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集聚下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化的影响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产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能够提高本地城市的经济发展能力,同时随着经济要素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会对与之相关的其他城市发展产生一定空间影响。文章梳理产业结构与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考虑在经济集聚的作用下,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化的直接影响机制和间接影响机制,并为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协调发展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集聚;产业结构;城镇化;影响机制
一、 引言
自1978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取得较大的进展,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 人口城镇化率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8%,发展到2018年底的近60%,但是与城镇化率在80%以上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水平与他们之间存在明显差距。从我国区域划分来看,东、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分别为60%、45%和41%,最高水平与最低水平之间差距较大。从区域内部城市来看,东部地区人口城镇化水平最高与最低的城市之间相差约为45%;中部人口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城市与最低的城市之间相差约20%;西部地区则相差近30%。因此,不管是东、中、西部区域之间,还是在这三大区域内部,地级市之间的城镇化水平都存在非均衡性。同时,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如制造业的钢铁、水泥等行业的产能过剩,这也会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消费性服务业的市场规模较小,这些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国加快改革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绊脚石。城镇化的发展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同步进行的,而在这个过程中,经济集聚程度的提升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动力基础,进而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各地区经济集聚现象愈加显著,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要素的集聚程度在各个地区之间形成鲜明的差距,与此同时,产业结构变迁进程也在我国各区域之间相距甚远,进一步导致了各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差异。
二、 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外将经济集聚、产业结构和城镇化纳入统一分析框架的文献还较少,主要分为经济集聚影响产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驱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两个方面。
1. 经济集聚影响产业结构发展的相关研究。经济集聚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形态,也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它表示经济发展所需的生产要素在某一空间上不断集聚,当集聚到某个程度时,会对该地区的经济活动形成一个作用力,同时也会对其他地区的经济要素产生一个吸引力。韦伯最先提出集聚经济理论,他认为集聚经济主要是用来解释企业空间集聚所带来的经济效应,集聚经济的本质是工业企业集中生产引致的规模经济。集聚实质上是一种生产力布局形式,工业企业在空间集中分布可以使其获得节约成本的集聚经济。经济集聚作为居民、生产者以及其他经济活动主体在特定区域空间集中所产生的经济形式,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特定区域集中的向心力,是城市产生并继续向周边地区扩大的根本原因,也是决定城市形成和发展壮大的根本力量。
经济集聚可通过三种作用促进产业发展:第一是通过规模经济产生影响,当产业扩大生产规模时,所需生产要素增加,企业会吸引生产要素向其所在地集聚,集聚到一定规模时就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这些集聚的要素也会逐渐成为固有要素,促进本地区优势产业持续发展;第二是通过范围经济产生影响,当规模经济不能继续发挥优势而到了瓶颈期时,由于产业生产成本是不断累加的,他们会寻求或开发新的产品,并且与其他产业达成协议形成产业链,生产新的产品投入市场,这样可以减少企业生产的成本,促使产业链不断延长、完善,增加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协同性,并进一步形成各种要素的城市化经济效应;第三是通过技术外部性和货币外部性产生影响,当上述第一和第二种作用开始失效时,技术创新和货币流通的外部性仍将促进产业的创新和前进,转化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动能。集聚外部性通常是正向的,但当经济过度集聚时,也会产生拥挤效应导致集聚不经济引发经济扩散。
2. 产业结构升级驱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相关研究。国外文献从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人文地理经济学等视角对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Murakami使用日本二战后的数据分析了产业结构变迁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在产业逐步转向工业化的城市中,会吸引其他地区人口的流入从而提升本地区的城镇化率,同时制造业比例提升也会推动城市化进程;当经济停滞不前时,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城市里,辖区内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依旧活跃,城市化也因此而得到发展。Mustapha等人通过研究尼日利亚的经济数据发现工业增长对减少其城市贫困、推动城市发展没有任何作用,而批发和零售服务行业的发展对降低城市贫困有强劲的效果,同时,扩大对劳动密集型制造業部门的投资,有助于提高该行业的劳动力吸收率,从而减少城市地区的贫困,提升该地区的城镇化水平。
