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业产业化模式创新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对于农业的要求也日益增多。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急需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来带动农业发展。基于此,本文通过研究现今社会中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模式和发展趋势,提出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可行路径,以期能够推动河南省农业经济发展。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营模式;河南省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16.095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9)16-0-03
0 引 言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我国自古崇尚“上农”思想,西周时“一人跖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吕氏春秋》提出“上农、任地、辨土、审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技术和水利技术的大发展以及封建生产关系确立,当时周室的井田制已经不再适合当时社会的发展需求。这也是荀子提出“法后王”思想的拓展,即制度、规范需要随时变化以起到匡正作用。
先秦时,一个家庭可以拥有百亩田地,在劳动力允许的前提下,假设可以全部耕种,那么一年大概可以收获4 500 kg粮食。当然,这是在百亩土地全部耕种,丰年的理想状态下,虽然大部分家庭无法实现这一目标,但当时生活成本较低,基本可以满足生活需求。即便这样,也仅是现如今五至七亩地的产量。
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尤其是河南省,总人口10 852.85万人,常住人口9 559.1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在我国所有省中排名第一,为5 171万人,全省耕地面积8 111 000万㎡,人均耕地853.33 ㎡,单以农村人口计算人均耕地面积为1 566.67 ㎡,而为保护农民利益,防止“谷贱伤农”,2017年,我国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国内外市场价格和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因素,经国务院批准,2017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为2.36元/kg,保持2016年水平不变。也就是说,农业人口在土地上的平均年收入为3 800余元,这些还没有计算成本投入。隨着通货膨胀率的上升,与目前的消费水平严重不匹配,造成大量农业人口外流。此外,单一农户对于农产品市场了解片面,容易形成信息不对称。盲目跟风种植情况严重,造成前些年出现的“蒜你狠”“豆你玩”等现象。加之农户个体力量微弱,在农产品市场上的议价能力极低,造成农民收入微薄。
1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目前,河南省的农村地区主要实施粗放式个体耕作,在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上易形成重复与浪费,导致成本上升,个体经营风险完全由农户承担。再加上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农民在农业产品市场销售方面易造成巨大损失。因此,要提升农民收入,可实施产业化经营,充分利用土地流转政策进行土地集中管理,实现规模化效益。
在国家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充分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机制,建立“股份+合作”的土地流转分配方式。也就是说,农户以土地经营权为股份共同组建合作社,但要把准“群众自愿、土地入股、集约经营、收益分红、利益保障”的原则,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按照民主原则对土地进行统一管理,不再由农民分散经营。合作社挂靠龙头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实行按土地保底和按效益分红的方式,年度分配时,首先支付社员土地保底收益每股分红,留足公积公益金、风险金,然后再按股进行二次分红。这样可以在生产阶段产生规模效益,避免资源浪费,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2 产业化经营现状及初步讨论
作为中国广大又分散落后的、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个体农户,在发展生产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第一,个体农户耕地少,河南省内农民情况尤其严重。第二,资金短缺,由于常规农业个体生产产出较低,散户出产的农产品基本没有可能进入超市等销售渠道,农民手中流动资金有限,除去基本生活开销之外,农户已无更多资金投入改良品种、扩大生产、种植经济作物或者更新现代化农具方面,从而造成生产技术落后。
如果实现了规模化生产,进一步可以实现规范化生产、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可以针对不同消费阶层提供差异化产品,满足细分市场不同需求的消费者需要,如进行无公害农牧产品的种植与养殖等。同时,还要做好农产品质量国际标准认证
(ISO 9000、ISO 9001),提升本企业产品的附加价值;获取进入国际农产品市场的资格,依靠WTO成员方税收优势,积极投入海外农产品市场,换取外汇,增加农业收入。利用本地区气候及土地特点,适时种植经济作物,在满足国家基本粮食需求的前提下,为企业和农户增加新的收入增长点,从而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在实现了规模化与规范化之后,进入市场的农产品供应商由于手中掌握了大量的普通产品,能够生产出满足细分市场客户需求的差异化产品,有利于提升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 产业化经营模式选择
由于我国的土地政策所限,目前,河南省所选择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3.1 “公司+农户”经营模式
“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基本内容是由具有相关经营资质,并拥有相关农业技术的企业,与农户签订类似外包的合同。由企业提供生产标准、相关技术及部分生产资料,农户代为生产满足企业标准要求的农产品,企业承诺代收代售。
3.1.1 优势
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个体农户由于在农产品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损失,同时,按照企业要求进行定性生产,单位产品价格将有所上升。②企业事先指定了供应商(个体农户),减少了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③不需要进行直接生产,无须在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中投入大量资金,企业运行风险小,利润空间大。 3.1.2 缺点
