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形势下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公共就业服务,是政府部门的一个工作重点。十九大报告指出:和谐社会的发展,要建立全方位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实现更充分、高质量的就业。近年来,政府转变工作理念,在公共就业服务中引入互联网技术,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载体,推动了公共就业服务的快速发展。以下结合实践,探讨了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
  一、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发展成果
  在公共就业服务上,政府高度重视,宏观上创新工作理念,微观上开创了多种服务途径,提高了公共就业服务的信息化、制度化。不仅缓解了就业压力,而且有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取得了诸多发展成果。
  1.形成就业服务合力。以综合服务的要求为准,政府统筹公共就业资源,建立人才服务机构,基本形成了开放、统一、功能完善、服务规范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该服务体系不仅覆盖城乡,而且服务流程科学合理,提高了就业服务透明度,能帮助真正的人才走上岗位、进入社会。
  2.就业服务质量提高。政府开展公共就业服务,首先要建立一支管理队伍,以满足业务需求。从这一点来看,通过招聘选拔出优秀人才,然后进行技能培训,服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配合激励约束机制,增强了责任心。如此,公共就业服务更加精细化,能满足公共就业的需求。
  3.服务功能更加完善。随着社会发展和市场变化,公共就业背景也在变动,政府必须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功能。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采用“互联网+公共就业”的模式,充分发挥出大数据的技术优势,实现了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的共享性,能为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获得了人才的一致好评。
  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不足之处
  1.机构不完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体制改革的同时,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也在整合,进一步明确职能。但是,覆盖省-市-区-乡镇-街道五个层级的服务体系,尚且没有全面建成,城乡覆盖上依然存在空白区。从服务机构本身来看,不仅数量不足,而且在资源投入、服务内容、管理模式上,没有统一标准,导致工作不规范。尤其是基层服务机构,其职能比较单一,难以满足公共就业服务的实际需求。
  2.人才不充足。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一个缺陷,就是服务人员数量少,不同地区、城乡之间的差异明显,成为影响就业服务的一个关键。而且,服务人员虽然更加年轻、学历提高,但高水平的技术人才不足,会影响相关政策的实施。在机构改革背景下,就业服务部门由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基层岗位工作具有公益性,服务人员的工作压力大,绩效评估不到位,导致服务人员心存抱怨、流动性增强,不利于公共就业服务的长远发展。
  3.信息程度低。公共就业服务中,由于财政资金投入不足,信息化建设水平低,也是阻碍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因素。第一,部分省市的信息建设不广泛,采用的服务系统、数据库不统一,全省范围内难以实现数据共享,影响“互联网+就业”平台的应用。第二,就业服务信息存在不对称性,由于信息利用率低,求职者难以享受到高质量的服务,不满足预期就业需求。第三,服务机构应用就业服务系统时,忽视了就业分析和决策,且工作人员本身的技术水平不高,就无法为求职者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影响就业充分性。
  4.模式不先进。新形势下,人们对公共就业服务的需求更加多元化,而服务机构的服务理念没有及时更新,提供的服务内容和社会需求不匹配,或服务项目单一,就会降低服务效能。调查发现,一些服务机构依然采用传统的服务模式,服务内容不够个性化、规范化;服务流程比较复杂,相关标准不统一;或服务过程是不连续的,缺少后续的跟踪服务。这些问题的存在,均会降低服务质量,影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三、新形势下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途径
  1.完善管理体制,实现服务均等化。第一,整合人力物力资源,在管理体制建设上发力,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区域化合作,发挥出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建立起覆盖省-市-区-乡镇-街道五个层级的服務体系。这个工作的重点,是对服务网点进行合理布局,不断优化服务职能,拓展业务范围,实现就业服务的个性化。第二,为了保证充足的资金支持,服务机构在建设过程中,要把经费纳入预算管理,形成长效财政投入机制。服务机构获得财政资金后,专款专用,提高公共资源投入的标准化,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促使求职者能享受到平等的就业服务和保障。第三,根据省市的实际情况,出台就业指导政策,统筹管理就业服务工作,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2.加强人才建设,提高服务专业化。对就业服务机构而言,加强自身人才队伍建设,是开展公共就业服务的基础。