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城市供水安全保障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为了保障城市供水安全与卫生,运用系统管理理论对城市供水安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建立健全水质安全制度,实现内外部制度约束;构筑水源水质沟通机制,建立供需一体化的水源预警互动制度;细化水厂工艺过程质量管理与控制,防止水厂内部污染;建立城市管网改造与管理体系,防止管网污染;加强需求侧设计施工和用水设备环节管理,防止二次污染是保证供水安全的必要措施。
关键词:城市供水;管理体系;制度约束
当前,饮用水的安全和卫生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城市供水水质关乎国计民生,是城市供水管理的重点和难点,直接关系人们饮用水安全与健康,同时也关系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因此,提供安全的饮用水是城市供水管理的首要任务。我国于1985年8月首次发布的GB5749―1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2007年7月开始实施新修订的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新修订的标准借鉴了美国、俄罗斯、世界卫生组织和欧洲共同体等国家和组织的水质标准,针对我国现实环境和人民健康要求进行了重大调整,这对我国城市供水行业提出了更加严格的制水要求。目前影响城市供水安全和卫生的因素有水源、输水、水处理、供水、需求侧管理等环节,如管理不慎随时都有可能对水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保障城市供水安全,需要针对具体涉水系统环节研究城市供水水质安全保障的管理措施,多层次、系统地建立水质安全保障的管理体系,加强监管力度,增强应对水质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日常供水安全。
1建立健全水质安全制度,实现制度约束
由于城市供水安全涉及到供水企业内部(水源、水厂、输配水等)和外部(供应商、用水户、社会、环境等),其水源选择和防护、净化、消毒、输送及储存的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饮用水受到污染,一旦水源及供水过程中受到各种化学物质及致病微生物污染,即可引起大范围的急性和慢性中毒及传染病的流行。因此,建立供水内部和外部约束机制,从制度上规范水生产程序才能保证供水安全(图1)。
1•1外部制度约束
a.政府制度约束。政府制度包括对供水企业实行授权特许经营制、市长授权经理负责制、企业社会承诺制、行政监督检查制、水质状况定期公报制等,监督执行地下水、地表水、生活饮用水等水质标准,实现水质管理制度约束。
b.供水安全技术约束体系。通过构建饮用水安全评价体系、水质安全预警体系,强化源水、制水、输配、供水、净水工艺体系和管网水质保障体系来实现供水安全技术约束体系。
c.卫生管理与监督。依法对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进行监管,加强对城市供水单位、二次加压设施产权单位、二次供水清洗和维修单位监督管理,把二次污染的防治纳入法制化的科学管理体系,保障终端居民饮用水安全。
1•2供水部门内部质量监测控制制度约束
a.建立供水多级质量控制制度,实现内部制度约束。将生活饮用水污染防治和不断提高水质纳入制度化、标准化、有序化的管理轨道,为生产合格、优质、清洁水提供基础性保障。建立由公司法人、水厂厂长、车间主任及班组长组成的水质安全管理组织,实行各个质量环节“水质负责制”,减低水质风险,从内部管理制度上保障水质合格。
b.建立多级水质监测质量控制网络,严格按照地表水、地下水、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水质监测制度进行检测。城市水质监测中心要加强监督检查城市供水安全,杜绝任何危害供水水质的行为发生。
1•3加强水质安全教育,实现社会环境约束
加强供水企业全员水质安全教育,树立水质安全质量观,建立分区分片监管供水环节和终端用户水质安全,防止污染发生的检查保障体系。对已经发生的污染,立即启动城市供水应急预案,阻止污染进一步扩大,及时处理污染事故。加强市民水质安全教育,提高社会水质安全监督意识和应对突发水质污染事故协调处理能力。
2建立供需一体化的水源水预警互动制度