①企业与农户之间力量失衡,农户在生产经营中缺少参与知情权,可能会遭到企业欺诈。②该模式事实上并没有改变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如果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对于生产资料的购买开支过度,甚至将比过去要承担更多的资金压力。③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个体农户对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企业可能利用自己的优势,对产业链末端的农户进行严酷盘剥。
3.2 企业化经营模式
企业化经营模式要求利用国家土地流转政策,将集中在某一区域内,目前掌握在农户手中的土地使用权,通过长期租赁的形式转交给具有农业生产资质和相关技术的企业,由企业通过扩张大量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实现规模化经营,生产规范化产品。
3.2.1 优势
①可以雇佣职业经理人,对企业发展做出专业化指导,避免不必要的决策损失。②可以雇佣将土地使用权转租出去的农民参与生产,一方面,可以直接获取具有一定农业生产经验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帮助地方政府降低剩余劳动力的流动比率,维护地方社会稳定。③可以对一定区域内的土地进行整体规划,合理生产,投入使用机械化设备,便于精准化生产,生产差异化产品。④大片相连的土地便于实现机械化生产,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为企业增加收入。⑤农民在获取土地租用金外,还有机会以被雇佣者的身份加入企业农业生产中,获取第二份收入,实现人口城镇化,而不是土地城镇化。
3.2.2 缺点
①需要租赁大量的土地进行规模化、规范化生产,企业需准备大量的资金进行运作,对企业的流动资金要求较高。对于中小型农业企业来说,融资比较困难。②进行规范化生产的主要雇佣人员来源于当地原个体农户,需要大量拥有一定技术的雇员,而原有个体农户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成本进行专业化培训。③土地经营分散,我国土地基本上集中在一庄一户、一村一寨的农户手中,如果要进行规模化整体利用,需要和众多村寨和个人以及相关利益群体进行交涉,由此产生的公关成本(管理成本)将大幅上升。④立法与实施困难较大,虽然目前国内已经有了一定的关于土地流转及物权保护的相关法律,但大多停留在法理层面,实施难度较大,甚至很多地区并没有就相关法律做出相应解释。
4 保障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
4.1 加快对相关法律做出相应解释的实施工作
让现有的《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能够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制定详细的、可操作性强的实施,让土地流转政策落到实处,充分利用河南省农业人口众多的优势,合理流通和配置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让农户和有资质的企业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并合理保护相关利益方的合法权益,免除企业和农户的后顾之忧。
4.2 优化农业融资投资环境
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做大做强,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政府财政、金融机构的相关投入必不可少,这些需要政府层面出面支持。同时,民间资本投入举足轻重,政府应放宽农业金融市场的准入资格,创造健康的金融环境,使企业资金来源多样化,尽可能地降低企业金融风险。此外,建立相关激励保护机制,促使相关金融机构能够放心、主动地将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化生产中。健康、有序的投资环境,将大大促进闲余资金向农业市场流入。
4.3 增加基础和高等专业教育投入
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大量能够掌握相应文化程度和基本技术技能的基层员工。而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大专以上只有0.5%,懂得如何正确使用农药的农民不足1/3,这说明了现在中国农村农业生产者的文化素质低和人才匮乏的现状,对于河南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机械化操作极为不利。因此,河南省政府应增加对各乡村基础教育和农学专业高等教育的投入,让更多的人获取受教育的机会,从政策和财政上鼓励农学专业专家学者投入农业生产研究中,加大对高校农学专业的财政贴补力度,引导相关专业高校毕业生进入农业企业工作,解决产业化农发展中专业化人力资源匮乏的问题。
4.4 制定确实可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
首先,培养专业的农业职业经理人,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一类人才应充分了解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经营机制,确保企业专业化经营能够有效实施。其次,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實施标准化生产经营,针对不同细分市场,制定标准化和差异化的产品生产运作模式。再次,建立符合国内、国际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标准体系,并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树立品牌效应,以品牌带动销售,进入高终端市场,创造更多附加价值。最后,“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建立产品跟踪服务体制,一方面便于消费者追踪农产品产品来源,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品牌建立,培养顾客忠诚度。
5 结 语
农业经济对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河南省存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低、土地利用率低、农村人口收入低的问题。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通过不同路径的研究、实践,实现农业发展,是农业相关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今社会的需求,只有不断吸取、创造,才能保障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业经济转型。
主要参考文献
[1]颜玉怀.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之农业管理思想[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6(24).
[2]李文侠.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管理科学发展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20).
[3]曹俊杰,王学真,高峰.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的现状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8(6).
[4]刘萍.我国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变革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农业经济,2018(38).
[5]何劲,熊学萍.推进农业企业化经营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018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