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廖秀安
摘要 本文就学校关于人本开发予以研究和探讨、定位和整合关于如何以学生、教师、领导为本的互动合作关系,使之具有链条式的连动性,以便构建整体的和谐校园。
关键词 构建;人本;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9646(2009)01―0054一02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根本,以人为主体,充分发掘和彰显人的潜在本能,以促进事物的可持续发展。学校的人本开发,就是研究和探讨、定位和整合关于以学生、教师、领导为本的互动合作关系,使之具有链条式的连动性能,以便构建整体的和谐校园。
1 以学生为本的文道论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办学的宏旨。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没有学生群体,就没有教育,教师和学校将无从谈起。学生是“上帝”,教师和学校为“上帝”而虔诚地奉献和工作,学生是一批批筵席中的高贵客人,教师和学校领导则是应酬周到的服务员。教师因学生而存在,学校因学生而发展。我们要善待每一位学生,珍视学生群体,建立新的学生观,使得文道统一,着力打造新的教育平台,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
1.1德育:理论与实践的转化。德育实为传道。全教会指出: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要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德育功效,提倡新的德育观,要将说教式的理论德育向学生自主实践型的德育转化,将形式与内容紧密结合,以学校净土为依托,将德育这棵常青之树深深地植根于学生的心灵,通过内化,转化为行为。政治思想品德教材,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塑魂,但不要拘泥于教材,要结合实际加以调整和增删,使之成为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立体教材,而学生的学也应提倡据其喜好意念,择其符合自身意趣的东西加以吸纳,使知、情、意、行得以更加和谐的拓展,使可塑性得到升华。要淡化德育形式,强化实效性,因学校、教师、教材等与学生存在代庖或主、被动现象,要将“学理论,再实践”的步骤转化为“先实践,再归结为理论”,在活动中感动,在感动中行动。如走出学校,实地参观访问,或参与扶贫救灾活动等,使得学生心灵受到震动。利用针对性,产生实效性,扎实实践性,归结理论性,以释解单一型德育,构建复合型德育,避免空洞的形式主义德育,施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高浓度德育,将之渗透到各育各学科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还要将学校德育与家庭、社会相衔接,以便形成多边的德育网络。要充分利用显性,挖掘隐性的德育因素,将他律性德育与自律性德育加以整合,将“要我怎样”转化为“我要怎样”,而后转变为自觉,升华为自为。
1.2智育:主体与自主的深化。智育统称为文,可概括为授业。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他们是主动的、发展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人,而不是被动的、静止的、兼收并蓄的容器。他们具有极强的主观能动性,能自主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乐于实践,对学习知识和技能独具海绵式的吸纳性,同时,也具有饱和状态的拒纳性。无论是采取讲授法、多媒体、小组活动等,都要大力发挥师生的互动性,特别是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取得突出的学习效果。体育、美育等可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直接或间接地用于实践,使素质教育的空间得以拓展。无论是文体活动、书画工艺,以及其它各种兴趣活动等,都能在二课堂中有效地开展,使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让学生取得课内难以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将自主学习加以多向延伸,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得到优化。
在基础教育阶段,特别要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里,发挥师生互动的因素尤为重要。赞可夫曾讲:“在课堂上,唤起儿童的生气蓬勃的精神生活,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这不仅对他们领会知识,掌握技巧,而且对他们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教学本是相辅相成的,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加以自主学习,并不意味排斥教师的教,相反,更要教师教得好,这就是改变教法,用最优教学法引导学生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本领,使之获得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以促进其终身学习良性机制的建立。
