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农村信用社的资金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典继军

  [关键词] 搞好农村信用社的建设和管理使我国目前值得重视的金融改革细节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农村信用社经营中常出现的问题,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了治理和改善措施。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 问题 原因 措施
  
  一、资金管理方面的问题
  1.信贷支农问题
  根据市场经济一体化和开展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大部分农村信用社逐渐开展了信贷支农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是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性要求,而且也是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需求的一种表现。农村信用社出台支农贷款这一政策一方面推动了农业方面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净化了农村金融环境;另一方面信贷支农对农村信用社优化信贷资产,恢复正常有序的经营活动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由于受到种种约束和发展的限制因此还不够准确、政府和相关机构对农业的资金投入不足,农民贷款总是遇到困难等问题一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总结当前制约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农业投资风险管理滞后
  我国一直大力扶持农业,而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容易遭受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另外在生产过程中业海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比如作物的产量、销售是否顺利,都是农产业主要面临的风险。然而面对这些客观存在的风险因素,相关政府和地方机构在农业管理体制上也尚未建立起完善相应的保险或保障机制,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也还不到位,因此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导致了农业信贷投入产出率低下。
  (2)整体实力欠强大
  在目前的农村金融市场,信用社已成为农村地区主要的金融机构,但是大多数地区的信用社整体实力还比较薄弱,业务种类少,还不能满足农村地区迫切需要发展的需要,尚不能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相适应。
  (3)支农资金来源不足
  由于政府和相关机构对信用社的重视程度不够,加上目前农村资金循环机制不够通畅,导致的农村资金的外流数量比较多,使得本来就紧张的农村资金市场雪上加霜,支农资金明显不足。
  2.信贷资产质量问题
  农村信用社信贷产品种类少,且质量不高,这是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存在的普遍现象。虽然目前有一些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渐渐有了好转的迹象,但是由于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依然深重,加上高负债成本,低资本充足率,超负荷运营,导致经营效益差,抗御风险的能力十分脆弱,且潜伏着较大的支付风险。
  3.大额贷款问题
  农村信用社对于大额贷款的限度和范围都很广,因此其中隐藏了很大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表现为大额贷款收息率高,到期回笼率低,隐性风险大;信用贷款占用比例高,信贷资产的保全程度较低,风险控制的难度加大。
  4.其它问题
  (1)资产负债比例问题
  我国大部分的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负债比例失调,因为没有得到社会上合政府相关机构的扶持,融资渠道比较单一。
  (2)内部制度问题
  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然而农村信用社的操作管理制度比较死板和单调,其内控制度多是照搬商业银行的模式,缺乏真正适合自身发展的合理的制度。
  二、原因分析
  1.小额农贷推广难
  (1)经济信用环境欠佳是根本原因
  我国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经济条件比较落后,受到通信和公路,资源的限制,以及难以吸引到来自社会上的投资,因此当地企业很难发展起来,企业纷纷关停倒闭,造成工人大批失业,另外农业遭受自然灾害,产量减少,难以维持农民的生计。因此一部分人向银行不规则大额的贷款。另一方面,企业因不规范改制,有意无意地逃避信用社债务,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信用社的贷款资金风险,而且直接影响到乡村、农户还贷的积极性,加剧了地方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稳定的矛盾,挫伤了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的积极性,影响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速度。
  (2)信贷约束机构僵化是重要因素