在国内,经济学者们普遍观点认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产生的动态结果是城市朝着现代化发展,换言之,产业结构是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吴穹等人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对新型城镇化均有显著促进作用。李铁立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产业生产部门在空间地理位置上的变化和集中是影响城镇化水平的重要体现。陈立泰等为产业结构变迁会通过改变劳动力结构、优化城市功能、改变产出结构,继而从人口、空间、社会经济四个方面提升城市化水平。李丽萍等人探究发现,产业在空间上聚集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乘数效应,这能够间接推进城镇化进程。李敏等人的研究认为,农业、服务业和制造业对城镇化都有一定的作用力:城镇化初期,第一产业是基础;城镇化中期,第二产业是核心动力;到了城镇化后期,第三产业是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的重要动力。同时,国内许多学者开始关注第三产业对城镇化的作用力,并且已经意识到服务业将成为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动力,尤其是在服务经济背景下,服务业将成为城镇化的主导力量。 3. 文献评述。从上述国内外研究文献可知,学者对经济集聚影响产业结构以及产业结构影响城镇化的研究越来越细致,研究视角多样化,不断形成比较健全的理论体系,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但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存在以下不足:第一没有将经济集聚、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发展纳入统一的理论分析体系,在研究产业结构对城镇化的影响时很少考虑到经济集聚的空间影响作用;第二,缺少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影响城镇化发展的内在机理的细致说明。基于此,本文将在这两个方面做出改进。
三、 机制分析
本文将本地产业结构升级对本地区城镇化的影响定义为直接影响,将本地产业结构升级对其他城市的影响定义为间接影响。结合前文文献可知,尚未有学者从经济集聚的角度来构建系统的分析框架。因此,本节创新性地透过经济集聚视角,来构建产业结构升级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机制。丰富产业结构与城镇化发展之间关系的相关理论。
1. 经济集聚下升级对城镇化的直接影响机制。
(1)资本深化机制。这一机制是指地区资本在形成与不断积累之后,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不断推动城镇化发展。新经济地理学中,经济集聚对资本深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两个渠道来进行的,一个是外生资本流动机制,是指通过区域内资本不断流动加深本地区资本存量;另一个是内生资本创造机制,即在区域内不能进行资本流动的情况下,资本积累所引起区域差异也会导致投资回报率在地区间表现出相应的差异。在经济集聚度越高的情况下,资本积累越深,投资回报率越高,相应的产业结构水平越高,其中二、三产业占有主导地位,这类以技术或服务为主的企业可通过较高的投资回报率来提升区域的生产效率,从而促进产业不断向周围区域扩张,带动整个地区城镇化的发展。从投资回报率较低的边缘地区来看,低回报率是企业的投资额骤降的主要致因,从而导致固定资产折旧带来的资本损耗无法挽回,紧接着资本慢慢开始退出,导致这些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没有进展。因此,不管是通过内在的资本来进行创造,还是运用外在的资本来不断流动,经济集聚地区和边缘地区的产业结构会对城镇化产生较大的差异。
(2)人力资本积累机制。随着新经济增长理论的诞生和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本对区域产业生产效率的作用。许多学者为了说明人力资本对区域效率的影响原理,提出了相关的人力资本外部效应模型,并实证分析了其作用机制和效果。从经济集聚视角来看,人力资本积累在聚集中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关于知识学习和积累效应,经济集聚能够在沟通和学习方面影响人的行为,使得知识在不断传递和扩散,从而提升了知识资本在区域中的积累。二是人力资本激励机制,经济集聚度越大的区域,使得就业者处于在本区域薪酬激励和区域外竞争的两方面选择当中,从而不断加大對自己或子女的投入,以保证自己或子女在人力资本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三是人力资本的自我强化机制,经济集聚较低的周围地区人才一般会被具有较高人力资本优势的地区虹吸过来。进一步使得该地区的人力资本得到加强。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通过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可以提升本地区的城镇化水平。
(3)技术进步机制。经济集聚下产业结构对城镇化的技术进步作用机制包含两个方面,其中一个视角为知识溢出机制,另外一个为互动交流机制。前者使得区域的产业技术得到不断进步,相邻区域之间信息的沟通与传播在经济集聚的影响下,不断影响着新技术、新知识对相邻地区的扩张态势。后者是指区域技术的创新往往是由频繁的交流和沟通来不断推进的,在这种情况下,技术创新和进步得到不断改进,从而使得掌握一定技术的就业者会在区域内形成聚集。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产业技术结构相应会得到改善,经济要素不断集聚促使技术进步和知识传播产生溢出效应,产业部门不断向周围扩张,可以进一步吸收大量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向城市转移,城镇化发展水平也相应不断提升。
(4)产业关联机制。马歇尔的相关研究表明:为了能够更快提高区域生产的规模效应和经济性,主导产业一般会通过添增辅助行业来输送中间商品从而使得生产分工更加明细。除此之外,增加的辅助行业也是需要新的劳动力的,新出现的劳动力能够降低主导产业为了发展搜寻劳动力的成本;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就业者也可以通过该机会获得与其本身技术相匹配的雇主,从而达到雇主和雇员双赢的局面。因此,企业为了使中间产品的运输成本减少并提升经营效率,一般倾向于选择离产品市场较近的地区来进行生产活动。在专业分工、雇员—雇主匹配以及运输成本节约三种效应的影响下,相邻产业会受到相关影响,并会自动慢慢向集聚区进行聚集。除此之外,经济集聚对社会分工的明确和细化产生积极影响,在此影响下,生产当中的专业程度得到快速提升,一些生产部门慢慢从传统制造业当中划分出来,形成新的专业化的部门,产业结构水平不断提升。因此,产业通过关联作用不断向城市区域集聚,促进人口集聚、经济发展、土地扩张,以此来推进城镇化的发展。
