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空间变动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通过对西安市中心区人口空间变动的分析,提出西安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趋势。方法:数据对比分析法。结果:西安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城市压力大,新的城市中心区建立势在必行。结论:西安市城市中心区人口疏散必须通过新中心区的建立实现。
关键词:城市中心区 ;人口空间变动;城市空间结构;西安
引言
城市人口的空间变动,即集聚与扩散,生动的反映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特点和变化模式。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郊区化逐渐成为整个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领域。[1]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对西安市的人口分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人口的空间变动对城市交通运输、产业布局、住宅规划和郊区城镇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应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轴向具体分析。[2]
地域概况及地域分异
截止到2008年底,西安市下辖碑林区、未央区、新城区、莲湖区、灞桥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九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四县,辖区总面积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域面积为10108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约600方公里。常住人口843.46万(截止2009年底),其中城镇人口565万,市区户籍人口549万,市区常住人口646.23万(截止2008年底)。
在分析西安市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的过程中,为了便于统计资料的获取,本文将西安市所辖的9区、4县划分为3个大的区域:城市中心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城市中心区包括新城区、碑林区和莲湖区,即传统意义上的城3区;近郊区包括灞桥区、未央区和雁塔区;其余区、县则属于远郊区。[3]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地域概念,如街区,统称街道、公社、乡、镇一级的行政地域单元;所谓近郊区的内沿,指近郊区靠近城市中心区的地域;近郊区的外缘,即近郊区靠近外围部分的地域。[4]
西安人口空间变动
2.1当代西安的人口发展,经历四个阶段:
(1)增长阶段(1949~1960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西安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之一。新建工厂和内迁企业吸收了大批职工,其中大部分来自外地。1949~1960年,全市人口共增长139.33万人,其中迁移增长34.90万人,占增长总数的25.05%。这一时期全市的人口出生率也很高,保持在30‰左右,形成人口高速增长态势。1960年人口总数由1949年的227.33万人增加到366.66万人,增长61.3%,年均增长5.6%。这一时期人口增长最快的1956年,增幅7.9%,其中50.9%来自迁移增长。
(2幅减缓阶段(1961~1973年)。三年困难时期人口增长明显趋缓,其后13年中增加100.22万人,年均增长2.1%,其中1961年比上年下降0.15%。1961~1963年,不少工厂停工,建筑工程“下马”,机关事业单位精简下放;1968~1970年,大中学校学生到农村插队,机关干部下放劳动,致使人口迁移增长出现负数。13年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114.72万人,高于人口总增长数,其原因就是迁出106.90万人,迁移净减少9.12万人。
(3)增长阶段(1974~1984年)。这一阶段,由于推行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降至13‰~20‰,加之迁移增长较少,至1984年全市总人口544.56万人,较1973年增加16.77%,年均增长1.52%。在增长人数中,自然增长57.36万人,占增长总数的73.34%;迁移增长19.44万余人,占增长总数的24.86%,大大低于第一阶段的比例。
(4)增长阶段(1985~1990年)。由于在推行计划生育过程中某些失误导致自然增长反弹,加之部分工厂由外地迁入,全市人口出现较快增长的局面。至1990年,总人口达608.89万人,较1984年增长13.65%,年均增长2.28%。其中自然增长44.45万人,占增长总数的69.1%;迁移增长18.69万人,占增长总数的29.1%。
2.2西安市中心区人口空间变动
2.2.11990-1999年西安市中心区人口空间变动宏观分析
从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的地域层次上来看,在1990-1999年期间,西安市中心区人口密度增长率为13.71%,年平均人口密度增长率为1.52%,大于1%,人口略有增长。这一时期,近郊人口迅速增长,人口密度增长率为77.67%,年平均人口密度增长率为8.63%;远郊人口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人口密度增长率为-2.94%,年平均人口密度增长率为-0.33%,远郊人口有向近郊聚集的趋势。
从政区人口分布状况看来,在1990-1999年间,新城区的人口密度增长率为6.38%,年平均增长率为0.71%;莲湖区的人口密度增长率高于新城区,为9.96%,年平均增长率为1.11%;碑林区人口规模迅速扩大,增长率达到20.74%,年平均增长率为3.30%,位居中心区各区增长之首。
2.2.2小结
1990-1999年间,西安市的街道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差别还是很大的,有的街道出现了人口数量的减少,但绝大多数街道人口的数量还是迅速增加(以碑林区为主)。城市中心人口已经出现了分散化的现象,但并不是主流;中心区多数街道增长迅速;人口增长较慢的街道主要位于城市中心区的边缘地带,还未形成规模。由此说明,西安市还处于城市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单中心结构明显。
2.3.1 1999-2007年西安市中心区人口空间变动宏观分析
从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的地域层次上来看,在1999-2007年期间,西安市中心区人口密度增长率为29.14%,年平均人口密度增长率为3.64%,是1990-1999年的2.29倍,人口高速增长。这一时期,近郊人口增长速度放缓,人口密度增长率为29.55%,年平均人口密度增长率为3.69%,仅为1990-1999年的42.76%;远郊人口增长迅速,人口密度增长率为50.41%,年平均人口密度增长率为6.30%,是1990-1999年的19倍,这一方面与西安市区、县的重新划分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城市规模向远郊区扩大。
从政区人口分布状况看来,在1999-2007年间,莲湖区的人口密度增长率为15.16%,年平均增长率为1.68%,较1990-1999年增长1.51倍;碑林区人口规模也有所增加,增长率达到29.87%,年平均增长率为3.32%,较1990-1999年增长1.44倍,趋于平缓;新城区的人口密度增长率为41.71%,年平均增长率为4.63%,是1990-1999年的6.52倍,是中心区各区中增长速度最快的。
2.3.2小结
在1999-2007期间,城市近郊区人口的增长速度已经高于城市中心区人口增长速度,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心区拥挤的居住条件和大批的旧城改造项目,以及远郊区落后的基础设施与交通状况促使大量的人口纷纷迁往近郊区,使得城市近郊区目前成为全市最大的人口导入区,而这无疑将有利于城市功能分布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化。但是,城市中心区人口增长速度依然很快,虽然莲湖区一些街道人口出现了负增长,但是并不能控制住大局,总的趋势还是以高速增长为主。城市中心区环境恶劣、交通拥挤,单中心结构弊端突出,加之老城空间结构的局限性,西安市的必须出现跳跃式的发展,西安新中心的建设势在必行。
3小结
西安市在199-1999和1999-2007两个时间段中,不同层次区域的人口密度等级保持不变:中心区依然是数量最高的单位等级,近郊区次之,远郊区最低。但从人口密度的数量来看,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市中心区人口持续增长,人口密度增大;
市中心区虽然出现人口减少的街道,但面积小、数量少,不能改变整个趋势;
中心区边缘地带出现人口减少的现象,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疏散;
近郊区人口密度不断上升,增加强度最大。1999-2007年人口密度为1990-1999年间的1.3倍;
远郊区人口将呈微减趋势。整个市域的人口分布明显呈现出“核心”与“远郊”两“极”地带减少,“中间地带”递增,人口数量和密度的增减幅度在空间上呈现显著“M”型的特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992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