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现代企业的敏捷制造系统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敏捷制造即以敏捷性为宗旨的制造生产方式,它是一种新型制造方式,改变传统制造工艺过程,以智能和快速的制造模式获胜。本文探讨了敏捷制造系统实施的前提条件,并从组织机构管理、人员及技术方面提出现代企业实现敏捷制造系统的措施,以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能和管理水平。
  关键词:现代企业;敏捷;制造系统
  当代全球的制造行业正进行全面的变革和挑战,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产品供需变化复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国企业都努力提高自身的敏捷性。所谓的敏捷性是指能符合顾客所需的高质量、高性能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从急剧变化、不断分化并重新集聚的多变市场竞争中获得预期效益的能力。敏捷制造即以敏捷性为宗旨的制造生产方式,它是一种新型制造方式,改变传统制造工艺过程,以智能和快速的制造模式获胜。
  一、敏捷制造系统内涵
  敏捷制造系统涉及人力、技术和管理的先进理念,劳动力资源方面要求具有一定的相关知识储备、熟练操作生产工艺;技术方面要求制造过程柔性先进、突显人工智能技术;管理要求企业有前瞻性的灵活调控,不仅做好企业内部组织协调,更要有较高预见的战略策略规划。敏捷制造的先进技术应不断提高、改善传统的生产技术,将最新的机械工艺、电子数据、信息传输、能源开发、组织管理等成果综合运用于生产过程。敏捷制造最终目标为缩短产品生产周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在产品竞争中赢得先机。它将柔性技术、先进管理、高素质劳动力有效结合,达到企业战略管理现代化,集灵活制造与多规格、多品种、产品快速更新换代为一体,以时间为稀缺资源,有效地进行抢时竞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敏捷制造系统实施的前提条件
  从以上敏捷制造系统的特征中可见,要真正实施敏捷制造系统,就需要对现实制造系统进行一次非常重大的改变,以达到以下所述的条件:
  (一)由于敏捷制造系统是一个世界制造级的系统,因而企业应具有很强的管理多种文化背景、不同经历和层次的人力资源的能力。
  (二)由于敏捷制造系统面对全球市场变化,需精确预测、快速调配生产资源,因而怎样有效地组织是十分关键的环节,各级管理机构应能根据任务变化情况而进行动态管理。
  (三)面对全球各地的分销商、供应商,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各国政府、经济、文化等背景,确定相应的合作关系和策略,拥有克服与之合作对象的政策、法律等障碍的能力。
  (四)敏捷制造系统需不断创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吸引优秀人才进入自己的系统工作。通过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提高系统的适应性和创新能力。
  (五)具有良好的信息网络系统和先进加工工艺技术,保证各种设计方案在制造过程中的实现,发挥出敏捷制造的特点。
  三、现代企业实现敏捷制造系统的措施
  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发展实现敏捷制造的工艺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管理的持续推进将带动整个制造生产行业跃上新的台阶。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建设实现敏捷制造系统。
  (一)组织机构管理方面
  1.根据用户需求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不仅仅是技术部门,而是整个敏捷制造系统都应支持并行工作小组,从而对用户需求作出迅速的响应。每一个工作人员、工作小組和部门都有责任迅速、准确地支持系统认定的每项任务。这种适应竞争需要的做法会使系统发生新的变化,员工技能、企业组织机构及其管理方法、工作小组的工作规划、通信的基础结构等,都要求有相应的变化。
  2.抓住市场机遇,快速灵活地进行柔性重构
  今后具有竞争力的制造系统有助于企业抓住各种经营机会,帮助用户决策,并对其决策作出快速响应,迅速地实现并生产出产品。它要求企业迅速地将员工按任务组织起来,并重新配置市场营销、制造、管理等职能部门。
  3.建立动态多方合作机制,对用户需求变化作出快速响应
  制造系统将同时存在各式各样的合作项,这需要企业向并行机构或工作任务小组人员下放权力,提供一种责权利统一的法定程序,并对他们参与的合作进行评价。这种合作关系是不固定的,合作程度不尽相同,合作的紧密程度也有区别,因此称为动态多方合作。此外,系统必须是“插件兼容式”。一旦合作开始,每个系统内的工作小组都将能够根据共同目标,迅速地投入工作。
  4.协同工作,及时调整,保证目标的实现
  敏捷制造系统为了抓住市场机遇、获取竞争优势,特别需要系统各部门协同工作。这些部门包括工程设计、制造、市场营销、财力、人力资源管理和库存管理等。与此同时,要求各部门或各协同工作小组能够在信息尚不完全的情况下进行科学决策,以经常及时的互通联系保证企业系统内外的协调组织、沟通、调整,以达到总体目标实现。
  5.形成开放式体系结构,组建高效的工作小组
  为了提高竞争能力,企业必须不断地根据项目任务需要建立各种工作小组和合作关系。为了能够顺利、迅速、有效地完成任务,应该更快速、更有效地连接和运作各个工作子系统。这就要求系统是一个开放式的结构体系,以便迅速地建立各种工作小组及合作项目。
  6.向工作小组及其成员放权,优质、快速地完成任务
  在一个快速多变的营销市场环境中,为了能抓住各种市场机遇,必须改变原来固定的、串联型人员组织方式,转而以面向项目任务的工作小组形式来重新组织人员。该小组无需事先同意或经层层汇报请示获准,而是独立负责地进行决策,以便优质、准时地完成项目任务。
  7.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保证人类持久发展
