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肖绪照
摘 要: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但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的必然存在。商业银行发放中小企业贷款要严格控制信贷风险,除了要从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信贷政策、评介体系上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外,还要创新贷款方式和担保种类,努力提高信贷业务市场占有率和收益率,实现信贷业务规模经营,实现风险与收益配比。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5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06)10-0024-05
从世界范围看,发展中国家由于金融市场发育水平较低,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中正规金融所占比重很小,内源融资和非正规金融是中小企业创立和成长的主要资金来源。在我国,据中国人民银行最近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中小企业中长期信贷和权益性资本的供给仍严重不足,中小企业中做大的企业融资困难虽得到了缓解,但其他中小企业融资仍十分困难,这类企业数量最多,但获得的信贷支持却很少。据统计我国这类中小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仅占10%左右。数据显示,1998年在全部银行贷款中,只有0.4%的贷款是贷给私有企业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折射出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谨慎态度和中小企业贷款的高风险性。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平均不良率为32.11%,比商业银行贷款的平均不良率高出15.7个百分点。毫无疑问,中小企业贷款质量较差影响了商业银行放贷的积极性。
一、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分析
中小企业融资的最大特点是“信息不对称”,由此带来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比较突出,形成商业银行信贷经营风险,主要表现为:中小企业数量多、类别复杂、单笔贷款规模小,单位贷款的交易成本高,造成银行经营成本增加。银行对每笔贷款的管理流程基本相同,每笔贷款的交易成本差别并不大,而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比大型企业要小得多,由于中小企业每户情况千差万别,银行方面对每一笔贷款都得逐户逐笔核实,并专人跟踪企业经营情况和贷款变化,直至贷款收回为止。因此,中小企业单位贷款的交易成本是比较高的。二是中小企业规模小、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企业生命周期较短,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差。调查显示,我国有近30%的私营中小企业在2年内消失,有近60%的中小企业在4至5年之内破产。较短的企业生命周期和较高的企业破产率,使银行等外部债权人承担着过多的市场风险。三是中小企业财务信息透明度不高,银行难以对其实际经营状况和盈利前景做出准确判断。一方面中小企业经营透明度低、缺乏规范的会计制度;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方式灵活,生产的不确定性大。同时,中小企业为便于竞争不愿公开太多的内部信息,加上有些中小企业缺乏信用记录,造成银行信用调查难度大,对中小企业的有效资产和经营情况真实性难以把握,增加了银行的信用风险。四是中小企业本身可抵押的资产少,资产变现力较差。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本身资质不够,不符合信用贷款条件,可抵押资产主要为房产和机器设备,而房产大部分位于集体土地上,面临着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征地问题,从而影响到处置变现。而企业机器设备,大部分为专用设备,受折旧影响,资产价值早已名不符其实。一旦商业银行要行使抵(质)押权利,结果必然是信贷资产遭受某种程度上的损失。
上述信贷风险的产生,除了与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特点有关系外,还有其特殊的制度层面原因,主要是经济金融体制变迁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运行基础不完善所带来的制度摩擦。一是中小企业制度更新滞后,与市场环境转换不同步。我国中小企业在经过20世纪80、90年代的粗放型快速增长后,仍停留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上,企业制度更新滞后。我国中小企业主要包括四部分:改革开放初期至以后一个阶段形成的集体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目前仍是中小企业的主体,国有企业根据“抓大放小”的方针,通过承包、租赁、售卖、重组等方式改制形成的企业;《公司法》实施以来各类自然人、法人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外资企业,历史遗留下来的一部分国有控股中小企业。