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概念辨析,引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即:创新创业教育参与者对创新创业观点认识存在偏差、创新创业教育系统性不强及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同时提出健全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鼓励学生跨校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及构建可持续发展质量评价体系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优化路径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我国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近几年逐渐增加,主要围绕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平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等几方面展开。如宣晓,段文奇(2019)基于供给侧改革背景,提出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马永斌,柏喆(2016)通过分析清华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我国高校应形成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胡金焱(2018)指出要打造知识空间、孵化空间、创客空间三个平台。贾建锋,姚旭生(2019)从消费者导向评价模式理论的视角,构建了涵盖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但当前我国系统化的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仍然匮乏,导致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浮于表面,基于此,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路径是一个紧急而又迫切的课题。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专业教育关系辨析
  在我国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适应社会形势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大学生进入社会搭建了一座桥梁。在高校开始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之前,学生、教师乃至企业都对学科专业教育十分看重。但在新时期,一味关注专业教育使得大学生对社会运营及实践知之甚少,就业时眼高手低、实践技能匮乏及思维定式等问题屡见不鲜,这就造成高校人才培养的结果同社会需求脱节,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专业教育的实质,原本是培养职业专门人才,从素质要求来看应该涵盖基本专业技能、创新技能及探索技能等。专业教育体系的设立其实也是针对社会现实需求及潜在需求的,但社会与高校的结构差异使得专业教育逐步同社会需求产生分化,大学生对专业教育的研修趋于理论化、模式化,渐渐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这种结果的产生和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的局限性密不可分。综上所述,人才培养是高校的职能目标之一,其过程包含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而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二者互为表里,创新创业教育弥补了现阶段专业教育的不足,专业教育又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理论及技能基础。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规模逐年扩大,也渐渐迈向常态化发展。基本形成了“方案+项目+比赛”的教育模式。但由于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监管体制的不健全及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的缺陷,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参与者对创新创业观点的认识存在偏差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参与者主要包括管理者(学校职能部门、学术委员会、院部及系室等)、高校教师及大学生。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落后的局面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为:首先,强调创业,忽视创新。创新、创业二者之间相互依存与促进的关系是内在共生的,创新为创业提供了持续性保障,创业为创新提供了实践的平台与优化的渠道。其次,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流于表面。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完善制度的举措,但如果管理者不对创新创业活动开展方式持续关注,创新创业教育将会沦为一纸空文。
  高校教师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当前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多采取“教师指导制”,然而,当前直接参与创新创业指导的高校教师大部分是青年教师,一方面由于自身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的程度不够深刻,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挤占了专業教育的空间,抱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另一方面,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等方面压力较大,即使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有深度认识,也难以在自身教学、科研及创新创业指导等方面做出时间上的合理平衡。除此以外,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育关系密切,缺乏深度的企业实践经验也是高校教师普遍面临的问题之一,由此,“教师指导制”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隐患。
  大学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也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输出成果”。目前,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专业教育创新力培育不足的情况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并没有接受到系统化的训练,再加上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普遍匮乏,对创新及创业的认识有限。尤其涉足到创业运营层面时,决策主观化、盲目化的情况十分普遍,从而直接影响到创业成功率和创新的进一步探索。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系统性不强
  当前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依托课堂教学、大学生创业中心(孵化基地或园区)、创新创业比赛等形式进行,各类形式教育之间交叉性缺乏、系统性薄弱,实施各形式教育的教师对学生管理存在较大困难。目前,在高校中比较普遍的创新创业教育形式主要是大学生创业中心的建设和各类创新创业比赛的开展,这两种形式前者强调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后者更加注重创意、创新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育。从整体角度来看,上述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但现状是这两类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中缺乏专门角色(如高校教师、企业导师等)的统筹指导,“放养式”特征明显。所谓“放养式”,即指无论是大学生创业中心运营还是创新创业比赛,从数量上来看,教师或企业人员参与有效指导的项目十分匮乏,大学生大多依靠自身力量投入创新创业过程。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尚待完善
