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商业银行更应关注核心竞争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温 彬

  摘 要: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本文在介绍了国内外媒体和机构对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排名的五种情况基础上,提出了要准确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认为“金融技术是银行核心的竞争力”。文章提出“目前的竞争力排名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没有实际意义,最重要的是尽快培育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观点。
  关键词: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金融技术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06)01―0009―04
  
  一、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排名的代表性观点
  
  目前,国内外媒体和机构对涉及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排名主要有以下5种:
  
  (一)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与世界经济论坛(WEF)的评价
  自1989年以来,IMD推出《世界竞争力年鉴》,这是当今世界上有关国家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最权威的年度报告。IMD假定财富的创造根本上来自于企业层面,并认为是国家环境决定了该国企业竞争力。IMD从经济表现、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和基础设施四个方面共314个指标构建了评价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其中,企业效率这一要素的66个指标,既可以看成是一国支持企业竞争力的企业效率环境,也可以在一定意义上看成是对一国企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在企业效率中包含了对一国金融部门竞争力的评价:
  (1)银行效率,包括的指标有:①银行部门的资产;②机构投资者的金融资产;③信贷;④发行的信用卡数目;⑤信用卡交易;⑥风险资本;⑦银行服务;⑧零售银行业;⑨银行业规定。
  (2)股票市场效率,包括的指标有:①股票市场;②股票市场筹资额;③股票市场交易额;④国内上市公司;⑤股票市场指数;⑥股东权利和义务;⑦金融机构透明度;⑧内幕交易。
  (3)自筹经费,包括的指标有:①现金流②国际保理业务。
  根据IMD《2002年世界竞争力年鉴》,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在49个参评国家和地区中名列第43位。尽管我国银行部门的资产占GDP的比例、股票市场筹资额以及国内上市公司数目分别居于第9、第11和第8位,都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从银行效率、股票市场效率和自筹经费三个方面看,我国都明显缺乏国际竞争力。其中,反映银行效率的9个指标中,除银行部门的资产外,其余8项指标要么缺项,要么缺乏竞争力。如信贷居第45位,发行的信用卡数目居第46位,企业发展容易获得风险资本居第43位,银行服务居46位。而且,信用卡交易和机构投资者的金融资产两项指标缺项。从银行业规定这项指标看,我国银行业规定对竞争力没有阻碍的程度位于第34位,一方面体现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金融改革仍需要深化。总的来看,IMD通过8项指标的综合研究反映了我国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状况,而没有触及到我国商业银行个体的竞争力水平。
  
  (二)《财富》世界500强中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的排名
  《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历时半个多世纪,在全球享有盛誉。我国许多企业都把进入世界500强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此排行榜包括营业收入、利润、资产、股东权益、雇员人数等指标组成,并且以营业收入为核心指标进行排名。
  在2003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名中,全球有62家商业银行进入500强之列,我国的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首次同时上榜,它们虽然仅靠营业收入一项指标进入世界500强,但是与其他上榜银行相比,在利润率、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和人均利润率等指标方面存在显著差距。
  
  (三)《银行家》杂志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的排名
  英国《银行家》杂志根据一级资本、税前利润、盈利增幅、资本回报、不良贷款率等指标每年对世界1000家银行进行一次排名,目前已成为国际公认的世界银行竞争力排名的参考标准。
  从《银行家》杂志2004年对世界1000家银行的排名来看,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按一级资本排名均跻身前40名,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上海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广发银行、北京银行、深发展等榜上有名,位列第101-548之间,一方面反映了我国银行业整体实力的增强,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在盈利能力和不良贷款率等方面,与国际活跃银行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四)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撰写的《北京中外资商业银行竞争力比较调研报告》
  2004年下半年,中国人民银行管业管理部推出了《北京中外资商业银行竞争力比较调研报告》,这是国内研究中外资银行竞争力比较权威的一份报告。该报告从外部环境、银行经营状况、业务拓展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等5个方面通过定量化的手段对北京的中外资商业银行竞争力进行了排名,在37家样本银行中,排在后面的基本都是中资银行,垫底的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这份报告虽然引起业界的震动,但报告的结果也在预料之中。
  
  (五)我国《银行家》杂志推出的《2004年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报告》
  我国的《银行家》杂志效法英国的《银行家》杂志,专门研究、跟踪中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情况。今年初推出了《2004年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报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它以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主要因素为起点,并将这些因素分为现实竞争力指标(包括市场份额、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和安全性、流动性管理、盈利能力等)和潜在竞争力指标(包括人力资源、科技能力、金融创新能力、服务竞争力、公司治理及内控机制等)。排名的结果也和我们预期的相差无几。
  从上述5种竞争力排名看,它们都是构建了两组指标:一组是财务指标数据,包括反映银行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指标,这类指标可以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计算出来;另一组是关于公司治理、创新能力、商誉等定性指标,通过调查问卷或假定参数的方式将它们定量化。然后,将这两组指标分别给予不同的权重,经过加权后得出最终的数值。因此,在我看来,这些竞争力排名的方法和原理是相同的,如果不去刻意地改变某项参数,那么它们的结论基本是相同的,而且与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实际情况也比较吻合。
  总之,对中国的商业银行来说,众多的竞争力排名结果均在预料之中,不必刻意关注。事实上,中国的商业银行关注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更为重要。
  
