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保险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涛
摘要:我国保险业多年来保持了高速发展的态势,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是每个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作为保险教学中重要一环的实践教学,日益受到各教育机构的重视,但是目前的现状却存在诸多障碍和缺陷。本文通过对这些现实问题进行剖析,并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保险产学合作中心的建设实践为依据,探索高职院校保险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之道。
关键词:保险实践教学;产学合作中心;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作为金融业三大支柱之一的保险业也以平均每年近30%的速度增长。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如火如荼,近年来,各种类型的教育和培训机构培养了大量的保险业人才,为保险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越来越多的大中院校开设了保险专业,无论是保险专业,还是金融专业,都包含保险类课程的教学,但是不少学校对于保险人才在培养方向和培养模式上都存在不小的误区,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虽然加大了对保险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包括课时、内容、手段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进,但是对于培养具有定位恰当、岗位明确的保险生力军,却依然力有未逮,尚有诸多需要完善和创新的地方。
一、目前高职院校保险类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与不足
(一)缺乏科学的实践教学大纲的指导与约束
长期以来,我国保险的专业教学,一直缺乏统一的权威性的教学大纲。理论教学课程如此,实践课程更是如此。不少学校自编自写了教学大纲,但是却存在各种问题,比如抄袭沿用过多过时的资料、照搬别的专业的教学思路和模式。就算有相对成熟的教学纲领性文件,由于多种原因,也常常出现进行实践教学的老师不能领悟教学精神,使得在实际教学中走样,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更有甚者,有些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当中,单纯根据自己的偏好,轻率增减更改教学内容,造成教学不规范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二)必备的师资及专业实验室方面有不同程度的缺乏
据有关高教资料显示,目前高职院校从事保险教学的师资分布不均衡,除了专门的保险专业以外,财经和金融类专业大多存在保险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多则3、4个,少则只有1个,就是这为数不多的教师中,真正具有保险专业学科背景的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是相近专业转过来的。
另外,除了极少数的院校拥有真正意义上的保险专业实验室(实训室)之外,其他的都是空白或者摆设,而即使如此,保险专业实验室的利用率也普遍不高。笔者曾经应邀参观了部分高职院校的金融保险类专业,保险专业实验室条件简陋,有的除了实验室墙上挂了一些保险业务流程图之类的资料之外,几乎没有实质的东西,个别实验室的桌椅、设备上布满灰尘,可见其可用率和实际利用率之低!
(三)教学手段多元化,但彼此难以有机结合,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现在的高等教育,教学手段多种多样,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网络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等,这些教学手段都有其可取的一面,并且在保险的教学中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但是,由于一些专业老师过于在乎教学的形式,从而忽略了教学的实际效果。比如多媒体教学,许多老师无非是将理论知识或者纯书本知识从黑板搬到多媒体上而已,新瓶装旧酒,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改进,授课内容常常与行业的发展现状相去甚远。同样的,笔者从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日益感受到,案例教学也有它的局限性,至少在实际操作中还有诸多的缺陷,比如,通常在采用案例时,学生会提出一些疑问,问的都是案例中没有给出的信息,这就是个比较尴尬的事情。课堂当中采用的案例相对简单,很多比较重要的信息没有牵涉到,案例设计要素不全面,导致失实,从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实践教学常常流于形式。
(四)教学缺乏岗位针对性,不能体现高职教学的本质和目的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不少高职院校依然不能深刻理解领会高职教育的内涵。由于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与本科高校有差距,如果按普通本科高校的要求教学,学生就认为自己学了一些本身不擅长、不愿学,派不上用场的东西,;老师教了许多不知为什么教,不该教的东西,最后的结果是学校里学的用不上,工作中用的没有教。
笔者曾经参观过一所高职院校的保险专业的实验室,该实验室采用了最新的保险教学软件,这个软件可以比较真实的模拟保险公司核保、理赔的数据处理等信息系统管理功能,是保险公司核保和理赔岗的必备系统。该校花了不少代价建立了这个实验室,其重视程度让人印象深刻,但是实际效果,却要打个问号。现在的保险公司其核保、理赔岗的职员需求近些年由于保险公司管理的改进而大量压缩,许多权限都不断上收。就算是需要这方面的人才,但一般都要求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这种就业前景下,以核保理赔岗为培养目标的培养方式难免有些南辕北辙。
实际上,现在保险公司现在最需要的保险人才是业务人员(主力是保险代理人),保监会发布的《2008年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报告》显示,近年来,营销员队伍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从2007年1季度的163.5万人发展到2008年底的256.1万人,增幅达56.64%。全国保险公司通过中介渠道实现保费收入8043.50亿元,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82.21%。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保险专业和金融专业要培养的保险人才的重点应该是保险业务人员尤其是保险代理人。
二、保险“产-学合作”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笔者任教的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系,通过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多年的人才培养,不断探索保险人才的培养模式,明确了将保险代理人作为保险人才培养目标。并秉承学院“以岗位定课程,以岗位练技能”的高职教教育理念,加强了金融专业保险课程的实践教学,并不断的探索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2008年12月18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中华联合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产学合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产学合作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中华联合保险公司向苏州经贸学院工商系赠送了价值达3万余元的教学与办公设备。至此,我院金融专业保险教学与人才培养有了更好的平台,开始了全新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尝试。
