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其资产管理成效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利益和社会财富的增长水平。国有企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现阶段,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中依然存在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这为国有企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从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特点以及现状出发,对国有企业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对策,以期为提高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水平提供借鉴。
  关键词 国有企业 资产管理 保值增值
  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国有企业为了更好地发展,越来越重视资产管理工作。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不断提高国有资产的效益,已经成为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问题之一。目前,在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没有将资产管理的责任落实到个人、各类制度不健全等,这些问题都在阻碍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因此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增加各项措施以推动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从而推动国有企业的发展。
  一、资产管理的内涵及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特殊性
  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可以被企业控制使用的,并且可以在未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它是在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中形成的。企业对所拥有的资产进行管理,使资产的利用率不断提高,企业运营成本不断降低的过程便是资产管理。国有企业是指由国家出资建成的企业,含国有独资企业和国家控股企业。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是指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通过管理手段,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国有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其不仅具有一般企业的商业性,还具有公益性,因此国有企业在进行资产管理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管理资产时,不仅要考虑其商业性,还要考量其公益性,从而使国有企业在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承担社会责任。
  二、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目前,国有企业受管理体制历史改革的影响以及国有企业的代理关系,在资产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行政干预普遍,管理体制落后
  国有企业独立地对自己生产和经营活动作出决策和经营管理的权利相对比较弱,企业面临着政企不分的情况。企业一方面要顺应政府的经营主导的约束,另一方面又想通过国有资产使其盈利,并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这种情况使国有企业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现真正的自主经营。在无法实现自主经营的前提下,企业的权责不清,领导层无法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科学的决策,企业内部人员的权力以及职责都不能清晰地作出限定,资产管理工作因而很难深入进行,责任不到人,资产管理的工作便只能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实施,从而造成资产管理困难的局面。
  (二)资产基础管理薄弱,资源配置不合理
  一方面,国有企业早期资产多数未进行清产核资,账实不符、核算不规范、管理不善、坏账呆账长期挂账等原因造成国有资产盈利能力不强。由于企业前期问题的堆积,前期资产清查不到位,使各项资产管理工作不能按部就班地进行,造成前期资产管理工作积压,为现在的资产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资源配置不合理,主营业务不突出,大多数国有企业在前期没有树立自己的品牌,产业不集中,多处开花,产业相关性不高,企业一直在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并没有进行自主创新,产品缺乏自身特色,一代代产品更替导致资产闲置现象严重,资产利用率不高,从而导致国有资产不能实现增值。
  (三)存在资产闲置以及资产流失的现象
  国有企业的资产闲置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由于企业内部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其管理较为松弛,在采购环节存在重复采购的情况以及采购量过大的情况,此情况会造成资产闲置。另外,企业会跟随着时代发展进行产品更新,企业如果不能科学地开展产品更新换代工作,便会导致大批量的设备被淘汰闲置。再者,由于近年来国有企业产品的竞争力比较低,市场占有率也因此不断降低,产量也需要根据市场情况而减少,生产线的缩小也造成了资产闲置。国有企业资产流失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的决策失误造成的,在企业投资的过程中管理层没能科学地作出决策,盲目地跟风开展投资,而跟风投资很容易引发投资失败,势必会造成资产流失;另一方面,企业中有一些物资是由于临时需要采购的,这些物资通常使用率较低,只是当时十分需要,过后并没有用途,这也会出现资产流失情况,还有一些机械只能在特定的场合使用,这些物资在回收后没能妥善存放,从而造成了资产流失。
  (四)会计政策使用不当
  会计政策使用不当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折旧政策使用不当。目前,部分国有企业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上存在会计与税法规定混淆混用的情况。在会计处理上,直接将限额以内的固定资产原值在当期全额计提折旧;对待一些符合税法规定,可运用加速折旧方法的行业企业,在会计核算上使用了加速折旧法,致使折旧计提与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相脱离。另一方面是减值准备计提不当。目前,国有企业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上普遍存在计提不充分或利用计提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情形,这都会为资产管理带来负面影响。