  农村信用社目前的信贷管理系统实行的是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坚持谁放谁收并与贷款责任人切身利益挂钩,这对于有效防范贷款风险,增强信贷人员责任意识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是,一方面由于刚性的信贷责任约束机制导致基层信贷人员发放贷款顾虑多、宁愿少放甚至只收不放也不去担风险责任。另一方面,信用社又没有辅之以相应的激励等配套政策措施加以鼓励和引导,信贷人员缺乏营销贷款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额农贷的推广。
  2.国家扶持政策不到位。虽然国家在信用社改革时期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扶持。但是,对因政策和历史原因形成的不良资产没有完全实行“注入资金、剥离管理”,也没有根据农信社资金来源和支持农业的特殊困难,及时给予利率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以致信用社几十年淤积的历史包袱得不到根本性解决。二是人民银行没有根据信用社经营实际相应出台政策准许各级信用联社直接参与全国银行间同业资金拆借市场和债券交易市场,以致信用社融资渠道狭窄,富余资金长期存放在县人行和上级联社,利率长期倒挂,收益损失严重。二是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对信用社的“岐视偏见”政策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特别是在开户存款、代收代付代管业务领域总以种种理由设置障碍,不予配合支持,以致大量黄金客户资源流失,对公单位开户存款面小额少,活期存款等低成本资金占比小,业务经营空间狭窄,市场占有份额减少,不利于激烈的市场竞争。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
  1.针对信贷支农问题
  (1)首先要构建农村信贷风险管理机制
  包括建立促进农业发展的各项保险机制和支农贷款担保体系。建立相关保险机制这一措施不仅为保险业拓宽了业务范围,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农民投资风险的后患,将风险降至最低。
  而后者则是开设特殊项目支持体系,为那些有前景、有市场的优质农业项目和龙头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使农民创业更加顺利。
  (2)要引导金融主体联合支农
  一是利用窗口调动我国农业银行的支农积极性和热情。相关政府和机构要逐步加大对农村城镇的建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积极获得农行的支持与帮助,大力拉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二是运用支农再贷款,提升农村信用社实施支农工作的后备保障。确保扶持农民增收和促进内需扩大的双重政策目标的实现。
  2.整治经济信用环境
  一是信用社要积极主动配合相关部门组织的治理农村经济环境的专项整治工作,并在农村地区开展大范围的宣传工作,并加大工作力度,主动为村民提供正反两方面的典型素材,共同营造“诚信守约”的农村信用环境。二是积极参与到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中去,切实维护信用社债权,另外对恶意拖欠、逃废信用社债务的企业或个人切实追究其法律责任。三是多法并举,组织开展不良贷款“攻坚会战”,对有偿还能力但出现暂时资金困难的农户和企业,应采取热情相助的方法,为其提供必要的资金援助,帮助其改善生产条件,走出经营困境。对一些没有偿还能力又缺乏还贷意识的农户和企业,要摸清家底,获取具体情况,引导这些农户和企业主动想方设法归还贷款本息。对那些有偿还能力但又赖债不还的农户和企业,应果断地采取依法收贷措施强制收贷。
  3.针对信贷资产质量问题
  信贷资金的投放实质上是对社会资金增量的再分配,资金的增量结构决定未来的产业结构。因此,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民经济活动的“纽带”和农业经济的“中枢”,应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应优化配置贷款增量,科学地确定投资方向,积极利用资金对社会资源的凝聚力,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社会效益和自身效益“双赢”。
  4.针对大额贷款问题
  关于农村信用社大额贷款问题,首先要督促农村信用社加强大额贷款管理。一是要督促农村信用社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积极调整贷款结构。二是督促农村信用社认真测算实际可用资金,对存贷比过高,贷款发放过猛的要逐步压缩。三要自觉接受监管,加强对大额贷款的审批管理。开展现场检查,跟踪监控、及时刷新、定期上报。严厉打击贷款审批过程中“化整为零,逃避监管”的行为。
  5.争取政策扶持
  人民银行要针对农信社历史因素和支农工作实际给予政策扶持。一方面要在农信社保证支农资金供应、缴足存款准备金、留足存款准备金后的超额准备金,通过专户或开办不同档次的特种存款业务方式适当提高信用社转存款利率,减轻成本压力,保护农信社存款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农村信用社与“三农”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23期
  [2]李丽滢: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农村信用社的困难与应对[J].沈阳大学学报2007第1期
  [3]杨瑞龙:当代主流企业理论与企业管理[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
  [4]谢 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J].金融与保险,2004年
  [5]张 清 陈苏鸣: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有益尝试[J].现代金融,2007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771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