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化的乡愁:乡村旅游语境下“乡愁”符号的展示与经济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乡村村民的脚步在出走离乡与重返家园间徘徊,“乡愁”这一现代产物欣然产生。而景观化乡愁的实质就是乡土特色,乡愁经济就是发展支柱。景观化的乡愁是民族精神内核与经济发展交汇之处,本文就湖南省古丈县M村(下文简称“M村”)旅游语境下的乡愁经济作一应用研究,利用乡土特色合理地展示“乡愁”符号,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
关键词:乡愁;乡村旅游;符号展示;经济应用
村民奔赴城镇谋生,时常想起乡下亲人;游玩各地山水,不免想起儿时玩伴。在距离和空间的移动、忙碌氛围和生活记忆的交错中,产生乡愁——这一现代产物。基于乡村旅游语境下展示的“乡愁”符号颇多,我们需研究并利用经济应用使其景观化建设尽善至美。
一、村落空间里“乡愁”符号组成
乡愁与村落空间、童年历史、乡味乡情、公共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以M村为例,这村民出走又重返的典型村落。乡愁作为牵引物影响着人们的选择。作为理性和感性的综合体,人们在现实和理想、经济需求和情感归属之间徘徊。
M村的经济发展主要靠的就是旅游业的发展。村民依山傍水,靠山水致富。以“乡愁”符号的展示为主体、以发展本村特色为线索来发展本村经济,其构建出来的颇具乡愁气息的视觉效应,就会给村民以及游客带来颇具力量的归属感。
(一)村落空间
M村整体构建乡愁景观化,是张家界至凤凰这一“黄金通道”上的中转站,旅客资源分流、空间感观较好,山势平缓,植被丰富,古城墙、龙鼻河、苗寨木屋等特殊符号苗族风情浓厚,营造出静谧和谐的氛围,展示出乡愁景观风貌。
(二)无形元素
挖掘无形元素,重塑乡愁符号。在对在外务工人员的走访调查中,有31%的人最想念家乡菜肴,例如:柴火饭、腊肉腊肠、糍粑、米酒;有12%的人最想念家乡的木房子,因为居住时冬暖夏凉;还有11%的人最想念家乡的文化活动,例如:四方鼓舞、巫傩绝技等。
(三)乡村主体
乡村的主体就是村民,“乡愁”的主体就是人。对于在外务工的村民群体来说,经济收入和亲情温情不能兼得,有75%的人最想念自己的父母妻儿,还有的人想念亲朋好友,同时他们也表示想念过去和谐无忧的生活,大都认为目前家乡商业化愈重、喧闹浮躁。
二、M村“乡愁”符号展示及经济应用实践
(一)“乡愁”空间景观塑造
M村将整个村落作为乡村旅游区域,来构造乡愁景观化,打造乡村旅游之乡愁品牌。当地居民保留了原有的地貌植被,保护颇具特色的木屋建筑,抓住现代人的乡愁情愫,将人们心中原有的乡愁赋予在乖乖楼、巫傩堂、四方鼓等标志符号上,使其融合、再生,重塑“乡愁”空间景观。
(二)“乡愁”符号展示
乡愁需要基于乡村空间、建筑地理、乡味乡亲、风土人情等视野之上呈现。为了更好地展示乡愁,村民在保留乡愁符号原真性的基础上设计翻新,例如给木房子进行花样雕刻、桐油修复;通过对腊肉、绣品、银饰、苗药等特产的展示和销售,扩大乡愁传播;通过采茶、置办长龙宴等活动体验满足人类内心需求。
(三)“乡愁”经济发展及效益
M村有专业的旅游公司进行管理,每个成年村民都能在本寨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一日三餐的花销均由旅游公司承担;居民的木屋作为自然资源入股可年底分红,新建木房还能得到相应补助;村民将自家木房子的一楼作为景点和购物点,将腊肉腊肠、米酒糍粑、打磨银饰等等作为乡愁元素进行展示,旺季销售收入颇高;特殊节日表演四方鼓舞、设宴长龙宴,吸引游客,给景区居民创收。“乡愁”的经济发展,不但攻破难关、实现脱贫,振兴乡村经济,还扩大了苗族文化的宣传,为M村居民盈利创收。