1.3本与末的弹性化。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加之考试制度的改革刚刚起步,人们的意识形态基本上还是处于考试指挥棒挥舞的营垒之中,学生如何应对考试,仍是当务之急。于是,一些学生难以自己为本,进行多向发展,全面提升自己的成长机率,而是本末倒置,成了书本的奴隶,处于“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目有颜如玉”的臆想中,其它有关二课堂,凡与考科无关紧要的都要为应对考试让路,重书本轻实践的现象其实并没有很大的改观。目前,由于学杂费的减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九年义务教育,而升入高中,高中进入大学的两道铁门坎并非芝麻开门那样容易,家长望子成龙,社会公推的升学,将这重量级的负荷压在了腰板柔弱的学生身上,学生如鞭笞下负重的驴,艰难地迈步前行,全身心为获得好的成绩而比拼,其他方面应学习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也只能退避三舍,重成绩轻能力的做法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本与末弹性较大,德育没有考试或达标的具体标准,只有宏观的要求,《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如何施行德育,如何检验学生德育的定量实效?它与智育(学业)就显得一个虚,一个实,若说德育取得实效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这只是通常定性的说法,而学生成绩的优劣,才是通过考试考查量化的结果。因此,以学生为本或末的弹性之大是绝对的,而张弛有度才是相对的。
2 以教师为本的教学说
教师是学校办学的关键。如果只有领导意志的坚定,能力的一流,而无广大教师优质的教书育人,学校整体工作的运行也就难以优化,而学生群体乐学善思,无教师的循循善诱的精心辅导,上进成才也会显得空幻。因此,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是中坚,是立校的根本。
2.1师德:育人与荣辱的同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社会把教师作为表率,尊师重教已蔚为风气,这对教师来说,不光在学校是教师,在社会上也堪为师表。如何在工作、学习、生活、言行方面树立好教师形象,是一个长期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压力,但反过来也是一种不小的动力。所谓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有动力才会有活力,有活力才会有魅力,这正是对教师职业特色的囊括。教师的所作所为不是在社会的希冀与关注之中,而是在自身良好的演绎之中。正人先正己,教师须具有较强的荣辱感,荣是登楼的梯,辱是勒颈的绳,求荣弃辱,正身育人,是为师的前提。夸美纽斯讲:“教师的急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
因此,教师的身教胜于言教。教师不只是学生的榜样,也在社会中是表里如一、不存诟语的师尊。教育的对象是学生,
特别是未成年人,要对他们倾注爱心,要充满人性和人情味,建立一种和谐、融洽、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根据其兴趣、需求、个性差异,因人而施教。“尊师爱生”不妨倒置一下为“爱生尊师”,先对其倾注了爱心,方能赢得学生尊敬老师的真诚回报。教师精心播种和呵护希望的种子,必定会加倍地得到丰硕的收获,因为亲其师信其道是真谛。师生平等,顶多是学生中的首席,平等互信形成平等互利的双赢机制,会使学生学到知识,教师达到教学目的。在同行中,不存在文人相轻,而是肝胆相照,诚挚坦然,互助合作,优势互补,共同进步;在与领导的融合中,常用换位法思考问题,理解至上,配合协调,使得敬重与关爱双向平衡;在其他人际关系中,至真至诚,不卑不亢,不桀傲猥琐,与人为友,与邻为伴,和睦相处,使得师德昭显。
2.2教学:传授与促进的变化。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学形式和效果也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加以体现的。新课标理念认为:教师的角色定位应当是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知识的研究者。据此,教师要尽力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更新观念,改变教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合理开发和利用教材,并在教育科研活动中,与同仁切磋教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而后通过独创或合创,用创新格调将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学生,而不是闭关自守,循规蹈矩,照本宣科地充当教材和传统教法的奴隶。