针对商品水的天然性和社会性,构建水源供需沟通机制,建立与源水供应商信息互动平台,协调运作。按水源水质检测制度,对购买的地表、地下源水定期检测,发现异常及时通报水源管理部门,防止水质渐变累积和突发污染,保证源水水质达标。水源水预警系统要和城市供水预警系统联动,一旦发现源水严重污染或投毒等重大事件发生,立即启动供水应急预案,关闭所有源水入口,关闭有污染的出厂水阀门,防止污染城市供水管网,待源水检测合格后,或水厂有能力处理污染的源水时,再开通阀门正常供水并跟踪监测。
3水厂质量控制与内部污染监控
3•1水源接触者管理
直接从事制水工作的员工要定期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一旦发现传染病患者立即调离制水岗位。同时要加强水厂周边环境的监控,严格控制厂外人员与水源接触。
3•2制水原材料及供应商管理
建立供应商管理档案和产品比较制度,严格检测水厂制水材料和药品,保证所有批次的制水材料和药品合格,防止原材料污染制水。
3•3制水质量保证体系
监控制水工艺环节、建立水质实时监测系统,实现闭环控制,实行岗位水质考核奖惩制,如加药、加氯运行安全控制量考核;沉淀池排污、滤池冲洗参数控制考核。按不同水源、水厂工艺特点,科学设置质量监控点,对关键控制点实现制水过程跟踪制,如余氯能杀死水中再度繁殖的微生物,起到消毒作用,但产生消毒副产物氯仿、四氯化碳等,这些副产物对人体是有害的,因此,加氯量要严格全程控制在规定限度内,保证出厂水常规和非常规指标检测合格。
3•4水厂安全保卫监控管理
水厂遭遇破坏污染时,启动供水应急预案,关闭水厂来水和进入城市供水管网的入口,启动泄水阀泄水,待水厂处理完污染水后,开通阀门冲洗、泄水,再正常供水。
4城市管网改造与管网污染监控管理
4•1执行定期冲刷清洗制度
严格执行定期冲刷清洗制度:①定期放水冲洗管网内死水区和管线终端等部位;②新管线投产和旧管线改造及更换管材后要进行冲洗、消毒;③定期对管网进行清管、刮管、除垢、涂衬等维护工作;④加强日常管网污染监控管理。
4•2供水企业管网管理
监控供水管网安全,禁止在城市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的地面和地下的安全范围内挖坑取土、修建建筑物及其他危害供水设施安全的行为,防止管道腐蚀和污染入渗,保证管线不受污染。
4•3推广优质新型管材
镀锌管易锈蚀、结垢严重,国家已禁止使用。目前推广使用新型管材,如PE管、UPVC管等塑料管材;不锈钢管、铜管等耐腐蚀金属管;衬里钢管、铝塑复合管等管材。塑料管耐腐蚀不结垢,有较好的卫生性能、输水性能,但强度较低;金属管耐腐蚀强度较高,但价格高且对水的稳定程度不如塑料管,易出现锈水等现象;复合管既有塑料管和金属管耐腐蚀的优点,又克服了它们的缺点。建议结合供水“一户一表”改造工作的全面开展,将各小区内的供水主管道更换成复合管,并建议用水户将建筑物内管道更换成塑料管或复合管,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使用新型管材监管机制,防止管材二次污染水。
4•4用水户准入制度管理
对生产、使用或生产过程中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用水单位实行间接取水方式,禁止将内部用水管道直接与城市公共供水管道连接,以保证主管网水不受用户污染。稽查任何单位或个人擅自开关公共供水阀门及擅自在公共供水管道上接管取水行为。
4•5管网科学调度
加强管网运行科学调度,防止供水管网阀门重大调整时,水源发生变化而引发管道内水的流速、水压突然变大和改变方向依不同质、不同温的地表水地下水突然混合,造成水质恶化,出现“泥水”、“红水”、“黑水”等水质事故。
5建立供水安全管理体系
依据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建立城市供水水质安全保障管理体系(图2)。
城市供水生产、设计部门针对需求预测具体用水情况,提供科学用水方案,定期宣传教育市民爱护供水设施、保护水环境;引导市民科学饮水,形成健康的饮用水文化构筑全民参与的生活饮用水良好安全环境。
6结语
总而言之,城市供水安全保障的管理体系建设涉及制水企业、政府监管部门、原材料供应商和用水户;涉及原水供应、自来水生产、销售、使用等环节。为保障水质安全,防止各种性质的水质污染发生,需要针对各管理对象,系统分析影响水质的各种因素,运用多种管理方法,构建并不断完善城市供水水质安全保障的综合管理体系,探索符合当地城市供水实际的有效管理方法,切实保障城市供水水质安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938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