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兼修 含蓄悠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提要:现代中国人虽然在生活方式的表象上贴近现代化,西方工业文明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但在文化根基上是脱离不开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思想深处认同的永远是华夏文明。尤其在高度工业化和高节奏的今天,回归自然、回归和谐、回归宁静的中国传统居住理念更显珍贵,因此,对传统建筑文化和空间的继承与回归成为必然的选择。“九间堂”作为当代中式园林大宅的成功之作,充分印证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空间的魅力比西方有过之而无不及,也因此使更多中国建筑师坚定了扎根本土文化的信念。
关键词:“九间堂”传统建筑文化和空间继承与回归
引言
空间,是我们接受现代建筑教育时开始接触到的词汇。现代建筑的空间概念是以笛卡尔三维直角坐标系为背景,从牛顿经典力学的物理空间概念中演生出来的,它指的是经人建造的,从几何化的物理虚空分划出来的部分。
我国易经中早有“变易.不易.简易”之说,在引发有中国特色的时空观方面起着重要影响。无论古今,我国值得称道的建筑与规划大都体现了易经思想的精辟的空间概念。“变易”指建筑应顺应时间,空间的变化,如季节,气候与地理环境等的变化。“不易”指在千变万化中有不变的东西,例如无论建筑还是规划,尽量满足使用要求这点不会变易,建筑应尽量的考虑到满足长时间的使用要求。“简易”指好的建筑应该简洁大方,力避繁琐。
其实,在中国传统建筑理论中,空间是被忽略的概念,这个被古代匠人们忽略的部分,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文人趣味的影响下却形成了一些颇有意思的特征。前人的理论沿袭至今,再经后人的不断完善,进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理论。
一、“虚”空间的比重
西方建筑注重营造建筑内部的空间,而中国古代建筑,似乎更加倾向于“室外”空间的营造,如庭院、天井等。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一段话:“埏植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有;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对中国建筑中的虚实空间的地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思想奠定了“虚”空间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地位。无论是宫殿,还是民居建筑,其建筑单体简单明了,而整体建筑群则虚实并融,呈现出了丰富的空间特征。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以群体组织关系见长,将相似的单体建筑置于建筑群体之中,形成复杂多变的院落空间,体现出中国人独有的整体的环境观念。
“九间堂”承袭中国传统园林大宅的建筑意象,从建筑布局、材料运用还 内庭式园林这三大中式要素中,都进行了自我反思和创新。通过不同的视角,从建筑、园林、文化、内蕴多个方面深入诠释现代中式民居。其对中国传统建筑文明的研究,从“居无竹而俗”到“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从“君子择邻”到“智者乐水”,从“天圆地方”到“小桥流水人间”,对华夏民族五千年文明中提炼精粹的建筑文化,赋予了深层次的内涵,而不仅是简单地借用了浮华的外表。
二、空间的秩序感
中国传统建筑中,整组建筑群,乃至整个城市、整个国家的建筑,都被一个统一的思想――礼制思想规范着。礼制思想强调一种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与下、主与从、内与外。就四合院来讲,从照壁、垂花门、庭院、正楼到后院,轴线贯通,左右对称。就故宫来讲,通过对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上的一系列建筑单体、院落空间的序列,建筑、空间序列的交替变化,使建筑群获得一种节奏感,从而在雄伟壮丽的气势下,渗透出一种强烈的秩序感。
在中国的民居设计中,与宗法制度一样,在一个群体中,无论是大的社会群体,还是宗族家庭的组织生活中都有纵向和横向的坐标位置。在一组建筑群中,依然对应着这种纵横排列的方位。由于这种组群的空间设计方式使单体建筑在群体的建筑群中的主次位置一目了然,甚至是点缀都清晰而秩序井然。
