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暗默知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聚耦合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暗默知识”一词被野中郁次郎与竹内弘高二位先生首题于《创造知识的企业一一日美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一书,暗默知识维度的知识创新结合人力管理创新是未来企业挖掘创新潜能、激发生产核心竞争力的新探之路。《创造知识的企业》一书将组织知识创造价值理论化、学理化,结合日本企业颇具战略特色性和社会影响力的发展之路,不但为中国“双创”工程提供了可以参考的范式,更为中国研究、探索世界先进企业发展之道,提供了理论价值。通过对暗默知识理论梳理,为中国企业与世界先进企业的追赶与超越、借鉴与创新提供路径以及启示。
  关键词:暗默知识;知识创新;核心竞争力;价值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的创新创业促进了企业经济生态的发展,加速了人才、市场、技术和资金的融合。创新和创造是企业实现内涵式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充分肯定了经济持续创新发展所取得的累累硕果,同时随着国内市场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外域经济的渗透、融合力度渐次加强,中国市场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双重压力的迫切需求下,倒逼国内市场产业优化升级,现行产业结构转型调整,从资源密集型大国向技术密集型强国转变,将“中国制造”发展为“中国创造”,已经成为当今中国企业发展的共识与趋势,技术创新是加快建设创新型企业最具标志性的内容,我国企业在世界企业流动新形势、新背景下如何发展,如何转变,如何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其内中思考与实践操作是否存在可以借鉴的模式与样板?这无疑更是中国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之一。《创造知识的企业——日美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一书很好地向我们提供了相关的思路与方法,为中国解决转型困惑、创新难题、核心竞争乏力等疑问提供了有益的学理与价值。
  1“暗默知识”融入企业发展
  《创造知识的企业——日美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的作者野中郁次郎与竹内弘高两位先生,均有企业与学术双重工作学习背景,对美日企业的发展模式有着驾轻就熟的辨识与深刻独到的理解。此书较为引人注目的一个论点是提出了“暗默知识”在日本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地位与作用。这既是有别于西方,尤其是美国企业基于“笛卡尔两分法”哲学理论的企业研发、制造模式,也是日本企业根植于日本特有知识传统,以此屹立于世界市场之巅,并一以贯之的独特生存发展之道。
  该书从日本企业独特的发展理念入手,提出日本企业的成功不是源于其制造能力,是由于它们在“组织知识创造”方面的技能与专长。传统的企业创新仅仅是避重就轻地选择“形式知识”的创新,忽略对“暗默知识”的挖掘,而野中和竹内从理论上构建了一个创造新知识的理论体系,即经营型组织怎样组织全体成员有系统地创造知识,系统地、组织的深挖为逻辑思考所排出、并且难于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处理的经验、直觉、预感、美感等主观认知归纳在内的暗默知识之列作为创造潜在知识的一部分。将“形式知识”与“暗默知识”有机融合、相互转化、促进知识的分享与创新,进而在创新研发与生产实际中发挥真正意义上的作用。
  2知识创新助力价值创造
  知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新时代新经济发展的催化剂,特别是在现在互联网经济环境下,知识创新的功能价值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知识创新”的理解,国内企业与学术研究往往浅显将其界定为管理层的执行理念,或是单纯依靠研发团队的开发设计,这种理解既缺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深层培植意识,也往往造成企业文化与企业生产的脱落剥离。不利于中国创新型企业的培养与发展。所以,我们有必要对“知识创新”进行再认识。企业发展,依靠的是自身研发实力,在“双创”号召下,大学毕业生在协同创新指导中,自主创业,虽然人员规模与生产环境面临诸多挑战,但其储备的知识力量与创新潜能却是值得挖掘的。知识管理和创新是大学生突破“创业障碍茧房”的利剑,如何实现知识创新,助力价值创造,该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1暗默知识是创新的来源
