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育”“教”并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冀 宏 顾建华 赵黎明
[摘要] 从“以人为本”科学教育观出发,通过对“教书”和“育人”二者辩证关系的分析,论证了高校课堂教学具有“教书“育人”的双重属性;指出要全面实施高校课堂教学“教书”“育人”一体化,就要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正确认识课堂教学的双’性、同时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加强师德建设,还要精心设计“教书”环节,使“盲人”内容具体化。
[关键词] 高校课堂教学;教书;育人;双重属性;一体化;实践
科学教育观坚持“以学生为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也就是要坚持教书与行人相结合,“育”“教”并重。因而赋予了高校课堂教学“育人”与“教学”的双重属性,使课堂教学成为“育人”与“教书”的一体化实践过程。
1 学生主体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决定了高校课堂教学的双重属性
1.1 科学教育观指导下,“育”与“教”的辩证关系。新时期下“以人为本”科学教育观强调,高等教育目标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学生的主体性应体现在学生能够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育”“教”并重。“育人”与“教书”是高校教师同一工作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统一,不可分割。
首先,教师“教书”必然“育人”。教育学理论的研究揭示了这样一条规律,不管认识与否,教师的“教书”都在起着“育人”的作用,这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规律在教书上的反映。其次,“育人”可以促进“教书”。认知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目的和意志品质对学习效果起着决定作用,而教师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育人”,进而决定“教书”的效果,这是客观规律;第三,“育人”必须依赖于“教书”。就教学过程而言,“教书”是“育人”的载体和制约因素。只有通过教书老师才能够对学生的思想、感情和人格发生广泛的影响,教师脱离教书去育人,可能会流于空洞无力的“说教”,引发教育对象的反感和逆反;最后,“育人”是“教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个性培养,既“教书”又“育人”。
1.2 课堂教学具有“教书”和“育人”的双重属性。课堂教学是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和“双边活动”的主要场所。前面分析提示我们,既然“教书”与“育人”是教学同一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教书育人又是实施人才培养和教学规律的客观要求,那么就必然赋予了课堂教学“教书”与“育人”的双重属性。要求课堂教学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教书目的,传授学科课程知识内容;另一是育人目的,要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健康的人格特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 “育”“教”并重,实施课堂教学的“教书”和“育人”一体化
2.1 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进一步认识课堂教学的双重属性。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应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依赖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通过主体活动来发挥作用。教师只有把学生看作能动的学习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 才有可能有意识地去了解学生,研究和选择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双边活动环境,提高教书育人质量;才有可能重视教育对象在个性和个性潜能上的差异,尊重和激励大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发展;才能够充分理解和把握“育”“教”并重的正确内涵,进行自觉地育人工作;也只有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才能够避免把“教书”简化为无思想内容的认知过程、把“育人”泛化为空洞的说服教育。才能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从而更好地实现“全面发展的”的教育总目标。
2.2 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加强师德建设,适应“教书育人”需要。课堂教学的精妙之处在于教师通过语言与板书有机结合和即兴讲解建立起与学生面对面的双向互动,得以发挥言教和身教的双重作用。教师的言谈举止及自身素质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最先导和最深刻的。
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否贯彻落实“育”“教”并重,有诸多必备的主客观条件和要求,其中首要的是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教师的价值取向不同,直接影响育人的效果,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实现“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要求教师在“教书”方面要具备较高的教学业务水平、广博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师要有扎实、宽厚的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了解所任学科最新水平的科学成就及前沿发展;同时必须要有自然辩证法,科学史,科技美学方面的修养,并掌握一些相关学科人物传略知识,做到既教好书,又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尊敬和爱戴;此外,教师需要认真学习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教学法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教学规律和育人教书的方式方法,把教育和教学工作建立在遵循教育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把自己锻炼成为善于教书育人的专家。
2.3 “教书”环节精心设计,“育人”内容具体化,全面实施课堂教学的“教书育人”。如何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完整实现和落实“育”“教”并重要求,笔者根据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和收获,认为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应处理和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2.3.1 注重课程设计,把“育”“教”并重渗透教学各环节,自觉育人。首先,要把“育”“教”并重的观念渗透在备课环节中。学科知识来自于生产实践并用于指导实践,其必然蕴含着丰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备课时不仅要了解理论的逻辑层次、教材的结构体系和内容的重点难点,而且要透过知识内容精心归纳、总结出隐含在知识背后的客观规律,并结合“育人”目的适当延展,使课堂教学“育人”内容具体化。
其次,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教师应围绕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实施启发式教育。要事先做好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在课堂上把对知识的传承状态转变为创新状态,使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及结论层层展开,调动学生的一切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独立、主动地分析问题,追寻答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创新的能力。
2.3.2 立足学生思想实际,采取灵活、权变的方式实现教书育人。课堂教学中的“育人”是一个长期、可持续的过程,没有也不应该有严格的、固定的程序和模式,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层次、学习需要和认识水平出发,在教书的同时,因人而异、因地制宜,随机应变地进行“育人”教育,以较大的灵活性适应变化的课堂环境。
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结合“教书”内容,可以从多环节、多渠道开展“育人”教育:①兴趣引导式:比如,在讲述一门新课程之前,首先结合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事例说明课程知识在具体实践当中的具体应用和领域。以满足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实用性需求,树立专业学习的信念,端正专业学习的态度,引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②引经据典式:教学中适当插入前人、科学家的事迹或趣闻轶事,指导学生培养持之以恒的工作精神、曲径探幽的科研品质,以及不拘现状、超越自我的勇气和品格。③锻炼培养式:高校课堂教学既包括抽象思维的理论教学,又有感性实验的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实验课应用性、操作性强的特点,在实验课堂教学中增加设计型、综合型实验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觉实践的能动性。④热点探讨式:对学生关注的国内外热点问题进行适当的分析和探讨,一方面可以调动课堂情绪,同时可以有意识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培养。
2.3.3 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和谐与统一。课堂教学中的“育人”在时间和方式上与“教书”不同,其在方式上是潜移默化的;在时间上是分段实施的,要处理好与时间上占有主导地位的“教书”的关系。一方面“育人”要与“教书”在内容上不牵强俯和,故意做作;另一方面,“育人”信息量要控制,在时间上不要喧宾夺主,应把握得当。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22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