目前,很多私营中小企业仍实行家族式管理;国有中小企业的治理结构与传统的大型国有企业没有什么本质差别;一部分乡镇集体企业具有老国企的弊端,一部分演变成家族式企业;而所谓的改制企业仍有许多还不规范,尤其是有一些企业改制的目的就是逃废银行债务,真正具有现代企业特征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外资企业占比较低。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为市场变化和国家发展战略变化。市场出现结构性过剩,多年的卖方市场的格局转变为买方市场,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更加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由于制度更新滞后,管理方式不科学,一部分中小企业不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经营出现困难,大量产品积压,利润水平下降,内部积累大幅度减少,外源补充资金的要求大幅度增加,于是对银行贷款需求大增。在发展的过程中,自有资金比例的下降,财务杠杆的上升,意味着用自有资金承担的风险相对降低,也意味着风险向社会的转移。二是缺乏有效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转移机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存在制度性缺陷。商业银行采取的风险转移策略通常采用保证担保、抵押担保或质押担保等措施,但正如上面所说,大多数中小企业本身可抵押的资产少,可用来抵押的资产变现力较差,银行一般不愿接受其作为贷款担保物,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应运而生。但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筹集担保资金的渠道较少,规模过小,承担风险能力较弱,担保机构只能在有限额度内承担担保责任。第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尚末建立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和风险分散机制。政府出资设立的信用担保机构通常仅在筹建之初得到一次性资金支持,缺乏后续的补偿机制。民营担保机构受所有制歧视,只能独自承担担保贷款风险,不能建立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制约了银行接受担保机构担保的积极性。第三,民营担保机构一哄而起,存在内部治理结构混乱、担保资金管理混乱、保证金和风险准备金随意支配甚至存在虚假出资、抽逃注册资金的问题,使得担保机构担保资金的放大功能和担保机构的信用能力均受到较大制约。另外,与信用担保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用担保机构的规范发展。
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措施
(一)建立合理的业务组织体系和高效的业务处理模式
基于中小企业客户多、杂、散和其融资需求频率高、时限强的特点,本着标准操作、批量处理、高效运行原则,商业银行应建立独立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运作制度。
1.设立单独的中小企业业务部门,专职负责中小企业业务,专门负责开发潜在的客户。
2.确保足够的人力投入。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业务,单位贷款的平均劳动力投入远远高于一般企业客户,因此必须配备足够的中小企业客户经理。
3.制订信贷操作手册。通过制订信贷操作手册,银行拥有标准化的产品目录、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客户需要的服务都在产品单上,一目了然,信贷人员利用信贷操作手册为客户提供高效的服务。
4.建立科学的信用评分制度,依靠系统控制,实行集中化审批。中小企业贷款处理绝对不能忽略对贷款处理的效率,要遵循批量处理原则,实行集中化审批,从而达到既控制信贷风险,又提高信贷运作效率的效果。为此,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评分系统,依靠严格系统控制,通过设定两个标准―高分标准和低分标准来决定是否放贷,凡信贷申请得分在高分标准以上就根据信贷操作手册来处理,得分在低分标准以下同样根据信贷操作手册加以拒绝,所以只需要对高低分标准之间灰色地带的贷款进行分析即可。通过系统控制,独立进行客户评价、信用等级评定和风险控制,这样即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效率,又能保证整体决策的方向正确,高效率地分离出好坏贷款。其基本思路是遵循大数法则,即电脑系统的判断对全部客户、全部贷款的判断的失误率是一个变数,该变数可能偏离常数,即对个别客户、个别贷款的判断可能是错误的,但是大量变数构成了恒定的常数。当然,使用信用评分技术必须制定信贷政策来决定评分标准,根据经验进行检验,不断修正系统参数,从而使贷款和贷款组合质量大大提高。
(二)实行市场占有份额目标的规模经营
商业银行为降低中小企业的“道德风险”,必须加大审查监督的力度,而中小企业贷款“小、急、频”的特点使商业银行的审查监督成本和潜在收益严重不对称。从风险和成本控制角度出发,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都必须实现一定的经济规模,达到一定的经济规模是风险和成本控制的先决条件。
1.一定数量的客户和贷款余额有助于降低整体风险。对于特定中小企业客户群,贷款预期损失率是恒定的常数,但中小企业的客户数量和贷款余额必须达到一定数额,其实际损失率才会接近该常数并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即实现了规模经济。如果客户数量和贷款数额太少,实际损失率将会远远高于逾期损失率。因此,进入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就必须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这是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否则就必须坚决退出。
