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环境监测的现状分析及展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单春玲 马永峰
【摘要】作为整个环境保护工作中至关重要一环的环境监测是环保的基础性工作。本文主要从环境监测的概述、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和展望等方面对我国环境监测工作进行了阐述,总结了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成果和问题,为后续研究的进行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环境监测;现状分析;展望
一、环境监测概述
环境监测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间断或连续地测定环境中污染因子的浓度,观察、分析其变化和对环境影响程度的过程。从广义上讲,环境监测就是用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分析方法监视和检测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为政府部门进行环境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用科学技术手段对一切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行为和这些行为对环境影响的范围、程度进行监测。由于污染源强度、地理条件、气象因素的不同,污染的范围和影响也就不同,范围有局部性的、区域性的甚至全球性的,影响有短期、急性的和长期、慢性的以及潜在性的。因此,要在一定范围内设置若干监测点,组成监测网络,监测污染物浓度变化及其影响,并据此制定防治对策。一般采用化学法和物理法进行监测分析,早期采用比色、电导等化学方法,现已发展到用化学发光法、脉冲紫外荧光光谱法、色谱法等方法。用于水体污染自动连续监测的方法有:紫外吸收分光光度法、离子选择性电极法、电导法等。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为了解环境质量状况、环境质量评价提供基础资料,又为相关的管理部门制定管理措施,建立及执行各项环保法规、条例而提供客观的科学的数据支持;同时,环境监测还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为环境执法提供技术监督,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技术服务。
二、我国环境监测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环境监测工作一步一个台阶,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环境监测技术和相应的管理体系,在污染减排、污染源普查、水专项等环保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技术支撑作用,为我国环保工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我国环境监测能力日臻完善
1.监测网络不断完善,覆盖面广阔。我国环保系统组成多为管理型,同时也组建了以环境要素为基础的跨部门、跨行政区的监测网络,据统计目前隶属于政府环保主管部门的环境监测站达2223个,全国其他行业和部门建立的环境监测机构约有2634个,从业人员达到57万人。在这些现有的监测站中,具备各环境要素监测能力的环境监测站有:980个站从事空气质量监测,1078个站从事地面水监测,1131个站从事环境噪声监测,63个站从事海洋监测,111个站从事地下水监测,16个站从事生态监测,185个站从事酸雨监测,43个站从事放射性监测。
2.自动监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随着环境自动监测技术的发展,我国在探索研究自动监测技术手段上也做了很多工作,并取得了不少的成就。我国有约70个城市建立了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在31个省和10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开展了全国环保系统环境监测信息卫星通讯系统的建设;在淮河流域及部分省市开展了污染源废水和废气在线自动监测试点工作并已取得了重要成果。
3.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的形成。我国已有各类方法标准400余项,多数污染因子均已有控制标准和监测方法标准,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和环境质量报告制度。在一些区域进行的预计污染物调查研究及部分城市开展的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在群众中产生强烈的反响,极大的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
(二)环境监测物质基础不断加强
据最新统计,环保系统现有监测仪器价值约615亿元,仅原子吸收、离子色谱、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色质联机等已有1257台。据对178个国控站的调查,共有监测仪器价值约3137亿元,占全国的51.19%,其中大中型仪器661台,占全国总数的50%左右。每年600亿的国债项目把环保产业包括监测仪器仪表技术装备纳入计划中。“十五”期间,环保投入达7000亿元,重点是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重点流域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系统、地表水和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三峡库区及上游监测能力建设项目、重点流域基础能力建设项目等。
(三)环境监测科研工作发展迅速
全国出现了一批知名的环境监测技术专家和业务骨干,开展了涉及环境容量、排污许可、空气污染预测预报技术及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等方面重要的研究课题,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三、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监测队伍整体建设尚存问题;监测技术不强;监测管理的水平较低;监测技术配套性差;经费投入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自动监测系统大多依靠进口(约占67%)等。
1.监测队伍建设尚存问题。环境监测队伍素质与紧迫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发展不协调。环境监测人才的引进、管理、培养等缺少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导致我国多数环境监测机构人员结构不合理,出现监测人员知识结构老化、业务能力参差不齐,特别是缺乏复合型高级监测人才。解决这一问题要求监测人员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业务知识。同时完善人才管理和培养机制,减少人员的流动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监测技术不强。监测技术对监测质量的影响不可忽视。目前我国环境监测的技术设备相对落后、自动化程度低,大多数仍以人工现场采样、实验室仪器分析为主要的监测手段,各级环境监测站普遍存在重视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忽视环境监测的全过程质量管理,监管力度不够,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薄弱,使环境监测质量体系得不到有效的运行。此外,污染事故快速反应能力差,预测预警能力缺乏。为此不仅需要充足的经费投入,还要加强监测质量和监管力度,加强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不断完善事故后快速反应能力。
3.资源配置不合理。环境监测工作需要先进的仪器和设备,而我国目前大多监测站仪器因使用年限长久,没有及时的更新,很多设备坏了后找不到配件,甚至无法维修,影响了我国监测技术的发展。走出这种困境要求我们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及时更新仪器设备,另一方面,健全资源配置手续和制度,减少浪费,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
四、展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越来越重视,对环境监测数据需求种类的多样性也越来越突出,这就为解决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遇。同时,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眼睛和基础手段,环境监测能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水平。环境监测工作者应该抓住机遇,提高自身素质建设,加快推进环境监测的现代化进程,提高监测数据处理能力和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的分析能力,为依法行政和监督管理提供更大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万本太,蒋火华.论中国环境监测发展战略[J].中国环境监测.2005
[2]王心芳.再接再厉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整体水平[J].中国环境监测.2004
[3]胡学聪.发挥环境监测在环保中作用的浅见[J].大庆社会科学.1998(1):47~48
[4]张凡秀,赵鹏,张思宝.浅析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及对策[J].山东化工.2008,37(7):36~38
[5]蒋燕敏.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2004(4):44~4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079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