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教育思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戴续妹

  【摘要】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各种各样,既有个体自身的心理素质,也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研究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环境;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意义
  
  有关资料表明:国家教委在全国范围内对12.6万大学生抽样调查,发现20%的大学生有心理病患;北京大学1993年对1000名多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出34.3%的大学生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在高等学校退学、休学学生当中,因患有心理疾病的占总数的40~70%,心里健康问题成为影响大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具体表现为:情绪低沉,感情脆弱,自卑感强,自信心不足,意志品质差、人格欠缺、心理承受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交往障碍增多等。这些问题显然与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存在较大偏差。
  当代的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21世纪的主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需要,直接关系到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关系着未来祖国事业是否能够顺利完成,更关系着国民精神面貌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素质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研究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各种各样,既有个体自身的心理素质,也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就当前大学生的具体现状而言,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体现在环境变迁、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生活事件、家庭环境、网络环境等几个方面。生活环境的变迁对新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种变化的主要方面就是要自己独立生活,应付一切生活琐事。如几个同学共住一个寝室,彼此生活习惯、作息安排包括语言隔阂,都需要去面对和适应,尤其很多新生有远离家乡、亲人的问题,要适应起来还需一段时间。
  相对来讲,大学生对新的人际关系的适应远比对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困难,进入大学意味着进入全新的人际关系之中,面对来自各地风格、特点各异的新同学,如何建立协调、友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一直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同学或亲人之间,人际关系相对稳定。一旦进入大学,将面临一个重新结识别人,确立人际关系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进展将对整个大学生活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人际关系、交往以及适应障碍,可能都与新生阶段的人际关系状况有着一定的关系。
  “在大学阶段,新生的个体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上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灰心丧气,怯懦自卑”。新生对于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生活事件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生活事件不仅是测量应激的一种方法,也是一项预测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大量的研究表明:即使是中等水平的应激事件,如果他们连续发生,对个体抵抗力可以累加,也非常严重。
  家庭的情绪氛围、父母的教养态度及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也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心里健康。家庭的情绪氛围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家庭成员间的语言及人际氛围,直接影响着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心理,对个性逐渐成熟的大学生影响更具有特别的意义。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民主、平等而非命令、居高临下的,开明而非专制,潜移默化而非一味骄宠的教养态度与教育方法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家庭结构的变化如单亲家庭、重新组合家庭等因素必然会对正在读书的大学生心理有一定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特别是困难甚至贫困家庭的学生易产生心理不适感。由于家庭环境带来的学生心理问题其影响是深远而长久。当今社会互联网占用了大学生的大量时间,使得他们和同学及周围环境的相处和直接交流减少。Kraut的研究表明:互联网会使网民的心理幸福感降低,出现孤独感和忧郁感。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复杂的环境和艰巨的任务。经济全球化使得不同文明、文化、生活方式的融合与冲突、矛盾和困惑十分突出;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国外文化的输入使得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多变和复杂;信息网络技术及传播手段发生重大变革,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和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场所,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从高校教育自身来看,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群体的规模、素质、结构及其社会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交费上学、自主择业,家庭贫富差距等,使得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更加突出。对此可采取如下措施:
  1.关注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时代将社会转轨过程中的各种矛盾现象呈现在新一代大学生面前。新时期大学生应在多元化社会中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完善自我意识。首先,启发学生要成功地把握自己,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认识人生价值。其次,教育学生积极地接纳自己,设法把自己发展得更好。再次,帮助学生不断地调整自己,使个人和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
  2.给学生创造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在社会实践中磨练意志。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既获得了知识,又是磨练了他们的意志。新时期大学生大多是“抱着长大的”,很少经受风雨磨难,不理解创业的艰辛。让新时期的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实际地改造自然和社会,有利于他们坚强意志的培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不可避免地经受挫折和失败。大学生们在挫折与失败中磨炼意志,从而变得坚强、成熟。
  3.培养学生社会交往的能力。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联系,大学生学会辨别是非、与人协作、待人真诚。通过与他人交往和联系,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更加健康、积极。
  4.正确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对于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出现的其他不良情绪如不满、依赖、孤独、反感、冷漠、抑郁等心理反应或症状,要引起大学生、家长和教育者的关注,并及时予以疏导和帮助,鼓励他们从不良情绪困境中摆脱出来,通过自身的心理调节和自助,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手段来解决心理适应不良问题。大学生不良情绪和心理障碍的调适是大学生在网络和现实生活中健康、全面发展的心理素质保证。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在具体确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遵循科学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目标性原则、现实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差异性原则、活动性原则等。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各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教师实际的教育能力、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应当遵循差异性原则,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是保证学校获得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前提。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应该进行分类指导。根据实践性与应用性的要求,在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发挥活动的优势,注重活动过程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毛富强.《青少年心理诊所》.花城出版社,2001
  [2][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125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