该产学合作中心的教学合作模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学院金融专业借助保险公司在一线工作多年的业务骨干,定期对学生进行保单营销业务培训,以弥补校内老师实战经验的不足。二,该产学合作中心除了为金融专业承担保险代理人的培养任务之外,同时也是保险公司的准“保险代理营销部”,为其拓展业务。
该产学合作中心经过大半年的教学实践,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实际教学效果,使校企合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种产学合作模式表现出了以下特色和优势:
(一)以确切岗位的工作内容为实践教学的依据,充分体现职业特征
由于我们产学合作中心是以培养保险代理人为目标,因此,岗位定位明确,在实践教学中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学生也很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学习不再盲目。学生在产学合作中心都会参加保险公司的代理人考试培训,一旦通过考试获得证书,只要学生愿意,他们就能通过该中心跟保险公司达成协议,为保险公司销售保单,重点是销售机动车辆险保单。江苏省尤其是苏州地区经济发达,居民收入高,机动车辆拥有量很大,并且数量近年来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这就为相关保单的销售提供了丰富的客源。如果学生依靠自己的专业能力,争取到正式的业务,在“中华联合保险公司- 苏州经贸学院保险产学合作中心”完成投保,在专业实习评分中将获得额外加分,并且能获得相应的业务佣金(即是所争取的客户所交保险费的一定比例,通常在8%-10%之间)。
在这个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生能够象真正的保险业务员一样开展业务,并且能与保险公司业务人员同等的享受业务佣金,在快乐中学习运用知识,同时也体会到自食其力、成就自我的快乐。
(二)通过实际的业务工作,师生能及时了解保险业务的变化,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学习效果。
通过为保险公司开展业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不断地了解行业发展的情况,比如说某一款险种的条款作了哪些修改、各种险种的业务规模的变化情况、什么样的险种具有比较好的前景、以及保险公司行业竞争的一些实况甚至内幕等等。尤其是2009年第二次修改的新《保险法》已经在今年10月1日实施,通过实际的业务工作,我们就能切实具体的接触到新《保险法》给保险公司和保险业务所带来的全方位的变化,有利于我们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修改。及时的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理论知识和行业资讯,提高有效知识的吸收率和应用率。保险公司有许多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业务人员,专业教师和他们通过一系列合作与交流,在共同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也大大提高了保险实践教学水平,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
(三)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生的保险理论水平、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大幅度提高。
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毕业求职的竞争力,我们产学合作中心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和周末时间,积极开展金融保险业务社会实践,比如机动车辆保险,重点针对私人或者单位的车辆保险情况,了解保险过程中的有关业务流程、困难、建议和要求,并进行跟踪分析,形成社会实践报告。对于有真实需求的保险业务,可做好必要的业务资料等前期准备,在“产学合作服务中心”进行真实投保等业务实习,进一步掌握真实保险业务技能,并取得业务回报。
通过这种实际工作教学模式,学生的社交能力、观察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有不少学生并因此掌握了一定的实用商务礼仪,临场应变能力也有不少的提高,提前具有了职业责任感和成就感,不少争取到业务从而获得业务佣金的同学更增添了求职的自信。
(四)通过实质性的产学合作中心的建立和运营,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
产学合作中心成立以来,至今已成功签单近30笔,总保费量8万余元。虽然只是开始,但已经让人感到乐观和鼓舞。保险公司也对我们中心给予了不少的支持,比如在我们金融专业学生的考级考证方面,定期提供培训教材和免费师资,使得我们的《保险代理人资格证书》的考试通过率逐次上升,最近的一次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0%,远高于社会平均通过率。我们还聘请了保险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作为我们的专业指导委员会顾问专家。
三、保险“产-学合作”教学模式的发展规划
通过学校与保险公司的精诚合作,在各方面的努力下,产学合作中心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是也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与深化,主要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发展规划:
(一)增加经费投入
“保险学”课程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需要有资金支持。一是与保险公司联系的交通费、通讯费;二是学生的有关费用;三是保险公司相关人员的费用;四是研究成果的发表费用等。我们计划通过业务佣金和争取学校增加对中心的建设投入,以确保各方面的工作能够顺利全面开展。
(二)共同进行课题项目研究,并将学生纳入课题中
通过产学中心的实践教学,我们可以以此为依托,与保险公司共同进行课题项目研究,并计划将学生纳入其中。为了加强实践方面的材料积累,我们计划改革学生实践教学和毕业实习的考核方式与标准,将学生的展业实践作为专业综合实习的考核内容之一,计入毕业成绩,通过对大家争取到客户和潜在客户的数量以及内容的详实性来综合评分。同时在学生毕业设计中,加强论文选题的实务性和针对性。
(三)实施保险专业教师定期到保险公司挂职模式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对教师职业教育要求即具有“双师”素质,我们打算下一步让专业教师分批次到保险公司进行定期的集中时间的挂职锻炼,并且在各方面条件成熟时,将其制度化和常规化,这样可以大大提升双方的合作深度与层次,真正做到合作共赢。
(四)逐步将实践教学与业务由校内扩展到校外,打造知名专业和示范性产学合作中心
目前,我们产学合作中心的大部分业务来自校内教师和他们的家人、亲友,我们计划进行一系列的相关活动,通过师生,尤其是金融专业的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了解需求,建立客户资源网络。以此来提升专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力争在3年内将产学合作中心打造成示范性产学合作中心,同时也为提升专业学生的求职竞争力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实现保险实践教学和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新的跨越。
参考文献:
[1]彭惠芳、戴远威.试论我国高职教育现状及改革方向[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2期,P64-66
[2]沈家诤.试论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金融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P47-48
[3]陶敏.浅议我国高效保险专业教学改革[J].统计教育教学研究,2007年04期,P19-20
[4]常素萍、汪建东.“保险学”课程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刊,2008年06期
(作者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420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