2.大量的客户和贷款有助于分摊成本。由于中小企业信贷的单位管理成本远远高于大型企业客户(无论以客户为单位还是以贷款为单位进行费用和成本的分摊),为了有效控制成本收益率,只有扩大客户数和贷款余额才能摊薄成本,从而实现规模经济。
(三)明确信贷准入标准和投放重点
从微观层次看,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主要取决于资本结构。在中小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行业、不同治理结构、不同业主的中小企业,其贷款需求特征不一致,商业银行必须根据不同因素,对中小企业客户进行细分,在此基础上明确信贷介入程度、准入标准和投放重点。
1.在企业发展阶段上,要重点支持成熟期阶段企业,有选择地支持成长期和衰退期阶段的优良客户。依据商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根据商业生命周期能看出一个企业的年销售收入和经营年限,判断出企业贷款需求量的多少以及风险的高低。初创期一般是企业创业之初3年之内,通常有以下特征:资金不够,资本不足,管理人员缺乏经验,工作计划性不强,且工作记录不完整。这期间银行能为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很少。第二阶段是企业的高速成长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通常需要许多融资,一般会出现负的现金流,负债相对较高,这一阶段的管理仍属于过渡期,企业创办人意识到需要专业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帮助其管理企业。客户资料相对不足的情况比初创期明显改观,这个期间银行可以选择一些质量较好的客户放贷。真正能为银行带来利润的客户是第三阶段成熟期的企业客户。企业在这一阶段发展十分稳健且仍在成长,呈正的现金流,有足够的资本和专业管理团队,有完善的记录。信贷部门的责任是把小企业客户扶持成为大企业,让商业企业信贷部的人继续为他们提供信贷融资和其他服务,如现金管理。第四阶段是衰退期,这时候企业开始呈衰老现象,他们现金充足,资本雄厚,但管理有些僵化,技术非常完备但是一般不太使用,这一阶段一般可为之提供投资产品服务。每个企业都会经过这不同的四个阶段,银行的任务是决定首先要选择哪个阶段的企业进行支持,然后有针对性地来开展工作。
2.信贷投放应优先选择从事国际贸易型、港口经济型、高新技术型、自主创新型、为跨国企业加工配套型中小企业。原因在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受国际商会系列规则的指导约束己经定型,只要贸易交易背景真实,风险相对可控。港口经济型业务带有地域资源垄断性,收益较为平稳。高新技术型和自主创新型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具备一定研发力量,产品附加值较高,收益率水平较高。而加工配套型企业依托著名跨国企业,融入著名跨国企业生产的产业链条之中,收益比较稳定。
3.在企业治理结构上应优先选择内部治理结构完善、产权明晰的具有现代企业特征约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外资企业。对于集体企业、治理结构混乱的国有中小型企业及实行家族式管理的私营企业要审慎介入。
4.要注重对业主个人品德和信用的考察,将业主的诚信状况与中小企业挂钩。对业主有不良信用记录或业主兼职企业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坚决禁止对业主所在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5.要注重对企业自有资本、经营规模、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考察。对低水平重复建设或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力差、趋于边缘化的企业,或自有资本少、负债超警戒线的企业,或经营规模小、经济效益不明显、资本实力不强的企业,或项目处于研究开发阶段,属风险投资范畴,尚不具备贷款条件的中小企业贷款要审慎介入。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体系
中小企业贷款的增加意味着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向银行转移。因此,商业银行要充分考虑到中小企业的自有资金状况和经营状况:一方面,可以根据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中可以预见的收入流来估计其还贷水平并确定贷款额度?鸦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中小企业自有资金数量确定一个贷款上限。中小企业存在管理不规范和财务不透明的情况,财务资料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因此商业银行更要注重从活的情况对企业赢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进行评价,进而实现风险的计量和控制。
1.财务评价主要侧重于分析现金流量指标。对中小企业偿债能力的评价主要集中于考察现金流量,尤其是经营现金流。对现金流的把握主要看企业开户银行对账单和税单,将其与财务报表相比较来分析。由于银行对账单和税单这些文件可以经由有关部门核实,企业造假的可能性很小,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现金流动情况。
