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现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彭焕霞

  [摘要]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日益加大,高校辅导员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与此同时,高校辅导员无论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出现了一些不适应问题。针对高校辅导员出现的职业倦怠问题,提出了改善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对策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表现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职业倦怠在高校辅导员中趋于严重。高校辅导员在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的过程中,对专业知识、实践经验、能力、服务水平、态度、工作方式方法等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面对环境的变化及学生工作难度的日益加大,辅导员或辅导员工作本身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1)辅导员本职工作与其他工作边界不清晰,使得凡是与学生相关的工作,都由辅导员承担,导致辅导员工作千头万绪,他们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日常事务性工作中,常常是从早忙到晚。(2)辅导员在职称、职务、待遇等方面处于明显劣势,职业发展前景不明确。(3)作为校园危机事件的直接处理人,辅导员在心理上长时间处于紧张的应激状态,随时准备在危机出现时赶赴现场,长此以往势必导致其身心疲惫。(4)高校辅导员虽被认为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辅导员一般不承担教学任务,其教师身份容易被忽视,使得辅导员缺乏被认同感,其成就感也会随之降低。有学者在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中指出,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低成就感三个维度都处于中等严重程度的水平。
  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已经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与此同时,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职业倦怠是现代人的一种负面心态,影响个人身心健康和工作成就,加强对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研究,是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责任。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影响
  
  1.职业倦怠导致人的行为失控与异常。职业倦怠因工作而起,直接影响到工作准备状态,导致工作状态恶化,职业倦怠进一步加深。它是一种恶性循环,对工作具有极强破坏力的因素。职业倦怠带来的种种危害,往往是人们忽视的。其危害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对自身个体的,也有对社会集体的。职业倦怠的消极、负面、不良的情绪具有传递性、传染性和蔓延性,甚至造成恶性循环,影响着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机体常常处于亚健康状态、精神衰弱、记忆力衰退、免疫力下降:严重的职业倦怠,可导致心理疾病,很容易使人患上忧郁症、严重的人格缺失,还可能危及社会,造成犯罪。
  2.职业倦怠引发情绪障碍。职业倦怠会造成倦怠者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轻则是消极态度和情绪表现明显,重则会因不良心理状态引起神经衰弱,或因承受不了压力而导致精神崩溃,最终直接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从认知上讲,倦怠者会厌倦目前的工作,觉得工作无法给自己带来成就感,丧失理想,缺乏动机,欠缺热忱,倾向于低自我评价概念,包括不适应感,无能感,失败感和低自尊等方面,并采取悲观、否定主义态度,愤世嫉俗,从情绪上讲,情绪较紧张、不安、易怒、易燥、动辄会责怪并迁怒于学生;缺乏热情与活力,感到沮丧、无助、无望、失去控制感;容易消沉或敏感、神经质、容忍度低,对同事不愿理睬,对学生冷漠,经常觉得自己孤立无援。“这样的工作真没劲,早想跳槽了。”;“迟到了就扣钱,真不是人过的日子”;“工作五年了,还是普通职员,没有发展前途”,这样的抱怨在职业倦怠人群中常挂在嘴边。产生职业倦怠的人往往是在压力下产生消极的情绪和应对方式。
  3.职业倦怠降低工作效率。职业倦怠导致人的行为失控和异常以及情绪障碍,必然会影响工作效率。对学校来说,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影响有两个方面:第一,影响教学主体也就是学生,辅导员的状态、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情绪,较为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学习倦怠。第二,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导致降低了教师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后续工作的准备状态,导致工作状态恶化,使职业倦怠进一步加深,这就是我们讲的职业倦怠的恶性循环。第三,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发展方向,长期的职业倦怠导致学生质量的下降必然会导致社会评价降低,甚至生源流失。由此看来职业倦怠不仅仅是会给个人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更是对工作本身的一种毒害。因此,研究职业倦怠是必要的,如何有效地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对于切实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实施人文关怀的呵护,从营造人的个体身心和谐出发,去构建全社会的整体和谐,对于稳定队伍,强化团队素质,提高工作绩效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应对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
  
  1.善于自我缓解。辅导员工作琐碎复杂,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什么样的问题都能碰到,什么样的意外都会遇到,辅导员要有突出的综合素质。通过建立全方位的、立体的、系统的培训机制,让辅导员学会认知自我,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能预测自己倦怠的征兆,做好应急的准备。有了积极的自我认知,就能勇敢地面对各种挑战,有效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控制,避免沮丧、愤怒、无助、绝望等不良情绪反应,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让自己学会释放压力。一个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识大体、顾大局、懂管理、善教育、有创新、会工作、能够把本职工作做的有声有色的辅导员,自然能够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与好评,从而增强对自身价值的认同。
  2.审时度势,推进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当前,制约辅导员队伍建设和辅导员自身发展的瓶颈是:辅导员是一项工作,不是一个职业。我国辅导员制度虽然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但还没有成为一种具有社会性、稳定性、专门性、长期性、公认性特征的职业活动,缺乏职业化的准入制度、职业化的发展环境、职业化的管理机制。在现实教育中,辅导员素质参差不齐,难以适应新时期辅导员工作的要求。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是稳定辅导员队伍,提高辅导员工作效果的根本出路。让辅导员投身于一项事业或一种理想是有效防止职业倦怠的根本途径。我们应审时度势,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早日实现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3.善用激励。高校在管理中适当运用激励机制可以使个人完成目标的行为处于高度激活状态,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力。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1)目标激励。高校根据不同年级、专业及学生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地制定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辅导员工作目标,并把目标层层分解、细分量化、落实到人。(2)进修激励。在强化辅导员在校培训的基础上,积极鼓励辅导员进修学习、考研读博、外出交流考察,以开阔视野,拓展职业发展空间。(3)典型激励。开展优秀辅导员、育人标兵、先进德育工作者等评比,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励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4)情感激励。高校管理者用尊重、信任、支持、宽容、关怀的情感和态度对辅导员进行激励,这样比有形的物质激励所产生的作用更为持久。(5)成就激励。对辅导员的教育成绩、科研成果,或者所带班级、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取得的成绩,进行全面、合理、公正的量化评估,实行精神或物质的奖励政策,并记入辅导员工作档案,作为日后评先选优、职务或职称晋升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陈晶,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重庆学院学报,2007(4)。
  [2]江莉娜,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产生原因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2)。
  [3]宋美娴,苏亚玲,对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的重新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
  [4]马琼,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探索[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5]闫伟,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8(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102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