(四)游客的感知评价
旅游者大多喜欢自驾游玩就近特色乡村,正如M村这类以乡愁景观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景区。在M村调查时,偶遇山西游客,他们在对M村的评价中着重谈到了苗族风情,他们认为苗寨错落而不失风韵的村落结构体现了强烈的空间感,将苗族风情体现得淋漓尽致,情不自禁将苗寨和自己的家乡进行对比,从而想起了故乡的点点滴滴,乡愁油然而生。
三、M村“乡愁”符号展示及经济应用存在问题
(一)鄉村记忆消失困境
经济落后的乡村无法提供给返乡村民富裕生活,满足不了农民工家庭的日常开支和教育医疗等专项投资。农民选择离乡,乡愁之情已然麻木;孩子长期留守家乡自是没有深厚乡愁。经济宽裕的群体为了城市的较高收入和教学师资,定居城市,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孩子对家乡没有很深刻的记忆,不会有深厚的乡愁情怀。电子产品的涌现替代了人们的传统娱乐,苗族人民很少举行打苗鼔、踩高跷等传统活动,有44%的外出人员表示返乡后不经常参加家乡文化活动。家乡只是记忆中的家乡,失去了充满温情回忆的“乡愁”。
(二)村民的现代生活诉求与“乡愁”展示冲突
当地村民收入提高,追求更好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改善生活方式。例如制作的柴火饭好吃,但柴火饭的制作容易产生灰烬污染环境,所以居民改用天然气、改造厨房;但是游客来苗寨旅游,就是为了观赏最真实最原始的苗族生活,想品尝到平日在城市吃不到的柴火饭。显然,这两者是冲突的。游客来此地旅游,看不到男女老少穿着苗服,看到的不是良田美景而是水泥马路,沿途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也没有带有乡愁元素,着实不能感受到最深厚的苗族风情。游客想体验乡村的原汁原味,居民想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水平,使得村民现代生活诉求和“乡愁”展示冲突,恐怕更难勾起乡愁情怀。
(三)“乡愁”符号展示利用不够
整个景区富有“乡愁”元素的景点符号不多,只有乖乖楼、博物馆等几个标志性建筑,沿途基础设施缺乏“乡愁”元素的点缀,景点零散、游览路线不紧凑。苗族文化展示过程过于简单,代入感削弱,例如乖乖楼嫁女的活动总共持续不到5分钟,只是简单地迎娶新娘、合影留念,并没有进一步讲解苗族迎娶新娘的注意事项、风俗习惯等,致使众人无法感受其乖乖楼嫁女的风俗,不能勾起嫁娶离别的乡愁情愫。当地村民参与度不高,身着苗服、佩戴银饰的人较少,与游客间缺乏互动,销售的银饰、苗药等特产仅是摆放在购物点,没有人介绍特产的特性优点与历史故事,游客不能亲身体验采茶、打磨银饰等活动。整个“乡愁”符号的展示单一零散,没能充分利用“乡愁”元素。 (四)传统民族文化功能嬗变
受商业化影响,景观化乡愁不再纯粹。刺绣作品不全是手工制作而是机绣;四方鼓舞不再是村民发自内心欢笑腾舞,而是为了收入进行的一场场机械的舞台表演;颇具仪式感的拦门活动失去新鲜感,对歌献酒等活动重复演绎;各处乡愁景观被翻新改造,部分展示的木屋是包裹一层木条的砖房。乡村失去原真性,传统民族文化发生嬗变,不能给人展示出最好的“乡愁”气息,商业化痕迹明显,严重影响了“乡愁”符号的展示。
四、“乡愁”符号展示及经济应用优化路径
(一)加强对“乡愁”符号的合理利用
合理利用“乡愁”符号,深度挖掘苗寨特色文化,提取最具优势的“乡愁”文化符号,创新设计和重塑改造“乡愁”符号,合理应用经济文化效应将“乡愁”的展示做到最大化。
