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凌
摘要:通过分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根据盈余管理对上市公司的影响,提出了防范盈余管理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2-0127-02
1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及类型
1.1 报酬契约动因
在进行盈余管理前,管理人员拥有关于公司净利润的内部信息,由于外部的利益集团可能都无法准确了解给你公司利润,所以管理人员就会乘机操纵净利润,以使他们在公司薪酬合同中规定的奖金最大化,即盈余管理的动因源于企业与管理人员之间签订的确定管理人员薪酬的分红计划。
1.2 债务契约动因
为控制贷款者与管理人员的道德风险问题,典型的长期借款合同中包含了保护性条款,防止管理人员采取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如发放超额现金股利、增加举债规模、降低营运资金或股东权益至一定水平等有损现有债权人贷款安全性的行为。如果违反合同的代价是高昂的,公司管理人员自然会想方设法避免违约。实际上,他们尽量避免违约出现的可能性,因为一旦出现这种趋势,管理人员的经营自由就会受到限制。因此,盈余管理就作为降低违反借款合同可能性的一种手段出现。
1.3 政治动因
当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强时,会受到公众和政府过多的关注,政府就可能会采取征收高额税收或对企业进行其他管制等,此时企业往往希望通过盈余管理来降低所受到的关注程度,这也使得利用会计程序和方法来使净利润最小化成为企业必不可少的手段。
1.4 税收动因
所得税可能是盈余管理一个最明显的动因,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国家尤为突出。在“现金流量至上”的今天,合理避税、延缓税款支付可节约现金支出,增加企业的营运资金,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和改善财务状况。
1.5 首次公开发行
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时确定首次公开发行企业股票价格的重要信息源。一个即将上市的企业,其管理人员很可能对招股说明书披露的盈余进行操纵,以使企业股票有一个理想的价位。
盈余管理的动因决定盈余管理的类型,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大致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为四类:一是除垢法。当一个公司的。当一个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发生更替、公司盈利无法达到分红计划所规定的下限或公司必须报亏时,往往会利的可能性。二是做大盈余法。当公司管理层想从分红计划中获取更多报酬,或公司临近违反债务契约,或发行股票时,一般会做大盈余。三是做小盈余法。当企业为了避税目的或是为了减少政治成本时,一般会做小盈余。四是熨平法。当公司管理层想将盈余水平保持在分红计划上下限之内,或为保持债务契约上规定的一些财务比率时,会采取熨平盈余的方法进行盈余管理,避免盈余效用的失去或违反债务契约。
2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
由于我国经济环境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因而盈余管理呈现一定的特殊性。从公司治理结构上来看,我国上市公司产权关系不明的特征相当明显。证券市场建立之初,就是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日渐滑坡之时,许多上市公司由原来的国有企业剥离或合并而成,因而在管理上与其母公司关系十分复杂,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多。同时,由于存在“内部人控制”,经理人员可通过其对公司的控制取得较大的控制权收益。从市场环境来看,我国资本市场或者金融市场有许多与典型市场经济不同的地方。我国的股票市场虽然发展迅速,但其发展仍然不成熟,上市公司自愿披露财务信息的动力不足。在这样一个市场中,公司股票价格变动依靠的更多的是诸如政策、消息等,而不仅仅是会计信息。特殊的制度背景使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具有其特殊性,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有:
(1)资产重组。
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优化资产结构、完成产业调整、实现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或股权转让等行为。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可以分为:股份转让,即上市公司将其持有的其他公司股权予以高价转让;资产置换,即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与其他公司的优质资产置换,同时确认资产增值收益;对外收购兼并,即廉价收购非上市企业盈利较高的下属企业;对外转让资产,即由上市公司以外的企业高价购买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
(2)资产评估。
国有企业在上市改组时,必须进行资产评估,资产评估结果的高低势必会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及其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一些企业便在资产评估上变得随意进来。在资产评估过程中,人为的因素,如管理者的动机、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等资产评估结果产生着重大影响。在很多情况下,资产评估是公司与主管部门、证券承销商、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等利益集团不断协商的结果。显然,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排除一些上市公司通过资产评估来进行盈余管理。
(3)虚拟资产。
权责发生制是会计上用来确定损益的基本方法,其实质是配比原则,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一个必然结果是虚拟资产的产生。虚拟资产是介于资产与费用之间的一个概念,指已经实际发生的费用或损失,由于缺乏承受能力而暂时挂列为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和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等科目。一些企业将虚拟资产作为“蓄水池”,不及时确认、少摊销或不摊销已经发生的费用和损失,通过虚拟资产挂账进行盈余管理,其借口就是会计的权责发生制原则、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以及虚拟资产处理需要有地方财政部门的批示等等。当然,根据当前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公司在年度会计报告时,无论管理当局是否批示,都要先对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和待处理固定资产损益进行先行处理,这样从某种程度上说,也遏制了公司通过虚拟资产来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4)股权投资。