  二、如何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时下非常耀眼和时髦的词汇之一,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众多企业纷纷将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发展战略,充分说明了企业家们对核心竞争力的重视程度。然而,对于什么是核心竞争力却见仁见智、众说纷坛,官员、学者、企业家都在按照自己的理解诠释着“核心竞

争力”的内涵,以致于“核心竞争力”似乎又成了一个大箩筐,产权制度、公司治理、组织结构、营销管理、特许经营、企业文化等诸多因素,好像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这样的话,也就不存在什么所谓的“核心竞争力”了!
  要准确地理解核心竞争力,首先就要对此概念追根溯源。
  战略管理学是一门研究企业如何在竞争中出奇制胜并获得持续竞争力的科学,由于时代背景和研究方法的不同,自20世纪60~90年代起,战略管理思想的演变先后经历了战略规划学派、适应学习学派、产业组织(竞争优势)学派和资源基础(竞争力)学派。20世纪80年代当产业组织理论占主导地位时,战略的核心开始定位于有吸引力的行业并通过成本领先或产品差异化来赢得竞争优势。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是哈佛商学院迈克・波特教授,他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寻找可以发挥自己优势时不一定要限于传统的以资源禀赋的结构为基础“比较优势”理论,而可以以自己的产业优势获得竞争地位和优势,并具体分析了产业环境对竞争优势的作用力。
  然而,进入90年代后,企业经营环境发生变化,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过于强调选择有吸引力的产业的重要性,而事实上,除了处于有吸引力的产业会对企业的经营业绩产生实质的影响外,同一个行业内企业之间的差异化要比不同行业内的企业之间的差异化重要得多,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利润差距并不比产业间的利润差异小。这时,以挖掘和培养公司有价值的、无法仿制的、难以替代的资源为目标的资源基础学派占了上风。这一学派认为,公司战略除了要指导现有产业范围内的竞争以外,更要在塑造未来产业构架上展开竞争,以帮助企业不断创造和把握新的商机,其成败直接取决于企业在产业形成阶段是否具备对未来产业发展的预见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以最快、最经济的方法来获得符合未来需要的技术专长,获得先行者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在强调机会重要的同时,考虑到有无资源和能力的支持,重视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建设。
  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The Core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提出了著名的“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核心竞争力战略”,这一强调企业内部资源与核心竞争力的资源基础论脱颖而出,立即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同,成为企业战略理论划时代的文献。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的研究与波特不同之处在于,对于企业尤其是美、日、欧多元化企业的竞争业绩差异的比较中,他们的研究对象是企业本身,而不是企业所在的产业。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collective learning),特别是关于怎样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各种技术的学识。”它具有以下特征:
  (1)价值优越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的竞争能力,应当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能够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它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价值和效益。
  (2)异质性。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企业独一无二的,是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和效率差异性。
  (3)延展性。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多元化提供支持。由于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使其能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支持,对企业一系列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都有促进作用。
  (4)难以模仿。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积累形成的,其他企业难以模仿。
  (5)不可交易性。核心竞争力可以被识别,但不能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交易进行买卖。
  (6)难以替代性。由于核心竞争力具有难以模仿的特点因而依靠这种能力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也不会轻易被其他产品所替代。
  为了更加形象地解释核心竞争力理论,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打了个比方,如果企业是一棵树,那么核心竞争力应该是树根,核心产品是树干,而最终产品是树叶和花。也就是说,核心竞争力赋予一种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养料、食物和稳定性基础,通过向核心产品(Core Product)、组织结构(指战略业务单位,Strategic Business Unit-SBU)和最终产品不断传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孕育的强于竞争对手的信息和知识,最终赋予企业动态的持续的市场竞争优势,即企业竞争力。
  为了更准确地把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还要与企业竞争力做一区分。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的核心竞争力概念强调价值链上特定技术和生产方面的专有知识,这种技术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而企业竞争力涵义更为广泛,涵盖了整个价值链,比如技术、专利、特许经营、品牌、人员、研发、企业文化、组织结构等诸多方面都可以构成竞争能力,这些因素都可能使企业获得成功,但它们并不一定就是核心竞争力。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正是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角度来识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比如:本田公司因其在发动机和动力传动系上的核心竞争力使它在汽车、摩托车、割草机及发电机业务方面具有了显著优势;佳能公司在光学、成像及微型处理控制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使其能实施多元化经营,进入复印机、激光打印机、照相机乃至成像扫描器的市场。
  由此看来,经典的核心竞争力理论是从科学技术角度来识别、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而非其他的因素,这应该成为我们分析和理解银行业核心竞争力的起点。
  