第一,通过实际调研,解决服务人员的编制问题,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提高服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就业服务工作中,遵循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理念,构建一支有知识、素质高、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夯实人力资源基础。第二,建设学习型政府,通过岗位培训的形式提升工作技能,以政策法规、信息应用、服务流程为出发点,全面提升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第三,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在职称评价、职务提升方面制定政策措施,采用工资动态增长的模式,为服务人员提供绿色通道,稳定人才队伍。第四,挖掘社会公共资源,鼓励民众参与公共就业服务中,例如建立志愿者队伍,探索不同就业服务模式。如此,既能优化公共就业服务环境,又有利于建设文明城市。
  3.加快信息建设,实现服务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各行各业中普遍应用,也是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第一,政府要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思想上与时俱进,采用“互联网+公共就业”的模式,提高服务智能化程度。在服务大厅内,利用终端服务机、网络平台、移动设备,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平台,方便求职者选择。第二,对于跨区域的就业服务,政府部门要从资源归集入手,实现数据共享,构建省级数据库,实行一网通办的服务模式。如此,求职者能少跑腿,取而代之的是信息跑路,最终实现不见面审批,和网购一样便捷。第三,建设就业信息监测平台,丰富服务功能,提高业务能力,就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分布均要流程化。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就业情况进行预测,分析求职者的实际需求,来匹配服务内容和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和针对性,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   4.创新工作模式,提高服务效能化。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必须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能。第一,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采用标准化管理理念,开展标准化培训,将标准化贯穿在就业服务的全过程,最终形成一站式服务模式。举例来说,在职业介绍、岗位指导、技能培训、创业服务等方面,利用互联网技术穿针引线,实现各项服务的良好衔接。第二,在不同的就业服务区域,应该整合服务内容、统一服务标准,进一步简化服务流程,通过测评求职者的专业能力,实现就业推荐的个性化,提高就业精准度。第三,就业服务过程中,采用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理制等制度,实现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同时,调查求职者的满意度,用于反馈就业服务情况,以便服务人员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优化就业服务环境。
  四、实践分析
  以我国某省市为例,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上,采取措施有:①建设标准化就业服务平台,配备统一的系统和设备,设置标识标牌,打通就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②提供全面服务,结合企业的实际用工需求,在企业和求职者之间搭建平台,利用专场招聘促进就业。③重视技能培训,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并严格实施,打造人才品牌。④加强政策宣传,对就业进行一对一跟踪服务,创建良好的创业氛围。
  以上措施在执行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用工难。企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自动化技术应用广泛,需要高学历、技能型人才,而这些人才是一个巨大缺口。②公共就业服务政策执行不力,没有落实到地,政策中的红利没有充分展示出来,没有得到企业的支持;或者补贴手续复杂,小微企业的资格认定缺少统一标准。③就业培训不到位。部分企业在岗职工的专业技能水平低,不满足实际生产需求,而现有的培训方法和模式比较落后,职工技能提升效果不显著。
  在未来,建设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必须解决以上问题,相关建议如下。第一,加强政企沟通,提高服务质量。首先分析企业用工需求,建立就业服务数据库,对数据可动态更新。其次在招聘活动上,将校园招聘、网络招聘、专场招聘相结合,丰富招聘形式。最后要加快信息化建设,为求职者提供给精准的就业信息,实现信息共享。第二,采取補贴政策,改善就业环境。首先以微小企业为抓手,提高补贴的便捷性,促使企业尽快获得优惠。其次加大监管力度,资金的发放和使用要专款专用,形成真实的管理信息。再其次加强宣传工作,为民众解读政策,利用政策培训班,拉近求职者和企业之间的距离。第三,落实就业培训,获得企业认可。以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为重点,既要和企业需求对接,又要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特点,采用多样化的培养方案。
  (作者单位:盐城市大丰区劳动就业管理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2204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