  合理的保障机制能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持续健康的运转,由于创新创业教育涉及的参与角色复杂、过程烦琐,设计一套合理保障机制确实存在较大难度。例如,由于大一年级专业基础薄弱,大四年级忙于实习、考研及毕业论文撰写,真正投入创新创业活动的大部分均为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在高等教育及课程改革尚未完成与大学“四年制”的背景下,大四年级课程在多数高校均被压缩到大二、大三年级,这就导致这两个年级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和创新创业教育容易产生时间上的冲突矛盾,因为参与创新创业活动而耽误专业课程学习的情形频发,高校教师在进行考核时也面临两难,现有课程体系的设置及教学考核制度不健全是造成这种情形发生的主要原因。合理保障机制应在最低层面保证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时不会有后顾之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各项考核时也不应受到来自其他教育形式的干扰。除此以外,目前大部分高校尚缺乏一个专门机构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进行系统监督和管理,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导师队伍、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资金管理、在校创业过程中技术的指导等方面均属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这些环节无一不关乎到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进行系统化协调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路径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高度系统性的工程,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从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持续投入。因此,构建一套完善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制度,形成一条可持续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路径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在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还应进一步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丰富其课程体系。除开设创新思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等基础公开课程外,还应整合高校及企业资源,开设创新创业慕课课程,通过互联网渠道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理论教学服务。当前,受到创新创业教育形式系统性缺乏的制约,不同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关联性较低,考虑到前述三类创新创业教育形式的内涵特征,应适时在高校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实施机制。将创新创业类基础理论课程作为高校各专业必修课程,同创新创业类比赛、大学生创业中心(孵化基地或园区)运营等环节一起纳入学分制度体系,同专业教育一样形成完善的教育课程体系及考核体系。
  (二)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
  在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下,创新创业教育的中坚力量仍然是高校教师,因此对教师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培训也应作为当下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尤其在互联网及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思维能力是每一个人都需具备的素质。对高校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应尽可能融入实践(如:企业运营管理等)的要素,如定期选派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鼓励教师参与“产学研”项目等。另一方面,引导社会资源进入高校并同教师一起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也是丰富该类教育师资力量的主要途径。
  (三)鼓励高校学生参与校際创新创业项目
  创新是差异化的结果。例如现有创新创业类比赛鼓励学生跨专业组团参加,除考虑到学科优势互补以外,成员间知识体系的差异化更容易形成创新观点。鉴于此,应结合当前高校分布集聚化的先天条件,鼓励高校学生跨专业、跨校组团参加创新创业类比赛,通过差异化的校园文化和专业背景,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潜力。
  (四)构建可持续发展质量评价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及创业人才,教育质量水平直接影响到上述目标达成的程度。形成支持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体系是保障该目标实现的必要举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复杂、形式多样,衡量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应避免由教育过程结束后的单一质量评价体系构成。构建贯穿于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加过程后的综合质量评价体系更有利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结束语:
  深刻认识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是今后进一步完善、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参与者对创新创业认识存在偏差、创新创业教育形式的系统性匮乏及保障机制的不完善,高校现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质量水平仍需提高。从健全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鼓励学生跨校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及构建可持续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路径是高校的可行选择。而对于上述举措的实施细则及激励机制设计将是未来进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宣晓,段文奇.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生态化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9,(15):84-90.
  [2]马永斌,柏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构建途径——基于清华大学创业教育的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
  5):137-140+150.
  [3]胡金焱.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制度与平台[J].中国高教研究,2018,(07):7-11.
  [4]贾建锋,姚旭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设计——基于消费者导向评价模式理论的视角[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1):82-88+95.
  作者简介:
  余琼(1988-),女,安徽省潜山人,安徽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务学院专任教师,助教。研究方向:创新创业管理、市场营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227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