  三、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对策
  针对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解决对策,希望可以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工作提供一些新思路。
  (一)健全管理制度,明确资产产权关系
  首先,需要区分企业与政府的职能,企业在进行经营决策时要拥有自主权,政府对其的干预要不断减少,使资产管理工作掌握在企业的手中,划分产权关系,使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拥有较公平的环境。其次,在国有企业内部要不断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将资产管理工作落实到相应的部门以及个人,并作出具体的资产管理安排,使资产管理工作有制度可以遵循,部门以及员工根据各项制度开展资产管理工作。此外,要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强化企业内部监督体系,严格控制资产采购环节,相关采购人员不得徇私舞弊,采購过程要接受监管。还需要对企业内部的资产管理人员进行监督,定期检查其各项工作,对各类设备的折旧、报废处理等工作进行监督。并且建立外部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作用,不定期对资产管理情况开展检查工作,使对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日常化。   (二)落实资产管理基础工作,优化国有资产布局
  国有企业应将包括货币存货、资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应收款项、在建工程等在内的各类资产纳入国有资产日常管理范围,有效地开展管理工作。落实国有资产内部管理责任机构和责任人,并建立管理台账,分类、分项对所有国有资产建立综合档案,并及时对其变更情况进行登记、归档,有序地开展资产管理工作。将各类资产管理工作都落实到个人,實现责任与权力的对等,使其认真履行资产管理工作。另外,在企业内部应当至少每年定期组织一次对资产的清产清查工作,并分析清产清查核资结果,对盘盈、盘亏资产或长期挂账的应收款项应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建立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将各项资产的基础信息以及管理情况都录入信息管理系统中,在系统中完成各项工作,从而提升企业资产基础信息和管理情况的时效性,从而使资产管理工作可以更加有序地开展。
  (三)提高资产利用率,加强对资产流失的管理
  首先,建立健全资产购买和使用结存制度。企业不仅要有严格的资产采购制度,还要对资产的使用进行合理的计划,只有将计划合理列出之后,采购部门才可以根据计划开展采购工作,禁止没有计划的采购行为。其次,建立健全资产报废处置审批制度,各类设备在不使用之后应该妥善保管,一旦确定企业不会再使用此资产,可以将此资产进行估值变卖,以便资产发挥其应有的价值,需要健全资产报废制度,使资产管理人员可以根据报废制度开展工作,而不是仅仅拍脑袋作出报废决定。再次,国有企业应建立资产管理责任制度。国有企业应明确各级责任人的管理职责,并且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明确奖惩条件以及奖惩措施,激励其尽职履责,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最后,国有资产对我国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国有资产在新兴行业和具有竞争力的行业中份额较小,大多局限于陈旧产业的投资,无法带动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面对此情况,应该不断转变资产管理理念,用发展的眼光作出决策,提升对新兴行业的关注度,从而从根本上减少资产闲置和资产流失。
  (四)合理地使用会计政策
  国有企业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管理,开展各类专业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财务人员在资产管理方面的业务水平,并制定考核制度,将各类会计政策列入考核当中,并将考核与薪酬挂钩,促使财务人员合法合理地使用会计政策。在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政策时,财务人员应严格按照会计准则开展工作,按规定确认递延所得税的影响。还需要将固定资产的减值测试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予以推进。国有企业可以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固定资产减值测试,以提高资产可收回金额测算的准确性。国有企业应严格执行国家会计政策,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严禁通过减值准备调节利润。
  四、结语
  在国有企业中实行资产管理十分重要。国有企业在资产管理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国有企业需要切实加强内部和外部资产管理,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和监督制度,将资产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只有科学地开展资产管理工作,国有资产才能发挥出强大的作用,推动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为江西洪城水业环保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王祥.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思考[J].丝路视野,2018(34):14.
  [2] 王东.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应对办法研究[J].时代金融,2017(03):30-31.
  [3] 罗勇铭.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思考[J].中国总会计师,2017(02):89-91.
  [4] 王会芳.完善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探讨[J].时代金融,2017(07):130-131.
  [5] 樊云丹.浅谈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及措施[J].财会学习,2017(01):152-15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2104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