2. 经济集聚下升级对城镇化的间接影响机制。从微观角度考虑,某个地区经济集聚会给本区域产业带来积极影响,因为为了提高本区域的产量,需要首先提升经济集聚区域的经济竞争力,通过不断与边缘地区进行联系,慢慢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以此来提升本地区吸引边缘地区生产资源的能力。从宏观的角度看,随着区域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升,经济集聚区除了会对自身产生影响外,也会将其影响范围向边缘区域进行扩张,提高周围地区的经济水平。经济集聚通过循环积累过程来形成新的产业,从而提升聚集区域内的经济增长率,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并对周围地区的产业产生一定的扩散效应,以此提升周边地区的福利水平。
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是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经济集聚会使得这些要素不断向城市集聚。由上一节内容可知,经济集聚对周围区域的福利水平是否有积极影响不得而知。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对其起到非常大的促进和推进作用。而在经济要素不断集聚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变迁和演进对周边区域的城镇化发展能否发生显著作用也并不明确。究其原因,主要受制于产业结构升级对周边地区城镇化的空间溢出效应是否大于虹吸效应,若前者大于后者,那么将会对周围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起到正向促进的作用,反之将可能对附近周边区域的城镇化发展起到消极阻碍作用。 四、 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系统的文献梳理和机制分析,可以看出经济集聚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能够提高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推动我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和建设。
1. 发展集聚经济对城镇化的动力引擎作用。经济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有积极的影响,经济的集聚发展是我國新型城镇化的动因之一,经济要素的集聚发展对“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集约、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推动作用。因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应增强区域间的创新合作、加强区域间经济要素的流动、重新整合区域内资源,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同时,经济集聚和发展要注重地区特色,通过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整合区域内优势资源和要素,将区域内的产业整合为各产业链有效衔接的节点,打造具有特色的区域产业集群,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细化产业分工并深化产业发展,以此进一步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2. 实行差异化的产业发展政策。产业结构和城镇化这两者在我国区域空间上都均有明显差异,因此,政府应在制定产业政策时要对产业进行合理布局,避免盲目跟风地扩大产业投资规模,同时引导各地区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有重点的促进不同地区的不同产业健康发展,提高区域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例如,西部地区在发展本地优势产业的同时,做好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的工作,最大程度发挥城镇化对扩内需、促发展、惠民生的潜力作用,促进城市蓬勃发展;中部地区应根据本地区的资源优势,不断突破关键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城镇化的绿色发展;东部地区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充分发挥其对当地城镇化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Carolina G R G, Riou Stéphane, Corinne A B.Agglomeration externalities in Ecuador: do urbanization and tertiarization matter?[J].Regional Studies,2018:1-14.
[2] 胡浩然,聂燕锋.产业集聚、产业结构优化与企业生产率——基于国家级开发区的经验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8,(4):45-53.
[3] Murakami, Naoki.Changes in Japanes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urbanization:evidence from prefectural data[J].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2015,20(3):385-403.
[4] Mustapha A B, Said R, Sidique S F. Urban poverty, inequality and industry in Niger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velopment Issues,2015,14(3):249-263.
[5] 吴穹,仲伟周,张跃胜.产业结构调整与中国新型城镇化[J].城市发展研究,2018,(1):37-47.
[6] 李铁立,李诚固.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及反馈机制[J].城市问题,2003,(5):50-55.
[7] 陈立泰,刘艺.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8):61-66.
[8] 李丽萍,郭宝华.关于宜居城市的理论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06,13(2):76-80.
[9] 魏娟,李敏.产业结构演变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实证分析——以江苏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09,(11):83-87.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项目号:16ZDB09);中南大学研究生自主创新项目(项目号:2018zzts296)。
作者简介:张颖(1968-),男,汉族,湖南省长沙市人,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技术经济;陈维(1994-)(通讯作者),女,汉族,湖南省岳阳市人,中南大学商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城镇化。
收稿日期:2019-05-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301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