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社交性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珊 李晓蕙

  [摘要] 朋友聚餐不仅是消费行为的一种,其社交性作用在我国社会尤其显著。文章探讨影响居民社交性消费行为的社会关系网因素。
  [关键词] 社交性消费行为 朋友聚餐 社会关系网
  
  一、问题与假设
  和前工业化社会不同的是,城市化带来了空前的生活快捷和便利,在外聚餐不仅成为了一种满足腹饥口舌的消费生活方式,和朋友聚餐的社交性功能也得到发挥。同时,现代化的移动和技术也导致人们的交往方式发生很大改变。本文主要探讨影响朋友聚餐行为的社会关系网因素。
  所谓社交性消费行为指的是消费过程本身所具有的与他人的交往作用的行为,如和朋友聚餐,休闲,娱乐等。作为社交性消费行为之一的“朋友聚餐”是指和朋友一起在饭店或者餐饮娱乐设施,边吃饭边调侃的行为。一直以来,“朋友聚餐”作为衡量现代消费方式的一项指标被应用在各类研究中,包括,社会统计和家庭经济调查中。实际上,“朋友聚餐”的特征中最重要的两点是消费性和社交性。外国的研究往往强调聚餐的消费特征,而对我国国民聚餐行为的研究往往针对其社会文化的层面进行探讨。比如,边燕杰(Bian,2001)的Guanxi研究中提出“请客吃饭是维持社会关系之手段的这种价值观念已经成为了城市居民的共有观念”。但是,在本土的现有研究中,聚餐作为消费活动的特征往往受到忽视。
  对于朋友聚餐频率的影响因素,除了先前研究中检验到的个人属性因素(李珊2008)外,根据朋友聚餐的社交性,还可以推测朋友的数量和空间分布是其影响因素。在以往的研究中,朋友聚餐是维持关系的手段,因此朋友数越多,聚餐的频率则越高(Bian,2001)。但是,对于什么样的朋友越多聚餐频率越高这个问题还没有进行具体讨论。比如,从外地流动到城市的居民,尽管在外地有很多的朋友关系,但是这样多的朋友关系并不能保证其具有更高的聚餐频率。依据空间距离的远近,我们可以把朋友分为近距离朋友,中距离朋友和远距离朋友。对于近距离朋友来说,朋友关系的维持可以通过日常的面对面的交往得到保证,并不需要采取聚餐的方式,对于远距离朋友来说,由于接触中的成本较高,聚餐很难成为其维持关系的手段。但是,对于中距离朋友来说,一方面和朋友接触的成本没有远距离朋友大,另一方面,也不像近距离朋友那样可以进行日常的面对面的接触,因此,对于中距离朋友来说,聚餐更容易成为彼此维系朋友关系的手段。由此,我们推测,中距离朋友数越多,聚餐频率则会越高。
  二、数据与分析
  调查采用的数据是2003年在大连市的四个地区进行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20岁以上的男女居民。在1000份问卷中,有效回收问卷745份。
  朋友聚餐的频率变量是“在过去的一年里,你和朋友一起到饭店吃饭的频率怎样?”,其回答是,(1)每周一次及以上,(2)每月一次及以上,(3)半年一次左右,(4)一年一次左右,5没有和朋友一起到饭店吃过饭。换算后的变量为,1=52,2=12,3=2,4=1,5 =0。
  个人属性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和收入变量。性别为男性和女性。年龄是回答者填写问卷时的实际年龄。学历变量为教育年数变量,即“无学历”为0年,“小学毕业”为6年,“中学毕业”为9年,“高中毕业”为12年,“大专毕业”为15年,“本科毕业以上”为16年。收入是回答者的平均月收入,分为“799元以下”“800元~1199元”“1200元~1999元”“2000元以上”的4段。
  朋友关系网变量主要是针对以下问题进行人数的回答。“你平常经常来往的朋友当中,在以下地区中有几人?”“(1)住在同一片社区;(2)住在同一个区内;(3)住在同市里;(4)住在市外。”人数最大不超过10人。在变量的统计过程中,将“(1)住在同一片社区”作为“近距离朋友数量”,“(2)住在同一个区内”和“(3)住在同市里”作为“中距离朋友数量”,“(4)住在市外”作为“远距离朋友数量”。在对数变换后,不同距离朋友数的平均值分别为,近距离朋友0.41,中距离0.79,远距离0.26。
  分析方法是在确认了个人属性因素后,投入朋友数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下表)。
  注:***p<0.001, **p<0.01, *p<0.05, #p<0.10.
  从表中可以确认除了个人属性因素的作用外,中距离朋友的数量对朋友聚餐频率有明显作用。即,中距离朋友的数量越多,朋友聚餐的频率则越高。
  三、结论
  本研究利用在大连市进行的调查分析,得出中距离朋友数越多的居民和朋友聚餐的频率则越高的结论。也就是说,在当前社会流动性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城市居民往往利用具有社交性的朋友聚餐维持中距离朋友关系,对于远距离或者近距离朋友会采取其他的手段。
  参考文献:
  [1]Bian,Y.J. Guanxi Capital and Social Eating in Chinese Cities: Theoretical Models and Empirical Analyses.[M]Lin Nan et al.,Social Capital: Theory and Research.2001, pp:275-295
  [2]李珊:我国城市居民消费方式变迁及其影响因素探究-以朋友聚餐为例[J].商场现代化,2008 vol.560. pp:3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29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