正是由于中式建筑物强调全面系统地呵护居所中的族群和家庭,以及从自然到超越自然的各个层面的信仰,因此,作为中式大宅,“九间堂”强调的是精神内涵――德威并举的礼孝文化。但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设计建造具有中国传统空间意境的住宅的同时,并没有停留在对传统作简单的保留和复制“老古董”的层面上,“九间堂”将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做到了有舍取的继承传统。理解中式宅院的精华,保留其中符合时代精神的部分,摒弃不合时宜的封建糟粕,在传承中有所创新。
“九间堂”屋舍自带一个庭园的设计,将主人的私密生活独立于客人的视线之外。玄关处的隔断近似于传统的照壁,从室外过渡到室内,略做了一处停顿。但正如“礼”有“乐”的相对一样,宅院也并非处处设限,它必会有“和”与“同”的释放。因此,在起居之外,会有主客“同乐”的客厅;私密的庭园,也会出现祖孙共用的“天伦之乐”。转过玄关以后,隔池相望的大宅就兀自呈现在眼前,明亮开阔,一份由衷的快感因一段压抑之后也会骤然而起。这就是中国人所尊崇的建宅哲学:对外不事张扬,与内则自成天地,先须克己,而后随性。
三、空间的内向性特征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有言:“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而大陆国家的人民易满足,不喜变革,重农业而轻商业,喜定居不喜漂泊。”因此在古代中国,自然而然形成了以家族为中心内向性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在建筑上则表现为内向性的特征――人们用高高的围墙把内部空间包围起来,形成内向的空间。在一组单体建筑围合出的群落建筑群中,建筑的群体呈现出内向的独立的性格特征,而在这种群体的布置组织关系又和中国传统的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形成思想和物质的对应关系,而这种对应关系又是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器的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文化意识在物质生活中的升华。
“九间堂”的建筑主要是在平面上延伸,从单栋房屋来看,多为长方形。简单规整、却各司其职,由院墙为何而成一个空间功能丰富的建筑群。从空间上讲,国外的建筑处于空间中央,是“向外看”的,而“九间堂”的中式大宅,建筑在周围,空间是通过建筑物围合而成,是“向内看”的,有相当一部分的住宅中心设有天井,人对其所处的土地、空间有强烈的归属感,这正与中国五千年的农耕文化息息相关。“九间堂”的内庭私园,在自己的生活居地经营起具有山水之美的小环境,正所谓“虽由人作,宛如天成”。
四、空间中的时间观念
中国传统建筑中空间的营造,非常关注人在移动中的体验。在园林建筑中,廊引人随、步移景换;在官式建筑中,建筑空间变化的节奏感也是在人通过轴线时得到的一种心理感受。
在建筑空间组织设计中,建筑以群体取胜,注重群体的组织关系。同时,也注重与环境的关系,虚实结合,以内敛的线条与大地相依,横向铺陈的组织形象体现了与自然相适应的相协调的观念。而建筑外部造型是虚实相济,轮廓柔和,线条流畅。屋顶设计为反曲线和轻巧多变的翼角,表现出与自然协调的观念。在建筑设计中注重与周围环境山水树石之间形成和谐一致的关系,形成中国所特有的人与自然朴素的哲学美学观。
“九间堂”讲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园林建筑作为艺术强调意境,园林中的山水植物,各种建筑和它们所组成的空间不仅是一种物质环境,而且是一种精神环境,一种能给予人们思想感悟的环境。“九间堂”别墅精妙的布局更让人、宅与自然合一,其中式园林建筑按照不同的需要,穿插安置不同形式的功能空间,建筑物之间用曲折的小径、优雅的游廊连接,创造出具有不同景观的景点:它们或是古木一棵,或是翠竹一丛,或移境或借景,安置得宜,在有限的范围内,扩大了自然空间。
结语
住宅是居住者生活模式和审美习惯的体现,设计符合中国人自己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的要求,也体现了中式设计的独特之处,处处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传的美学光芒。西方设计界流传着一个观点;没有中国元素,就没有贵气。中式风格的魅力可见一斑。随着中式文化的复苏,中式文化在设计界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九间堂”的中式别墅大方而贵气,简约不简单。本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运用传统设计手法,形式上力求简洁,明快,色彩的处理上以浅色调作为空间色彩的主调,加强空间流动感,产生亲切温馨的效果。设计主次分明,内视富丽堂皇,楼层叠院,别有情调,是中国人内外兼修、含蓄悠远的气质体现。
注:本章论文的所有图表及公式以PDF形式查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000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