  在20世纪末,研究人员从“员工组成、组织特点、人力资源、职能分工、投入要素、组织结构以及企业管理”七个方面研究知识密集型企业的人员特性,最终得出知识管理的关键是要创造出一种机制与氛围,使企业员工个人及组织的知识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这与该书提出的“既然个体所蕴藏的暗默知识是新知识的主要来源,组织的首要管理任务便是创造新的理念和理想、动员各种资源使个体共享暗默知识、增进实践智慧,在知识的转换过程中形成新的原动力”,可谓表述一致。
  2.2认识论维度的知识转化
  企业经营作为社会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在激发社会潜能,唤醒社会活力,提升社会品质方面,应该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基。如何在创业大军,尤其是大学生创业团队中,引导其最大限度将智力资本换化为创造价值,并投之社会生产实践,是目前创业过程亟需探讨与解决的问题。该书第三章《组织的知识创造理论》提到的知识创造的两个维度,似乎可以视为我们对目前创业队伍的反省与认识。创业团队已经处于“存在论维度”,而对于其进一步的“认识论维度”还有待研究,如何激发团队活力,将“暗默知识”与“形式知识”深度融合有待实践。
  2.3关注不确定意见的有效价值
  创业之初,人云亦云,参与者的意见众说纷纭,将模糊和冗余的认识,通过四种模式的转换,在组织知识的创造螺旋中,促进项目与观念达成共识,并投之实践,这便是该书对其的独到分析。一种理念的提出,往往是笼统和不确定的,传统企业习惯于顶层安排,由上到下的命令,由下至上的执行,而对于模糊和冗余的意见往往视而不见。但本书却恰恰关注这种意见的有效价值,笔者认为这种“垃圾桶模型”与“头脑风暴”的操作其实大同小异,对集思广益的效用操作,恰可以体现管理者的组织技术与艺术。
  该章继续谈到的《组织知识创造过程的五个阶段》,正是针对上述内容操作的梳理。由“共享暗默知识、创造概念、验证概念、建造原型、转移知识”五个阶段组成。通过初始阶段的灵感碰撞,激发创造活力,在经验的基础上,催促整个项目落地推进,并且使螺旋不断扩展。知识创新便是伴随这些螺旋过程涌现出来的。
  3知识潜能挖掘助力企业发展
  技术创新的基因表达将会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推动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国内创新研发面临着研发投入增加、创新效率提升确不明显的挑战,这既不利于产业、行业和企业的远景发展,也不利于中国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2009年高技术产业总产值高達60430亿元人民币,产业规模和产品出口额均位居世界前两位。然而,中国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不足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过专利,一半以上的企业没有注册商标,在关键设备和高端产品等方面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一方面是由于时代桎梏所限,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对创新概念理解的片面与模糊,一味求大而全,而忽视了小而精的辐射、培育意义。大学生创新团队作为技术创新的生力军,是推动研发创新与产业价值实现的有力支撑。目前,高校创新团队人员组成相对单一,基本构成也较为无序,但创业团队的内聚力量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济和培训力度的加大而提升,人员的高智商化和高学历化趋势与日俱增。协同创新不仅仅局限在层面意义上的线状连接,可操作层面的团队内部高内聚,社会、高校、企业三方面的高耦合,更为当下创新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思路与挑战。
  挖掘创新团队内部知识潜能,激发科创机构创新活力,重构传统企业研发部门组织处理,这既是日本学者总结日本企业强力经营发展之道,也是中国新老企业转型发展,培树强力品牌,走“中国智造”的必然思考。企业发展目标是盈利,而根却是员工,如何在有限的信息资源中调动、激发企业内部核心竞争力,如何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正是《创造知识的企业——日美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一书,最想告诉我们的故事。正如该书序言中强调的:“一个组织之所以比其他组织更优秀,是因为它能够既有知识之精华,能够充分调动蕴藏在其内部成员内心深处的个人知识,从而占尽组织额新知之先机,提前获得独特的综合组织能力。换言之,知识管理就是每个组织梦寐以求的核心能力的真正源泉。”通过知识创新的理论梳理,中国企业与世界先进企业的追赶与超越、借鉴与创新将会不断交融交织,为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路径以及启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384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