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坚持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努力跻身优质教育行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沈阳工业大学建校于1949年,原隶属国家机械工业部,1998年划归辽宁省地方管理为主。多年来,学校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了“发挥学科优势,走特色发展道路,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构想。
  
  发挥行业背景优势,强化学科特色,增强学术实力
  
  作为一所具有长期行业背景的高校,沈阳工业大学几十年来立足服务装备制造业,相关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沉淀了较强的实力,已建有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一批品牌专业和优势学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这些学科与辽宁省经济发展布局极其契合,与辽宁省“两大基地,三大产业”的发展方向密切相关,使学校为制造业服务具有很强的直接性和适应性。为此,学校坚持“依托机电类优势学科,植根老工业基地,服务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发展战略,重点建设与装备制造业密切相关学科,积极发展与社会经济紧密相关的新型、交叉学科,有效促进多学科综合协调发展,努力形成特色学科体系。
  学校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形势需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构筑学科基地,改善技术装备,建设一流的实验室、工程中心,努力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研究平台,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汇聚一流的学术大师和学术带头人作为学术研究的帅才和将才。汇聚杰出的学术骨干作为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汇聚强大而又精锐的创新团队和优秀学术群体作为学科建设的基石。近年来,学校建设的一批优势学科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有的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学科建设的某些领域形成了比较优势。现有电机与电器国家重点学科,有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材料加工工程、电力电子与传动、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4个省重点一级学科、16个省重点二级学科,构筑了与装备制造业具有高度吻合性的优势学科群。建有国家稀土永磁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风力发电技术工程技术中心、高电压强电流与新型电机重点实验室、复杂曲面数控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镁合金及其成型技术重点实验室、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一批国家和部省级科研基地。沈阳工业大学形成了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结构合理的学科体系,学术实力极大增强。
  
  发挥专业优势,强化人才培养特色,打造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沈阳工业大学作为行业背景高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创新人才和行业技术骨干,为行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与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这些企业不仅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就业基地。与学校建立了紧密的人才供求关系,还成为学校长期稳固的人才培养实践基地,为学生的专业教育、生产实习、毕业实践等环节提供了优异的条件和充分的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人才规格有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为此,学校不断强化人才培养特色。一是以雄厚的优势学科基础为支撑,努力打造以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示范专业为代表的优势品牌专业;二是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经济建设和装备制造业发展培养诚朴乐群、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与装备制造业高度吻合的工科特色专业群和为装备制造业服务的多门类专业集群,使沈阳工业大学成为区域经济建设和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准确把握面向区域经济建设和装备制造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坚持“重实践”的育人传统,始终将实践教学改革作为重点,持续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有效促进实践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的实践教学平台,提高了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实用性和先进性,使学生在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建立牢固的工程背景概念、掌握扎实的工程实践技能、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搭建、独特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先进的实践教学内容的充实、创新教育在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有效衔接,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为国民经济建设培养了“用得上、立得住”的应用型人才。大批毕业生在企业中发挥技术骨干和中坚作用,他们中成长出一批企业老总、总工、技术部门负责人和自主创业的企业家。
  
  发挥区位优势,强化科技服务特色,构筑科技创新重要基地
  
  随着辽宁省“五点一线”发展战略和沈阳市“四大发展空间”宏观发展布局的推进,沈西工业走廊将建设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学校与沈阳机床集团、辽化集团等多家大企业毗邻。利用这一地理位置优势,沈阳工业大学紧紧围绕自主创新和服务社会两大主题,确立了“坚持特色、自主创新、服务经济、自我发展”的科技发展战略,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主,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推进科技工作快速发展。
  一是改革校内科技管理体制,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实施了以科技创新业绩为主要考核内容的全员岗位聘任制,从制度建设上确立了有利于创新的激励与鞭策机制;完善并强化了科技工作津贴制度,使“自主创新、服务社会、支撑发展”的需要与科技人员的切身利益达到了和谐统一;建立了科技工作学校、学院两级管理的机制,学校对学院实施跟踪过程的目标管理。建立二级学院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年度评估机制;实施管理创新,坚持服务第一、科学管理的理念,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完善相关政策,并制定了校内有关科技风险的规定,鼓励科技人员承接更多的科技合作项目;重点支持有利于成果转化的科技创新方向,注重规划和引导科技人员凝练相对稳定且有发展前景的科技创新方向,着力体现相关团队技术特色的融合性、成熟性、适用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十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十五”攻关、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等国家级计划项目100余项,省部级等计划项目800余项,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1600余项,完成了一批获得社会认同的具有较高水平和较大应用价值的科学技术成果,共取得鉴定成果、国家专利500余项,获得雀部级以上科学技术三大奖励101项。2007年科技经费总量达1.5亿元。
  二是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沈阳工业大学充分发挥本校学科综合优势,进一步加强与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实质性合作。从过去的项目合作,发展为全方位的技术合作,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产品设计开发方面建立实质性的联合体组织面向相关行业的技术协作队伍。加强校企技术人员互访,密切合作,为有关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以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建设为平台,加强与装备制造业相关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合作与新产品开发,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支撑装备制造业及相关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技术与资本的有效融合实现技术资本化,使科技成果与市场更紧密地对接,把专家的创造性与企业家的积极性更好地结合,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2005年,学校与企业签订的单项最大项目经费额度为1360万元,2006年,系列合作项目经费额度达到8000万元。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从整体上进一步加强,科研成果催生经济、社会效益,永磁交流伺服电机已转让多家企业,仅大连高金数控集团有限公司年产值就达1.2亿元。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凝聚高水平人才队伍,为跨越式发展筑牢基础
  
  学校于2003年启动了“321”人才工程,即到2010年,重点培养30名左右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选拔培养200名左右教学和学术骨干,培养1000名左右具有良好教学水平和一定科研能力的基本教师队伍。“321”工程以学科拔尖人才为领军人物,以教师团队为基础,以重点资金投入为导向,形成了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机制,有利促进了人才的快速成长。学校制定了人才培养选拔和引进政策,从生活待遇、工作条件、科研经费支持等方面形成吸引优秀人才的综合优势,并按照学科专业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加大力度引进和培养人才,取得很好效果。到2007,学校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0%以上,博士(含在读)教师数量已达到教师总数的40%,选拔培养出一批博士生导师、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人才队伍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人才队伍中有院士、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获得者,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和省学科拔尖人才等一大批各级各类优秀人才;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专业学会理事长、省级优秀专家、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省级创新团队等一批优秀人才团队。
  沈阳工业大学已确立了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立足辽宁、服务全国、以工为主、特色突出、高水平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长远发展目标,成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努力跻身全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行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489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