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教学方法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程碧芳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及网络是当今最先进的生产力的标志,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或早或晚,无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每一个人终将成为信息社会中的一员。而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引入,将对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体系产生较大的影响。掌握并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之中,是一个新课程下教师的客观要求。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热点,它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利用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通过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等载体向学生传递信息,与传统的“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支粉笔讲到底”的教育模式相比,它具有许多独特的魅力:
一、多媒体教学能节约药品,防止环境污染
在化学教学中,有许多化学反应会生成有毒物质,污染环境,使人中毒。为了避免有毒物质对师生身体的损害,减少药品的损耗。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就可以把这样的化学实验,利用多媒体展示,既直观又能减少药品的损耗,还能防止环境污染,特别是对于上课的教师,如果你这节课上这个班,下节课上那个班,中毒就更深了。例如:在探究硫与氧气的反应时,一方面要比较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剧烈程度,另一方面还要比较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时产生的火焰颜色。而硫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会使人中毒。会严重污染空气,且在空气中燃烧的火焰颜色不容易观察到。如果教师要演示好这个实验,让学生观察清楚实验现象的话,就要用燃着的硫在教室里转一周,这样使用的药品和产生的污染是可想而知的。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让学生清楚看见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剧烈程度不同,火焰的颜色也不同。不会让师生中毒,也不需要化学药品,更不会产生环境污染了。
二、多媒体教学能变抽象为具体
化学教材中有些内容,是探究物质内部结构的知识。如:原子的构成和离子的形成等。这部分内容,是引领学生由宏观世界转化为微观研究的重要过渡,是为学生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奥妙打开一个微观领域的窗口,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和向往,是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兴趣的一个很好的素材。但这些抽象的理论,对于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年龄尚小,抽象思维和想象力还比较弱,比较难于掌握,成为教学中的难点。在前些年的教学中,我每年教学到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就感觉头疼。我也只能通过拼命讲解、反复训练、利用挂图等让学生观察、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上缺乏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显得苍白乏味,觉得物质内部结构的知识深不可测,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还会产生畏难情绪,厌学或干脆就不学,学习化学的激情和兴趣锐减,学生成绩也从这里开始产生两极分化。由于远程教育的诞生,在新教学理念的驱动下,近年来,我应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展课堂活动。在网络资源中收索并下载到许多动画图片,并利用Flash软件制作出二维动画或利用3Dmax制作出三维动画,模拟化学变化,把微观世界宏观化,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还可以使很多的化学现象变静为动。变小为大,变抽象为形象,引导学生用创造性思维或想象力去理解事物的本质,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获得动态的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形成概念及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这样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也感觉如释重负。如教学《离子的形成》这部分内容时,近些年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让学生观察动态的原子结构,学生可以清楚看见原子核外电子的无规则运动,但是也有出现稀密程度不一的区域,这样可以突破本节的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然后在画面上出现动画的钠原子和氯原子的结构模型,随后钠原子与氯原子相遇,钠原子最外层电子转移到氯原子最外电子层上,融入并绕氯原子核运动,同时显示出带负电性,此时钠原子最外层消失,使次外层变成最外层,同时显示出带正电性,同时正负电荷相互吸引与核内正电荷相互排斥的动态平衡过程,最后两离子相互作用形成氯化钠。学生就象看电影电视那样,看见了形象逼真的动画演示,可以较轻松的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使教学难点顺利的得到解决,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还可以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让学生饶有兴趣的、自主的进行科学探究,这是传统教学不能实现的。
三、多媒体教学能增强化学实验的时效性和安全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生动有趣的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让学生耳闻目睹实验过程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和化学药品本身有的具有腐蚀性和毒性,有的化学实验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操作上的高难度性,不一定能确保实验都能成功。对于有毒有腐蚀性的化学药品,学生就会“谈药色变”,望而生畏,不敢轻举妄动;对于有危险性的化学实验,教师和学生都不可以掉以轻心。如果不摸不做,何以能让学生信服?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完成,对于瞬间就完成的一些化学实验,媒体教学还可以反复播放,慢镜头播放;对于一些实验现象还可以采用放大观察,克服实验演示时可见度小的缺陷;对于那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实验,采用摄像、剪辑技术,对实验全过程进行加工,既为学生提供实验的全过程,又突出重要的实验现象,也不失实验的真实性,大大地增强了实验的时效性,同时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如:九年级化学教材中讲到浓硫酸的稀释,课堂上教师一般演示正确的操作,对不正确的操作进行讲解,这样学生没有深刻的印象。近年来,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录象对水滴人浓硫酸中放出大量的热使水沸腾,四处飞溅现象进行演示,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正确掌握实验的操作规则,也没有什么危险性。又如:我在讲解一氧化碳的毒性时,采用多媒体教学,让一个“人”进入了充满一氧化碳的房间,一段时间后,“他”便由于缺氧死亡。同学们“目睹”了这一现象发生的全过程,对一氧化碳的毒性有了很深的印象,从而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可以达到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四、多媒体教学能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把学生的脑袋看作是一个需要填满知识的容器。教师讲书本,学生读书本,背书本,再做大量的教辅资料。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这样的学生步入当今社会,是完全没有生存能力的。社会需要开拓型和创造型的人才,教会学生书本知识已经不是当今教师的主要任务了,而且课堂的教学时间短,教师也无法对班内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但是如果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采用“自助餐”的形式,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所谓“自助餐”,就是教师在课前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准备不同的练习题,由学生自主选择习题难度进行分层次教学,形成“班中班”,使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吃饱”“吃好”,同时对突出那些尖子生、转化后进生也有很好的效果。还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既可以放大教学的“空间”,又可以延长课堂教学的“时间”。也就是说,学生只要学会了自己查找和利用媒体资源,就可以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去欣赏和接受各地高级教师的讲课和所编写的优秀资料,这样可以极大的拓展自己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不过,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课程改革必将导致教学方法的改革,努力探究一套适合自己、适应学生、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我们当教师的在教学工作中追求的真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44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