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审美情趣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伍明军

  【摘要】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童话、寓言、小说、诗歌、散文等体材,描写了很多美好的人,很多美好的景物,很多美好的情境,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情趣,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这得靠教师有目的的培养。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的心灵是纯洁的、美好的。教师的责任在于如何让学生感受美,体味美,弘扬美,从而熏陶、培养优良的品格情操。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渲染教学氛围,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益,达到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而审美情趣不仅来自眼睛、耳朵等高级感官的感受,还要使这种感受贯穿到想象、情感、思维以及个性心理之中。这种贯穿性会使意识活跃起来,多种心理因素的自由相互作用,产生出一种轻松的愉悦体验。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童话、寓言、小说、诗歌、散文等体材,描写了很多美好的人,很多美好的景物,很多美好的情境……。学生的情感是易于激发的,之所以对课文所塑造的英雄人物升腾起崇敬之情,对祖国壮丽山河升腾起赞赏之情,对不幸的人们升腾起同情之情……都是为情所驱动而产生的体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情趣,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这得靠教师有目的的培养。我在教学中采取了如下的步骤:
  
  1 触发审美快感
  凭借审美对象引起学生的审美愉悦快感,既是一种享受,又是一种陶冶。在上《白杨礼赞》一课时,我想到: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但这篇课文如果让学生硬硬地去接受,那么他的审美体验是不快乐的。所以我给学生观看了关于白杨树的记录片,发关于白杨树的资料,学生们被白杨树的不平凡深深地震撼了,他的体验是快乐的。
  
  2 引发审美联想
  审美的思维始终要伴随形象,要用形象来思维,这种思维离不开联想。如上《犟龟》一文时,我请学生联想犟龟在去参加婚礼的途中可能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在学生展开联想后,又观看了课件。“观-感-说”的过程全方位地锻炼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
  
  3 诱发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的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应该是客观的对象,而应是自我的情感。审美教育就必须诱导激发学生对审美客体的喜悦感、自由感、质疑感、惊异感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审美主体的审美潜力,产生审美激情,进行深刻的审美体验。为了达到激发审美体验之目的,我就是说从不同的角度提供多个审美素材,供学生在审美体验基础上,进行鉴赏评析,效果较好。
  耳濡目染方能无师自通,我们觉得反复播放一些构思新颖、意蕴丰富的短片,让学生品味,感悟,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首先,放各电视台播放的“散文诗朗颂”、“成语小故事”、“精粹相声小品”“京剧名曲名段”、“新颖、独特的产品广告”、“公益性广告”等节目。其次,在课前5分钟进行艺术欣赏或公益广告欣赏。如反复播放“21世纪是知识的世纪,知识改变命运”这一公益广告,使不少同学的内心受到震动,意识到自己得过且过、虚度光阴的可耻。通过这样的鉴赏,学生普通认为感受不到强迫接受知识,思维有自由飞翔的天空,自愿倾心赏美并能够陶醉于自己趣味无穷的体验与想象之中,作称心快意的审美品味。
  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如下的做法:
  3.1 因势利导,善于点拨。所谓“势”即教材内容及学生心理。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内容中去领悟做人的道理。如教《背影》:先看一个父亲送儿子上车的短片,让学生观察画面(注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再听教师范读。启迪学生从视觉到听觉这种高级感官来体会父子分别之情及父亲爱儿子之情。进而要学生进行想象,体验到亲情美。
  3.2 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初中语文教材形式多样,作者的生花之笔,描绘了许多生动鲜明的形象,饱含丰富的情感。如教《巴东三峡》时,我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配乐朗诵,让学生寓乐于景,领悟“山水画廊”的长江三峡。体会“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之意境。升腾起自豪感,而这秀丽的河山又来自于作家的妙笔,所以我注重从多个角度去熏陶学生,让学生感受各种美。
  当然,脱离学生的实际去灌输美,无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我觉得诱导从现实中发现美,才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从现实的感性中到达理性的审美观,是教师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养成良好道德情操的一项长期性工作任务。
  收稿日期:2008-3-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40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