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识字教学浅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发现它,独立掌握它们”。在识字教学中,如果让学生被动、机械地记忆,学生很快就会厌倦,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渐掌握识字方法,形成独立的识字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学生的识字量与识字能力。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翻开我们的小学教材,仅一年级要求认识的生字就有950个,会写的有350个,这么大的识字量,对于好动、贪玩的6―7岁的孩子,总是记性好,忘性也大。课堂上都会认了,可是,转个身就不认识了。因此,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进行一年级的识字教学:
一、 挖掘汉字内涵,体验汉字情趣。
汉字是表意文字体系中最典型的例子,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审美型文字,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汉字的特点,把汉字的组合方式与汉字的构造结合起来分析,加强音、形、义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和能力。例如:一年级上册识字一的《口耳目》一课全是象形字,上面一行是图画,下面一行是生字,在教学中 ,我让学生观察图和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让学生在图与字的对比中发现规律:这些字和图很像。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这些字;又如《日月明》一课的生字多为会意字,我则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看”做一个把手放在眼睛上面的动作,“掰”字向学生做一个两手一分的动作就行了,然后让学生根据会意字的构字方法去认识其他的会意字;再如学习“爸、妈、竿”等字时,我又教给学生形声字的特点,形表义,声表音来记忆形声字,“竿”字的竹字头表形,多像竹子的叶子呀,“干”就是竹子的枝干。刚开始学生可能不能理解,但时间一长,学生们都可以根据象形字、形声字、和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来学习生字了。
二、注重比较,加强记忆。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比较字形、字义来加强学生的记忆。汉字中有许多是形近字、音近字,如果能区分这些字的字形、字音,更能加深学生的记忆,还能有效地纠正错别字。例如可把“日”与“目”进行比较学习,太阳只有一个所以“日”里只有一横,而眼睛有两只,所以“目”里有两横,又如“骑”与“棋”, “骑”与马有关所以是马字旁,而“棋”一般是用木头做出的与木头有关,所以用“木”字旁。再如“尘”和“尖”,小小的尘土就是“尘”,而上小下大的物体就是“尖”,如笔尖、针尖等,通过对比,加强了学生的记忆。
三、 借助儿歌、猜谜打开学生识字的兴趣大门。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控力差,如果一味强调道理,重复识字,他们就会感到乏味、枯燥。因此可以利用他们的心理特点,把汉字编成儿歌或是利用猜谜来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例如,教师边做动作边说手分手就是掰,小可见大可,就要叫哥哥;认识“器”字就可让学生猜谜来记忆,有学生说“一条小狗在哭”,另有学生说“四个小口,中间一条小狗”,而“解”字学生编的字谜是“花了一角钱,买了一把刀,杀了一头牛”。。这两种识字方法都是我在是在教学中常用的。
四、 创设识字的情景,提供识字的机会。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充分利用好这一阵地营造识字的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久而久之,许多字就如同老朋友一样,学生见面就会认。如可以将每个学生的名字贴在他的桌角,将所要认的字打印出来粘在彩纸上并剪成各种形状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中,还可将书名、物体名贴在黑板上,等学生都会认了再更换,还可让学生给这些字组词,用词语说话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同伴互学,相互交流的机会,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五、 识字与生活相结合。
在课堂中教师还可以用熟字加、减、换偏旁,熟字加、减熟字,整体记忆,归类记忆等方法来识字。但是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通过课堂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如让学生从路牌、店牌、广告语等地方寻找自己在课堂上学过的生字,反复认读加深记忆。识字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阅读。因此,教师可利用学过的生字编写小短文,还可要求学生带自己喜欢的故事书,课下随时阅读,同学间交换阅读,不仅巩固了生字,还培养了读书的习惯。
总之,我认为只要我们教师用心引导,采取有效的方法,再为学生提供“磨枪”训练的机会,搭建“操练”的平台,就能使学生在反复的训练中“熟能生巧”,从而进化为一种学习的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986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