认真规划景区布局、建设乡愁景观化,将多元化的乡愁元素与符号对应匹配、统合一体。例如:设计紧凑连贯的浏览路线,所设路线包含所有特殊景观,且路程相对较短;展示环节不仅是展示单一符号,还有专人讲解符号背后的乡愁故事;沿途垃圾桶用竹编织成小箩筐,洗手间仿照古代苗族茅厕进行设计。
(二)“乡愁”展示重视游客体验
乡村旅游语境的景观化乡愁是人间温情的折射投影,除了展示“乡愁”符号,还可推出“食-住-行”一系列旅行体验环节。
推出“乡味品尝体验”,比如游客观看视频了解刺绣、银饰的制作过程,品尝腊肉等,购买特产礼包;在长龙宴中增加制作体验过程,游客可以帮厨,体验长龙宴整个制作流程;游客到茶园学习采茶,所采茶叶按量称秤自行购买。打造“乡居民宿品牌”,体现最真实的苗族居民生活。开启“乡景观赏之旅”,展示赋予乡愁的物件。合理增加付费体验,展示乡愁符号,让游客感知乡愁,增加村民收入。
(三)注重空间保护
注重空间的整体保护,做到不变质、不掺沙。维持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古迹,保持景区内居民的日常生活,维护乡村的和谐气息,延续真实乡村的面貌风气。
以村落本身构造元素为基石,就地构建“乡愁”符号,拂去商业气息,使村落空间感强、韵味深厚。鼓励村民穿苗族服饰、戴苗族银饰,展示苗族特色;还原乡村淳朴的田园景观,使游客与当地生活近距离接触,深度體验当地生活,感知村落乡间的原真味道。
(四)充分发挥“乡愁”经济效益功能
欢迎新乡贤返乡致富,使其运用现代知识、先进技能和全新文化视野来传播新文化、新观念、新技能,发展乡村经济。
加强乡村共同体建设,维护整体性,扩展乡愁符号的公众认知度,倡导当地居民传承乡愁文化,利用人类普遍乡愁情怀进行元素灌输,将乡愁元素和乡村自然景观相匹配,给符号贴上“乡愁”标签,赋予其真实传统内涵。
五、结语:
乡愁符号形式多样,空间感强、无形元素多、乡亲情谊重,展示的“乡愁”符号勾起人类普遍的乡愁情愫,在经济发展中融入乡愁文化元素,利用乡愁情怀发展经济。利用村民及游客的乡愁,勾起他们的记忆;利用地缘优势、特色文化,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利用乡村静谧生活特点,让高压生活下的游客对传统乡村生活的返璞归真而感到满足。
为避免乡村记忆淡化、解决村民现代生活与“乡愁”展示的冲突、维护传统民族文化功能,应当充分展示“乡愁”符号。以乡愁符号为元素,实施经济应用与元素展示相结合对策,充分挖掘乡愁元素和展示乡愁符号,重视游客体验,注重空间保护,建设乡愁景观化,充分发挥“乡愁”经济效益功能,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王蔚炫. 基于“乡愁经济理念”的乡村振兴实践探索——以浙江西畈村为例[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8:7.
[2]赵立波.“乡愁记忆”下的乡村公共空间营造[J].居舍,2018(32):102-103.
[3]胡豹.乡愁产业: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引擎——关于加快浙江乡愁产业发展的建议[J].浙江经济,2018(21):46-47.
[4]张超,刘淑兰.乡愁记忆活化视角下福建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路径[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36(05):72-76.
作者简介:
凌惠馨(1998.8-);性别:女;籍贯:湖南衡阳;民族:汉;最高学历:本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953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