人本主义的学习论是把学生作为主体,必须重视其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取向,相信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潜能,不能把学生看成是信息的接受者,不考虑其学习的情感、需求和尊严等,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因素,尊重学生,尊重全体学生。学生的学习情况虽然参差不齐,教师不能戴有色眼镜,存在厚薄与偏见,而应一视同仁,并根据各自的特点,因才因人而异进行施教,搭建教育的平台,让其全员发展,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讲:“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将全部身心都凝聚成爱,倾注在学生身上,没有真诚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教育的全部过程都融会有教师对学生的宽容、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这是有别于父母的更高层次的关爱。可以说,父母是孩子的衣食父母,而教师则是学生塑魂的智商师父。除课堂教学外,教师还要参加其他各种活动,要大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满腔的热情,饱满的精神,聪明的才智,贯穿于全过程,以凸显蕴藏的实力,以取得更佳的绩效,竭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使学生在充满厚重的书香气息中受到强烈的感梁和熏陶,以达到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的目的,使学生受到浓烈的学习洗礼。
教师的教书育人是一种精力和能力输出,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就要不断地输入、充实、使得教学相长。“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告诫是富有哲理和警示意义的,作为当代教师,既要是学习型的又要是创新型的,同时,还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专家型的,师高弟子强,是教师对学生传授与促进变化的最终目的。
2.3本与末的逆向化。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当是互动合作的关系。在课堂上,教师采取的是以激趣为主的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那样:“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教师给学生一个鲜活的、认知度适宜的、别开生面的、具有清新理念的空间,摒弃说教式和填鸭式,避免让学生厌倦而产生的拒纳性,将知识与趣味性融为一体。能根据学生的特点,精心构建课堂结构,讲求课堂形式的适合度、课堂内容的充实度、课堂效果的良好度、即学生获取知识的满意度。在课外,特别注重开发和利用好第二课堂,将学生所学运用于实践,加强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使一些课内难以获得的东西得以充实,延伸,反过来对课堂教学予以巩固和拓展,其问,教师若一味地主动,便会成为越俎代庖,学生就会处于被动。要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正确引导尤为重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合作成功的机率就越高,否则就会出现由教师对学生的强拉硬拽,费力不讨好。“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魏书生的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启而不发实为教师启不得法所致。教学效果是通过对学生学习的检测而显示的,如果只为学生给教者挣分,以达到评优晋级,名利双收的目的,就会不惜采取一切手段要学生多挣分,挣高分,就会有意识地过于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人为地使学生成为考试机器,这不啻杀鸡取卵、拔苗助长,是对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养痈遗患,是与新的教育观念相逆向的。
3 以领导为本的管理谈
学校办得好与坏,领导是重要因素,特别是校长,更是如航船上的舵手,左右着航向。他既要带领班子管理好学校。又要受到对上级的要求和社会满意度的诸多制约,使得学校整体工作正常运行,为打造学校名优品牌而锐意进取。
3.1管理:校长与班子的人性化。上下级的关系应当是充满民主与和谐性,这就是人性化,其间蕴涵了人文与人道,相互信赖和依靠,这是整合了的人的情感结晶。构建和谐校园,重要的是校长行为的和谐,并以此带动领导班子,方能对全体师生产生和谐。要多一些人文关怀,少一些别性管理。学校是个文明单位,学校的每一分子都处于较农厚的文明与和谐的氛围之中,若动辄以刚性条款约法三章,会像紧箍咒那样让人生厌,产生逆反心理,如同负重的耕牛,即使呵斥不停,荆笞不断也无济于事。
在一个大家庭中,人们特别讨厌家长作风,一言堂使得曲高和寡,成为无人附和的独鸣,这与居高临下没有两样,最终导致鹤立鸡群而被鸡所逐。师生不是无政府主义的自由主义者,而是自由与纪律相平衡的适应者,哪一方的砝码失重,就显得不平衡,也就不和谐了。《水浒传》中宋江只是区区一小吏,却乐善好施,广结天下朋友,如同及时雨,赢得了一百单八将的俯首拱卫,他礼贤下士,就产生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效应;商纣王剐愎自用,视臣民如草芥,导致众叛亲离,分崩离析;李世民深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使得政通人和,演绎了名垂千古的盛世唐朝。
作为一所学校,虽与上述政务大相庭径,但也同样存在治理方略。哪怕各种管理条文、制度等,细化得从枝桠到叶片,看似井井有条,而实质存有对人性的禁锢之嫌,会导致人们生机与活力的萎缩。反之,一所学校民主气氛浓厚,领导对教师少一些喋喋不休的说教,响鼓不用重椎,可避免对教师尊严的损害。正如孙子所说:“赠人以言,重于珠玉,伤人以言,重于剑戟。”带有鼓励褒扬的言辞胜过训斥批评的话语不知多少倍,良好的政绩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作为学校,在关注学生安全、成长过程的同时,也同样关注教师的安全、工作、学习与生活,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同样在实现自我,完善自我,也是一种生命运动的过程。可以说,学校中所有的人都是第一性的,所有的物都是第二性的。如在灾难突发面前,校舍和设备设施能保则保,人力不可