  当今各国政府的法规和人们日益增强的环保意识要求制造业更加注重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已成为我们社会及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将渗透到制造过程中。所有的产品、产品生产过程和产品报废处理均必须对环境是无害的,否则就不允许生产。   (二)人员方面
  1.有远见卓识的领导
  远见卓识的领导不仅要指出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前进方向,而且要提出达到这一目标的企业战略和战术。同时,还要能鼓励项目工作小组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去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更好、更快、更省地完成自己的项目任务。未来的企业领导者既要有远见卓识,又要身先士卒;既要有明确的目标、战略,又要积极参与企业的活动并从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企业的敏捷性,提高和保持竞争的能力。
  2.适应系统需求的储备相关知识和具备一定能力水平的员工是达到敏捷性的保障
  系统的竞争将主要体现于操作任务(项目)工作小组甚至整个系统员工的知识、智能和适应任务变化的能力。只有能力强的系统才能创造市场营销机会,抓住用户需求,并对其作出迅速的反应。
  3.企业应尊重员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为了使系统在参与未来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适应市场供求的迅速变化,缩短产品研究开发和上市的周期,满足用户的需求,每个员工都必须把自己作为系统整体中一个积极活跃的组织成员,并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及创造力为其所在的工作小组和企业的成功而努力。尊重员工、发挥员工作用可以使系统以一种完全崭新的方式走上成功的重建道路,并用建立基础结构、完善各种系统和管理保障及培训与继续教育等方式实施尊重员工的政策。
  4.开展继续教育,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为了发展,应该不断增加对被视为系统最宝贵财富的员工进行培训与继续教育的投资。为此要对系统的技能状况进行经常性的评估,对系统的需求与发展进行评价,并明确技能标准,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年度培训与教育计划。一般地讲,一个员工每年要花几周时间接受培训和教育。在一些成功的世界级企业中,全球性的合作项目可以使员工掌握有关国家的语言、文化和历史知识。为保证培训的有效性,企业必须对继续教育制定出计划,进行安排。一些技术工具和新兴教育方法的采用将有助于降低继续教育成本,提高有效性。
  (三)技术方面
  1.技术领先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富于竞争力的制造系统为能灵活快速地制造出高质量、用户需要的产品,必须拥有先进的技术实力以保证在市场竞争中的胜利。技术方面的领先不仅体现在制造过程中,而且,也反映在系统员工的技能水平上。选取合作伙伴的考虑因素之一就是他们的技术水平。
  2.快速有效地存取与使用信息
  面向任务且具有决策权的项目任务工作小组应该根据用户需求,灵活快速地生产产品,及时提供产品和服务,并从这些活动中获取利润。
  3.产品设计工作并行,提高一次性成功率
  企业必须能对各种市场挑战作出快速灵活的反应,才能适应未来制造业市场的变化,但是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往往是企业的瓶颈,加快新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常常是成功的关键。在并行工作设计思想指导下,计算机辅助技术和计算机模拟(特别是过程仿真)等快速手段的支撑能使设计的产品一次成功,顺利地投入生产,从而大大提高产品设计与开发的成功率,缩短设计开发周期。
  4.不断缩短生产周期,增强竞争力
  企业要完善自身系统,增强竞争力,就必须不断检测自身的结构和其内部各单位的结构及运行状况,找出缩短运作时间的方法和途径,不断缩短产品设计与开发上市的时间、产品生产时间和对用户需求的响应时间,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5.提供产品质量的终身保证,维护用户利益
  由于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产品的质量已经成为商业竞争的战略。仅仅依靠可靠性和无故障缺陷的质量,企业已无法在未来市场中保证获得竞争优势。“用户满意”成为产品与服务竞争中的最终判别标准。所以,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不仅仅要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而且还要从功能、性能、使用和维护等方面考虑使用户满意,并对出售的产品在其使用寿命期内实行终身保证。
  参考文献:
  [1]汪应洛,袁治平.工业工程导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2]刘飞,刘培基,李聪波,庹军波,蔡维.制造系统能量效率研究的现状及难点问题[J].机械工程学报,2017 (2).
  [3]李孟群,龐学惠.先进制造技术[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2005.
  [4]刘力平.敏捷制造及其应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9 (4).
  [5]刘瑾.产业敏捷供应链的物流模式研究[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 (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039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