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德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学科德育的缺位严重影响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而将德育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具有十分紧迫的必要性:它是学生成长的必然要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全员参与学校德育网络的必然要求。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多种多样。具体地说,各学科教师要真正树立德育意识,承担德育责任;树立系统观念和“大德育”观念,认真设计课堂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寓德育于平等的人际互动中。
  
  [关键词]德育;学科教学;结合;学科德育
  
  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长期以来,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教育工作往往被划分为德育工作、智育工作(通常将教学工作等同于智育工作)、体育工作、美育工作和劳动技术教育工作等类别。这种不恰当的区分意味着道德课之外的其他各学科教学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没有直接关系,实际造成了人们将德育的重要任务仅仅赋予给道德课教师和学校政工人员,而认为其他各科的学科教学在德育任务方面只能起辅助作用。前者导致道德课的课堂教学承载了过大的期望,而期望越多,失望就越大;后者则导致了其他各科的学科教学无形中逃避了应负的德育责任。因此,学科德育的缺位严重影响了我国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有鉴于此,本文对德育如何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出四点具体的建议。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和德育工作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2.德育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机结合的必要性
  2.1学生成长的必然要求。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基础教育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过程。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与成长,是知、情、意、信、行共同发展的过程,传授知识本身就是思想教育的一部分。在不同学科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可以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也发展了其认识能力、创造能力,同时,这些知识也在影响和改变着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发展和世界观的形成。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使德育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是学生成长成材的必然要求。
  2.2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从农村到城市,从生产到消费,从经济到政治,整个社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新生事物不断涌现,旧的思想观念、社会习俗、管理体制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中小学生面对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时代,他们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及心理状态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许多人对当前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感到无法理解。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我们去解决。
  教师长期的学术修养和社会实践使他们对社会历史的理解比较深刻,因而更有利于他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成自己的观念指导自己的行为,并渗透到自己的教学中去。这种榜样的力量是学生道德发展的关键。承担不同学科教学的教师应该勇于担负起时代的使命,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更好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2.3构建全员参与学校德育网络的必然要求
  传统的学校德育模式之所以低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科的分化和教师职能的分离带来德育的边缘化。中小学科都设置有专门的思想政治课,有专门的德育工作者――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政教处等人员。其他学科就不再有德育的责任,其他学科教师也成了非德育工作者。而通过德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就能有效发挥课堂教学的的德育功能,使学校每门学科、每位教师都承担起德育责任。这样就可以形成全员参与的立体式学校德育网络,从而保持德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使德育效果最大化。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3.1各学科教师要真正树立德育意识,承担德育责任。
  在很多情况下,学科课堂教学是以隐性课程的形式自发的对学生产生道德影响。这就要求所有教师在其各自的学科教学中,要真正树立德育意识,加强学科教学和德育实施的整合。这种整合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学科教学为学生的道德发展提供理性基础和文化底蕴;二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在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学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采用等等各方面体现出教师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
  拥有德育意识的老师能巧妙地把德育融于教学之中,如有的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讲授“啄木鸟吃害虫”、“植树”、“南京长江大桥”等数学问题时,把这些问题变成了鲜活的德育素材,渗透了环保意识和爱国精神。相反,如果教师只关注这其中的数字和纯粹的演算,不仅不能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而且还会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
  3.2树立系统观念和“大德育”观念,认真设计课堂教学。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三位一体的教学目的,学科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而且情感和价值观也成了每一节课的重要达成目标要求进行认真设计、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用系统观念设计自己每一堂课,把各种相关因素都纳入思考范围,把每一节课放在学校整体育人背景下来设计。把学生的道德发展放在家庭、社会、学校的整体环境中来认识。
  教师还要树立“大德育”观念,加强教师间的合作,形成“一体化”育人机制。各学科德育目标、内容具有多样性,各有特色,但德育渗透教学模式有其共性。通过听课、评课,各学科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研究主体性教学策略,反思性教学策略,问题教学策略等学科德育策略,研究如何创设宽松、民主,有利于德育实施的教学氛围,这些都是各学科教师需要共同研究的课题。
  3.3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寓德育于平等的人际互动中
  课堂教学正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极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以实现学生社会化的过程。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使其成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社会主体。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将外在的、他律的道德转化为自律的道德,即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信念,养成学生的道德习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德育如果脱离了学生主体的参与就会落空。新课标倡导合作学习,在合作中加强人际交往和互动,在平等的交流中使学生建构自己的道德体系。这种把教育的意向、目的潜藏在与之相关的活动或环境中,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结束语:
  学校德育功能的有效发挥对教育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个人健康人格的形成和生活幸福以及社会的稳定和谐具有重要价值。学校的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应努力构建专门德育课程和学科德育相互配合,专职德育工作者和全体教职员工相互合作,课堂内外相互补充,显形德育与隐性德育相互协调的全员、全程、全面德育体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960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