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魏澄荣 程春生
摘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着力转变发展理念、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道路。
关键词:以人为本;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发展观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发展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发展的问题。当前,我国面临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涉及经济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是一种根本性的,从发展理念到发展道路的全方位转型。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新的发展方式不能再以GDP作为国民经济发展运行的主要考核指标,而应以人自身发展为主要考核指标;要把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本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转变发展理念
从最根本的意义上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重要的是发展目标和发展理念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提升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但是,由于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地位和作用,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完全等同于“以增长速度为中心”,而且把经济的增长主要建立在依赖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依靠外部需求的拉动上,而忽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生产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这种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为标志的增长,只是在低水平基础上不断简单重复,使我国企业失去前进动力,长期停留在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随着时间推移,过度依赖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使资源和能源不堪重负,环境和生态的压力加大;城乡不平衡、区域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矛盾也日益显现。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质是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不仅是增长动力的改变,更是社会发展理念的转变。新的经济发展目标要从过去单纯追求GDP增长的经济发展目标,转变到更加以人为本、更加重视满足人的需要的经济发展目标。我国提出“转方式”并非自今日始。早在1995年,中央就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十多年来,“转方式”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的看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其深层根源在于,旧的发展理念和体制还在惯性运作。因而,为达到经济发展目标的转变,需要在发展理念上有深刻的变化,应该改变过去带有资源掠夺式或消耗式特点的发展理念,真正形成资源建设式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要冲破“以物为本”的思想禁锢,就不能单纯追求生产能力的提高,也不能单纯追求全社会财富的增加,尤其不能单纯追求以名义GDP为标志的经济指标,而应该追求一种“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理念”。具体讲,应该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实质性内容和对人和社会的实际收效,将更加公平和平等地满足所有人的需要、构建更加良好的社会和环境作为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和衡量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参数;应该毫不动摇地坚持人在生产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生产实践活动中,贯彻到生产和消费的全部过程中。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应该更加注重人的因素,满足人的需要和调动人的潜能。过去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比较重视“物”的方面,如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而对如何惠及普通民众尤其是如何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需要重视不足。而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中,促进人的发展和满足人的需要成为发展的基本目标。为此,必须更新观念,树立新的理念: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把 “以人为本”理念作为制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的基本出发点、基本价值取向和目标导向,经济转型发展必须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归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从人民群众最急迫的需求出发,解决关系民生、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二是树立“共享成果”的理念。就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上,并使每个人的生活水准和发展能力能够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推进而不断地得以提升。三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的一切行为,首先必须以服务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系统正常运转、保护自然生态的良好为前提。
二、优化产业结构
体现新的发展理念,就要更加注重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一方面,要从过去粗放型的生产方式转变到更加集约型的生产方式;从大量消耗资源的浪费型生产方式转变到节约资源的节约型生产方式。另一方面,要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型,最主要的条件是提升产业技术层次,在各个产业中都从过去的严重依赖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类型,转变到以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类型。
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而产业结构调整则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抓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推进产业结构高端化,就是推动产业结构从一般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等产业高端演进,提升产业附加值;从工业经济向现代服务经济等高端产业演进,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一要大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重点要由调整产业比例关系转向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着力提升制造业附加值,对于主要靠加工工业的发展来支撑高速增长的大部分沿海地区,要依托现有制造业的产业链尽量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发展服务业,即产业服务化。要加快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高能耗、高排放、低附加值的传统重化工业,加快传统产业技术进步、管理创新、产业重组和优化布局,提升传统产业整体素质,在实现传统产业经济增长效应的同时,增大社会、环境和国际分工效应。
二要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适应金融危机后国际产业竞争格局的新变化,加快培育节能环保、新-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要深化改革,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坚持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并举,发挥各种主体的积极性,搭建多元化融资渠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要重视并着力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和旅游业,支持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态的发展。要放宽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推进服务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组织形式和服务品种,调整和完善服务业税收制度,增强服务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四是积极推动国内外产业有序转移。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全球产业布局按照国际分工价值链进行重新分布与优化,发达国家受打击后,部分更高层次的产业与技术将会加速外移。中国所独有的低成本、大市场双重优势,成为跨国公司将技术密集程度更高、资金密集程度更高的研发、高端制造等产业活动向中国转移的动力。要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有序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设计中心、采购中心落户我国。与此同时,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产业要素在国内的跨地区流动和重新组合,实现有序的产业梯度转移,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的产业链,从区域竞争转为区域竞合,联手推动产业链升级。
三、转变发展道路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必须依靠本国优势的资源禀赋去获得全球市场中的机会。受资源和技术的制约,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不得不主要利用相对“价廉质优”的普通劳动力资源,并忍受环境的破坏,通过各种“优惠条件”去吸引外资和打开国际市场,由此形成了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和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发展道路,就要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经济结构优化、科技含量高、国民素质强、质量效益高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高效益;低排放、高节能的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1、注重加强节能环保。提高节能环保水平,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相辅相成。一方面,节能环保水平的提高,有益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有可能改善高能耗、高污染的情形。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能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矛盾突出的条件下,提高节能环保水平,必然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入点。尽管我国实施以节能减排为导向的产业政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施大型节能减排工程等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国节能减排机制尚处于转型过程中,亟待形成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提高节能环保水平,必须立足现有产业和企业,制定和采取针对性强的对策措施,挖掘潜力,降低单位能耗水平,减少污染排放;必须通过财税、金融等政策手段,加大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严格执行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责任制,强化环境执法和监督治理,推进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要加强重点行业能源、水、材料消耗的管理,严格执行设计规范,并建立节能环保的规范和制度;要加强节能、节水技术改造,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节约,全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2、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按照3R原则,形成典型的“三低一高”模式,即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初次资源的开采,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可再生资源,而且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了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途径。要根据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按照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依靠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的生态型发展模式的思路,设计本行业产品可持续利用的生产工艺及其组装模式,建立“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生产新模式,彻底改变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模式和“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末端治理模式。要从企业内部循环的角度,大力发展生态工艺,推行清洁生产;从企业之间的循环角度,大力发展生态工业链园区;从社会整体循环的角度,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经试点并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广,努力做到资源消耗少、生产污染少、产品质量高(即两少一高),使其废弃物料实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3、着力构建“两型社会”。“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它是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政策调控为手段,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致力于构建协调持续的发展体系。转变发展环境,就要从依据经济发展目标确定资源开发的总量和进度转向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确定经济发展目标;从过去资源耗费型经济转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和污染物排放实现较快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围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将经济运行过程与资源运行过程、生态环境运行过程、社会运行过程结合起来,推进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
(作者单位:福建社会科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407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