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设课堂情境 激发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牛艳楼

  兴趣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常常会推动学生去废寝忘食、津津有味地去学习,使他们得到很大的满足。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一年级学生天真好奇,求知欲强,注意力又不稳定,易分散,并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应该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又如何创设数学课堂情境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1 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恰当地穿插一些数学游戏,抓住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这一心理特征,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更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例: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后,在巩固练习阶段,可设计“比一比谁是摘苹果的冠军”游戏。教师事先在黑板上准备好一棵“大苹果树”,树上挂满了又红又大的苹果,(苹果背面写着各种不同的10以内的加减法算式)。老师要明确“摘苹果”的要求:①苹果上的算式的得数要和篮子里的号数相同;②摘完苹果,要到台下的“检验员”处检验后,才能把苹果放进篮子里;③最后数一数谁的篮子里苹果最多,谁就被评为摘苹果冠军。这时,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调动起来,都争先恐后地想亲自去摘。老师选了小组代表参赛,按照要求,一会儿工夫,“苹果”就被摘光了。经检验后,最后选出了冠军,班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创设这一游戏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巩固了所学知识。
  
  2 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手和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取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动口数、动口说、动手量、动手摆、动脑想,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并掌握概念的实质,变枯燥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在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
  例:在教学“平面图形中的长方形”的概念时,教师先让学生举例说明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学生可以答出很多。让学生借助实物和学具,以不同位置,不同方向,印出长方形,再让学生在钉板上用橡皮筋拉出多个长方形,让学生感知观察,建立长方形的概念。通过动手实践,能够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爱学数学的情感和兴趣。
  
  3 创设成功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只需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成功”情境,让每位学生在顺境学习中体验快乐,在逆境中通过探索体验成功,那么他们就能获得成功的满足,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在数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出示5+7=?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想办法算一算,通过学生合作交流探讨后,想出了很多种算法:①用小棒摆,得出5+7=12;②把5分成2和3,3加7得10,10加2得12,所以5+7=12;③想7+5=12,所以5+7=12。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每一种算法。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算法,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这样让所有的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之,激发兴趣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更是教学的有效方法,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强的求知欲望,从而就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因此,数学教师要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多给学生创设一些数学学习的情景,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开始新的知识的学习,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收稿日期:2007-04-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52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