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激发读书兴趣 提高语文课堂实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是新课改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明确要求。本人根据教学实践,摸索出一个新的思路,即通过读书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本文就谈一下在这方面的体会。
  关键词:读书;语文课堂;实效性
  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个更高的要求,而要达到这个要求,就要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
  1.认真学习课标,端正学生态度,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提高课堂实效性
  1.1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了一些走极端的现象,比如一味地放任自流与恪守“应试”; 过于依赖课件与电教文盲; 过于迷信模式与读写分家; 过早地写与“轻负担”地读; 重文轻感与生搬硬“道”。这些现象的出现与教者没有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有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贯穿于《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人文素养等。《标准》“总目标”所列的十条,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做到了这十项要求,就应该认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所以要认真学习课标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1.2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要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兴趣入手,最基础的是读书,要引导他们爱上读书,以读书为享受。可以组织语文知识竞赛活动,以“名著知识我来答”、“我讲的故事最好听”、“读书大比拼”等形式,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他们感知自己知识的匮乏,思想的落后以及大千世界的的丰富多彩可以从书中获得,体会到语文课程深厚的人文内涵,从而建立起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1.3 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兴趣的激发只是个开始,重要的是习惯的养成,要让学生养成读书习惯,做到喜欢读――爱读书――有收获良性的循环,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及时掌握学习情况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制定好读书计划,寻找一切可以读书的时间,组织学生捐书,开办班级读书馆,利用下午自习的自由读书时间,中午的读书交流时间,这个时间大家可介绍自己读的书,可以发表自己的读书心得,每周利用早自习时间做一篇课外阅读,以便及时巩固提高。制定严密的计划,无论是选书还是讲解交流,之间都要认真准备,就是不打无准备之战。
  2.创设宽松的读书学习氛围,采用多种学习形式,灵活使用教学策略,提高语文课堂实效性
  2.1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思考,讲述,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一个好的读书氛围可以使读书人更加全身心的投入,读书的效果也会更好。怎样创设这种氛围呢?首先要做的就是读书时间必须保证每人手里一本书,手边一个本和一支笔。目的是即时记录,以便积累。其次就是停止一切活动(如扫除等),否则人来人往的,心根本静不下来。再有就是利用音乐,刚开始时,学生可能有些坐不住,总爱东张西望看热闹,注意力不在书上,但是慢慢地舒缓轻柔的音乐,可以安抚学生们浮躁的心,溜号的学生越来越少,效果会非常好。
  2.2读书的目的就是获取知识、开拓视野,培养思维能力,只要能获得这种效果,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规律作为教师要相信学生,让学生明确目标后自己去读书,自己去提出问题,自己总结知识等。辅之以教师精讲导学,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思考精神和自学能力;采用讨论式学习,即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学生定向阅读文本,分组讨论,全班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3.增加语文阅读教学朗读指导,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时效性
  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可见读书对于阅读教学的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把“读”放在了比较重要的位置,“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也成为了很多教师的共识。“朗读”是学生理解文本的有效凭借,教师要恰当而准确的利用这一凭借深入文本。“朗读能力” 的培养不是单纯而枯燥的讲解朗读技巧,而是在情境中运用多种方式练读。读要有目的性,层次性,指导性,一次有一次的提高。
  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加强读的内容,增加读课文的时间,有层次、有梯度的读来提高课堂实效性,例如,教授《背影》时,学习父亲过铁道买橘这一情节,先是让学生充分的读,达到流利的目的,然后运用进入角色法,站在儿子的角度,看待父亲的这一动作,带有感情的读,找出能加强激发感情的词进行朗读揣摩。学生在思考中朗读,很快把重音落在那些动词上,读起来声情并茂。文章的中心,作者的感情,在读中领悟了。
  4.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既要强调自主性,但又不能放任自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时效性
  《课标》中指出:“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一要面向全体,落实到人人。 二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需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还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既要强调自主性,但又不能放任自流。
  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起点参差不齐,教师指导时要有分层教学的意识,既要共性又要兼顾个性。如阅读篇目的选择上,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自己读的。阅读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基础好,领悟能力强,阅读速度快。一部分学生识字量小,领悟力差,读半天读不进去或读不懂,这个情况严重影响进度,有的学生很着急,有的想放弃。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在这个时候特别重要,我先给他们讲故事梗概,或和大家一起观看视频材料,激发兴趣,排除难关,虽然速度还是很慢,但是没有掉队的,可以一起参与交流。
  
  结束语:
  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从“工具性”的角度来看,课程的目的应当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提高认知理解能力无疑是个很很好的思路,经过实践,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切实提高了语文教学实效性,可以推广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960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