  三、金融技术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金融技术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这在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就可以得到印证。文章指出:“核心竞争力的力量在服务业及制造业中都能明显地感觉到。花旗银行先于其他公司投资于一个经营系统,该系统可使公司参与每天24小时的世界市场,它在系统中的能力为它提供了使它与许多金融服务机构区别开来的手段。”
  那么为什么要将金融和技术联系在一起,也即为什么说金融技术是银行核心竞争力呢?笔者认为,金融技术是指那些被广泛应用于银行业,并使传统银行发展到电子银行的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统称。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与银行业务结合的过程就是银行不断实现电子化和信息化的过程。应该说,银行业是高新科技运用最早和最好的行业之一,没有金融技术的广泛应用就不会有银行业的今天。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爆发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同时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也使商品和货币的流动加快,急剧增长的货币流通强度使依赖传统的手工操作的银行界陷入困境,银行业务操作工具和手段已不能满足业务飞速发展的要求。而且,激烈的同业竞争导致银行存贷利差缩小,经营成本提高,管理费用上升,银行业迫切需要进行革命性

的变革。于是,银行业引进当时刚发明的计算机与通信(C&C)技术来改造传统的银行业,自此开始了银行电子化的发展进程。用计算机来处理银行业务,在网络上以电子的速度传输数据,使银行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银行业也由此获得新生。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万维网(Web)技术引入银行,银行开始通过开放性的互联网提供网上银行服务,电子银行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并从实体银行向虚拟银行发展。除此之外,高科技还催生了电话银行、ATM、互联网络银行等新的银行服务方式,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临柜交易方式,使银行业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从高科技发展来看,也为金融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尽管少数金融创新产品与技术无直接关系,但是所有的金融创新产品背后都可以找到技术因素的支撑,甚至银行会直接对信息技术提出要求,而且很多信息技术实际上是专门为银行开发的。因此,金融创新对科技创新有很强的依存性。
  金融技术的应用不仅仅使银行效率的提高,包括银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近年来银行实施的扁平化管理就是以金融技术运用为前提的。不仅如此,金融技术还是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信贷风险管理、利率管理、信息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金融产品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也就是说,银行一切的经营管理活动和业务创新都离不开金融技术的应用。金融技术已替代传统银行下的资产、网点、规模等指标而成为衡量银行市场竞争力的最重要标志。因此,金融技术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以花旗银行为例,它的现金管理业务是全球银行业中最好的产品和服务,是花旗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而这一优势正是建立在金融技术基础上的。正如花旗银行宣称的那样:“现金管理并非只是一种风尚;它是花旗银行金融产品的精髓,并且一直以来都处于核心地位。如今,不同的只是先进的技术为其开拓了更广泛的空间。”再如花旗银行的CitDirect在线银行系统和Paylink付款系统,连接了花旗银行在100多个国家拥有的3500多个分行,向客户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每天24小时的服务。通过电子支付将款项汇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其中美元和港币付款可做到同日到达,并可以帮助客户实现远程授权。花旗银行凭借先进的电子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奠定了其在跨国现金管理方面的优势地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美元清算银行。
  由此可见,国际活跃银行在核心竞争力方面尽管表现形式和领域不同,但共同点都是实现了高新技术与客户需求的完美结合,基于金融技术而奠定其竞争优势地位。
  从我国银行业的情况看,招商银行之所以成为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的饺饺者,最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先于其他银行在金融技术方面确立了优势地位,基于先进的IT理念和技术平台打造的“一卡通”、“一网通”等品牌使其在个人金融和公司金融等众多业务领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可以说,金融技术作为银行核心竞争力在招商银行那里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总之,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目标可能不是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也不一定是利润最多的银行,但它一定是一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银行。只有那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银行才能在未来竞争中获得持续的竞争能力而不被淘汰。认识到这一点对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尤其重要。因为,我们的国有商业银行在追求效益和质量的同时,还承担着向公众提供基础性金融服务的职能,像外资银行那样完全走高端客户的路线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再加上还有大量富余人员和亏损网点,国有商业银行参加所谓的竞争力排行榜得分一定是最低的。可以说,目前的竞争力排名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没有意义,最重要的是尽快培育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尽管高新技术所提供的技术平台是一致的,客户的需求也具有共性,但是不同银行对金融技术的运用效果方面却大相径庭。因此,要把金融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来培育和提升,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的高度,中国的商业银行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责任编辑 黑延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238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