由于我国的产权交易市场还不发达,有不少上市公司利用股权投资调节利润。上市公司通过处置亏损的长期投资,不仅可避免按权益法要求,在合并会计报表中核算其亏损额,同时又可利用转让价格调节利润,如通过溢价转让带来投资收益。压低盈利或将亏损夸大一些。这样做的原因在于把亏损留给前期,以提高未来盈利。
3 盈余管理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3.1 为实现资本市场要求的基准指标而进行的盈余管理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市场的评价指标日益增多,众多“成长型”和“高科技”股的出现以及管理层股票类报酬的大幅度增长,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经理人实施盈余管理的资本市场动因。
一般来讲,企业管理当局为满足这些评价指标而进行的盈余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尽量避免报告亏损;将因季节性因素导致的收益差距缩小,使盈余指标保持按季度稳定增长的态势;尽量使报告的收益与资本市场分析师的预测相吻合。
3.2 盈余管理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我们首先讨论股票价格对证券市场评价指标的敏感程度。研究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报告年收益持续增长的企业,其股票价格与其他企业相比,会出现溢价。并且,这个溢价会随着收益增长线长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增长线消失时,溢价会随之减少。在资本市场上,成长型股票的价格对不利收益信息有非常剧烈的反应。当成长型企业报告了收益下降,即便是微小的下降,都会导致股价的大幅下跌。而成长型企业的经理人不可能忽略股价对不利收益信息如此剧烈的反应。由于管理层将大量私人财富投资于公司,以及各种类型的股票激励措施的出现,企业的高管人员的私人利益与企业股价之间休戚相关。从而强化了经理人为避免出现不利收益信息而进行盈余操纵的动机。
3.3 盈余管理对权益性证券发行条件的影响
经理人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提高企业的报告收益,从而抬高向公众发售股票的条件,为自己和企业获得直接的货币收益,这是股票发行阶段实施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
研究表明,进行现金增资发行的企业一般有以下特点:在进行现金增资发行时的报告收益异常高;这些很高的报告收益一般来自异常高的应计项目;这些企业的收益在现金增资发行后的年度通常表现不佳;盈余管理的程度与后来的股价表现之间高度相关。
这些规律的产生仍然与投资人的非理性判断有关。在现金增资开始时,由于企业“ 制造” 出的优化收益和分析师“捏造”的企业所谓“极大的增长潜力”, 使投资人不能看穿盈余管理的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盈余管理由于后来的收益下滑而水落石出, 投资人信心随之丧失,过高估价的情况发生逆转,使得这些股票价格在市场上的运作比一般市场水平还要低。
3.4 盈余管理被揭露的后果
由于盈余管理在构造方面难以观测,因此资本市场参与者对盈余管理回应的研究也不易构造。国内外现有的研究主要针对已经揭露出的盈余管理案例。在美国,研究的重点是那些被SEC强行起诉的案例的资本市场后果。凡是被SEC强行起诉的盈余管理案例,都是比较典型和极端的,研究的结果发现,资本市场在这些行为被揭露后,有非常显著的逆向反应。
4 防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
4.1 加强会计准则与制度建设,缩小盈余管理施展空间
严格意义上的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允许范围内对财务报告有目的的干预。因此,构建一个科学、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是缩小盈余管理空间的途径,主要的措施有:(1)加快制订和出台新的具体会计准则,特别是目前问题较多的企业合并、合并报表准则等,尽量避免会计处理中的无法可依现象。(2)在对已出台的具体会计准则修改的基础上,及时着手进行《企业会计准则》修改工作。在未来会计准则制订和修改中,应注意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考虑尽可能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有关会计政策选择方面的规范应更加明确、具体。(3)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内容、披露方式、披露方法、披露时间、格式范例等予以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
4.2 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强化内部控制
要改善公司治理结构,首先要从组织上明确规定,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于其职能不同,不能由一人兼任。否则,董事会难以发挥监督和控制经理人云的作用。其次,要使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和独立监事在监事会中占到足以遏制公司内部人控制的比例,以改变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的状况。
4.3 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增强对盈余管理的外部监控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增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强化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关键一点是要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和更换机制。②建立完善的执业规范体系,包括已出台多年的《注册会计师法》;尽快制定《注册会计师法实施条例》,以增加注册会计师法的操作性;加快独立审计准则的制定步伐,尽快出台《审计报告指南》等。此外,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监管也是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来华,黄娇丹.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博弈分析[J].财会通讯・综合(下),2009,(3):6-6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180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