2.运用预期违约率进行风险总体控制。商业银行可以借鉴美国KMV公司经验,利用其自身优势在对大量基础数据进行长期观测、积累和系统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企业违约信息数据库,计算出各类信用等级企业的经验预期违约频率,从而产生以这种经验预期违约频率为基础的信用分值。运用预期违约率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贷款的生命周期。以预期违约率为标准对中小客户进行甄别、分类和信贷决策,通过扩大低预期违约率客户的市场份额,能发挥导向作用,加快信贷结构调整,有效控制信贷风险。
3.关注非财务指标。中小企业由于经营特殊性,往往将企业行为与个人行为捆绑在一起,因此商业银行要注重考察企业的非财务因素。如对中小企业经营者的从业经验、年限、个人信用记录、经营者素质等提出比较严格的要求。
(五)设计不同的贷款品种和贷款方式
根据不同中小企业特殊的现金流状况、支付频率,商业银行可以为其设计特殊的贷款方式及还款方式,也可以根据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在控制信贷风险的前提下创新信贷业务品种。
1.逐月还款法。借鉴消费信贷做法,中小企业贷款实行按月逐次还款法,既减轻了借款企业一次性还贷压力,又便于银行进行流动性管理。
2.还贷激励。在借款企业及时归还贷款本息后,银行给予一定的利息返还,作为借款企业按时还本付息的鼓励。这也有助于鼓励中小企业的还贷行为,降低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
(六)采取多样化的担保方式
抵押物不足和难以获得信用贷款是中小企业贷款面临的一大问题,商业银行应结合业务具体情况,考虑以替代的方式来解决担保问题。一是强制储蓄。银行要求借款申请者事前参加储蓄计划,定期存入一定现金,并且在贷款未清偿前,不得退出储蓄计划,这实际是一种替代性的担保措施。这类强制储蓄措施在一定程上也能起到督促还贷的作用。二是群体担保。由于族群关系、社区关系的存在,中小企业及其经营者往往存在关系相对密切的种族、宗族群体。由这些群体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能有效减少监督成本甚至交易成本。这一方面是由于如果中小企业恶意逃债,而群体代位赔付,将导致中小企业及其经营者失去群体的支持,这是极其高昂的成本?鸦另一方面,同一社区的成员常常十分了解各自的信用状况,人们会对加入者的信用状况做出谨慎选择,往往有意识地排除信用不好的人,降低了银行的筛选成本。三是利用政策性担保体系。中小企业符合政策扶持要求,政策性金融机构应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以保障中小企业得到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融资。如果风险确实发生,类似于中小企业基金之类的担保机构则会履行代位清偿职能,清偿商业银行部分本金,并承担追讨欠款的相应职责,这也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商业银行资金的安全性。四是中小企业贷款与法人代表挂钩。中小企业申请贷款时,其法人代表个人财产也必须作抵押,承担无限责任,从而使得中小企业主的还款意愿增强,达到锁定信贷风险的目的。五是动产抵押加上仓储单位监管。主要针对保税仓业务,企业以其拥有的较为通用的流动资产抵押给贷款银行,由企业将货物存放到银行指定或认可的仓库保管,充当抵押物,凭相应的仓单或仓库的物权到银行办理抵押贷款,当企业提货时必须有新的货物补充或将销货款归还货款。六是专利权质押。主要针对已被列入重点科技发展项目,形成产业化经营,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的高新技术企业所拥有的发明专利设定担保,但由于专利这一无形资产的评估值和变现值相差巨大,因此专利权质押这一担保方式只能作为补充或辅助担保方式使用。
(七)建立预警制度
商业银行应当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早期预警信号高度重视,如发现企业高额度使用融资、一直处于负债、企业以及供应商到银行来索取企业的信用资料、支票账户经常透支等情况就应当引起足够重视,一旦风险信号出现,银行必须迅速及时作出反应,不能等到贷款违约才去处理。整合银行相关信息资料,和银行的其他信息管理系统联接,一旦预警信号出现就能获悉。为降低风险成本,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监管不能仅对每笔贷款进行单独监管,适用组合管理。成立专门的早期预警部门,其职责就是进行正式与非正式的征询与调查。例如,收集税务部门公布的欠税、逃税名单,向海关咨询特定企业或商品的进出口数据,与同行交换共同客户或其他银行客户动态等。被早期预警部门关注的贷款并不会马上进入风险资产,而是列入重点关注,通常给予6个月的重组期限,届时没有好转就交由风险资产部门处置。
(八)实现风险与收益配比
最大化的客户价值是银行追求的目标,对10个客户分别提供一种产品,还不如对一个客户提供10种产品,因为后者的营销和管理成本远远低于前者,只做单一产品或少数产品的客户对银行贡献价值太低,甚至可能弥补不了银行付出的成本。而中小企业信贷部门提供的产品基本上不做修改,必须采取捆绑销售和交叉销售。交叉销售给现有的客户要比开发新客户容易得多,交叉销售带给银行的利润比贷款的利差收入还要高,而且能够稳住留住客户。因为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如果一个客户在同一个银行使用三种以上产品,离开这家银行的机率就不到1/200,这称之为“金手铐”原则。通过捆绑销售也能够进一步增大银行受益范围,最大限度实现风险与收益配比。
(责任编辑 黑延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236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