对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活品质具有积极的影响。
   风能:建筑的室内外空间中必须保证有效的自然通风措施。针对当地具体的气候特点,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引导自然通风。采取的手段主要有:利用树木的位置和建筑的布置引导组织自然通风;利用风压和热压作用,通过楼梯间和通风竖井组织气流;加大局部开敞空间的尺度以利于房间的遮阳、通风和散热;采用底层架空以增强建筑物的通风、防潮功能,保证水平通风的通畅和均匀。通过以上措施,不仅可以实现了微气候调节,还能改变以往室内空间单调的弊病,创造出变化丰富的空间和适宜的环境,以促进入与自然环境的对话。
   雨水应合理利用。保留一定的水塘、洼地,建立一定的雨水贮留系统,一方面可以避免水淹之害,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雨水作为城市水滤,缓解用水紧张。
  
  总之,在城市规划中要立足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注重协调统一性,增加人文关怀,努力建设特色城市,构建优美的城市环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820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