抗拒的不能强求,要丢“车”保“卒”,而不能丢“卒”保“车”,不能用无价的生命去换取有价的财物,应以人为本,以物为末。学校领导要放手发动和依靠群众,就必须完全相信群众,相信其首创精神,赞常其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多方创造条件,扬长避短,充分发掘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与特长,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和舞台,使得志趣盎然,才为我所用,使得主体性与主动性浑然一体。人文关怀充盈其间,和谐无虞,这所学校就会生气勃勃,办学绩效也会与之成正比。管理方法孰优孰劣,只有教师群体心知肚明,不由领导自我标榜。作为学校领导班子,特别是校长,以仁德治校,施行人性化管理,应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点。
3.2服务:中心与环节的经常化。一般认为,学校的后勤是专司服务之职的。这是狭义的服务,而广义的服务范畴应为:教师服务于学生,领导服务于全体师生,学校服务于全社会。在当今社会,大力提倡公仆意识,弘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此意义,校长应是全校师生的公仆,是师生们十足的服务员,学校行政领导班子应是中心服务部,各成员都是服务员,教师应是学生的服务员,而专司其职的后勤则是其中另具职能的服务环节,除当好偌大阵营中的辎重外,还要在学校的设备设施、校园环境方面,与学校多方营造的人文环境融合一体,精心打造环境育人的主阵地,让各种花卉装饰等,也具有育人的灵性,因此,从中心到环节,要形成一套服务网络,从而构成领导、教师、后勤,都为学生服务的系统。
具体地说,教师为学生服务就是教书育人,表现在课内与课外,如同园丁一样精心呵护,培植幼苗,让其茁壮成长。教师的服务态度愈好,服务水平愈高,学生就会充分享受到高度的仁爱、以及获得知识的无比喜悦与幸福;领导的服务态度愈好,水平愈高,教师就会深深地体验到真诚的抬爱与关注,爱岗敬业精神就会由此更加焕发,教育教学整体水平与质量就会大幅攀升,会在打造学校品牌中殚精竭力,使学校为社会服务的满意度更高。“服务”这个衔名不是服务行业和部门的专利,它应当堂而皇之地在校园内登堂入室,步入新时尚。因而,作为学校领导,办学的方略应视为周全的服务计划,办学的绩效应视为服务的质量。服务态度决定服务方法,服务方法决定服务质量,这种服务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循环往复,持续推进,使得经常化,乐此不衰。
3.3本与末的多极化。开发领导层,除他向之外,重要的是学校领导的自我革新,而后形成一种强大的人文精神,引领全校成员跃上新台阶。特别是校长,要具有民主作风、服务行为、超前意识、创新精神,要兼顾好上极与下极、学校与社会、当前与长远、成就与问题等,不能顾此失彼,要全面协调,消除予盾,全方位构建和谐。
要达到此目的,非一蹴而就,而在处处、时时、事事。领导班子是学校的骨架,在集体领导中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虽处学校高端而又立足于群众。是学校各种方略的制定者和实施者,融党、政、工、团、队等于一体,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全盘机器运转的燃油供应库和润滑剂。教职员工能以校为家,是因为学校具有家庭般的宽松、愉悦与温馨,而不是“家长”维系下的严厉、憋闷和冷酷,那种有祸同当,有福同享的侠义情怀在这里得到体现,所有的成绩是全体教师的功劳,不是“家长”邀功迁升的阶梯;那种以教师民主,领导集中的策略运作,在这里得到施行,没有砝码过于偏向失重的僵持;那种相濡以沫,同舟共济,水乳交融的和谐,在这里得到构建,萧墙纷争、调门异曲、八仙过海,在这里没有了踪迹。校长是主心骨,而不是划弧的圆心,教师是主人翁,而不是英雄石像下面的座垫。民主与平等换来的是信任和尊重,互利共赢得到的是和谐与发展。管理与管束、服务与享受,呈现出的是多极化,而智者定当权衡利弊,择其善者而为之。
如果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体,领导是管理的主体,那么教师就是学生的主导,领导就是教师的主导,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则是学校的主导,共同联袂演绎校园的和谐。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部分,构建和谐校园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前提下进行的。没有和谐社会就没有和谐校园,没有和谐校园,就会有损于和谐社会,在和谐社会中构建和谐校园,是与时代合拍,与时俱进的必然。构建和谐校园要以人为本,尽力摆脱和排除主、客观对人本性能的干扰和压抑,充分发挥领导、教师、学生的潜在本能,使得三位一体,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育人,让学生全面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造就大批的具有人本性能的合格人才,从而使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走向和谐社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12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