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双主体育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机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加强实践育人,探索将企业纳入育人主体的途径和方法,形成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论文围绕校企双主体育人和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提出主要观念,阐述两者之间的联系,同时,根据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推行的“工学结合、校企双主体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对双主体育人视域下构建实践育人机制等具体问题进行研究。
【Abstract】The talents training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must strengthen practical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must explore ways and methods to bring enterprise into the main body of education, and form the education mechanism with double main bodies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ain ideas around the education with double main bodies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and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expoun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experience of the "combination of work and study, education with double main bodies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talents training mode implemented by Kunshan Dengyun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pecific problems of constructing practical education mechanism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ducation with double main bodies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关键词】实践育人;校企双主体育人;工学结合
【Keywords】practical education; education with double main bodies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combination of work and study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673-1069(2020)02-0106-05
1 引言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开篇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1],肯定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同时,也对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提出了要求。寻找一条“院校愿行、企业乐行、人才能行”的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探索和保障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途径,并使之形成可持续、可复制的经验,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的重要课题,也是政府、高校、企业推动多元协同育人,服务产业经济,实现产教融合发展的重要使命[2]。
2 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现状分析
2.1 实践育人的定义
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对实践育人的内涵进行了定义。宋珺在《论实践育人理念在高等教育中的实施》中提出实践育人是指通过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建立起学生与客观世界的联系,在实践过程中提升知识水平、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活动[3]。文霞在《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实践育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定义高校实践育人是高校在深化教育改革中,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高校大学生参与课内外、校内外一系列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走向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社会,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培养大学生创新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育人方式。本文认为,职业院校实践育人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为导向,培养社会适用、企业乐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同时,实践育人形式多样,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4]。随着职业教育发展和产业发展需求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实践育人不仅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或是一个单纯的教学活动安排,而是作为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要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
2.2 高职院校推进实践育人的现状
①实践育人教学体系不完善。部分职业院校教师不能完全认同职业教育实践育人的政策精神,在实践育人教学组织等方面出现不积极、不作为的情况,甚至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不能体现实践育人课程安排,仅满足“实践活动周”等简单要求,没有明确的目标、举措和持续改进机制。②实践育人的方式具有局限性。实践育人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子,习惯于“用理论解释理论”,实践活动限于“观摩”,实践考核限于一篇“感受”等情况普遍,没有带领学生真正参与实践教学,更谈不上“走进企业、走上产线、做出产品”,没有做到真正的工学结合。③实践育人队伍结构不完善。教师队伍组成单一,教师是组织实践育人活动的关键,教师的参与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管理能力不足,导致实践教学针对性不强、创新性不够,不能充分利用企业等社会资源。 3 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发展与普遍困境
3.1 校企双主体育人的概念及发展
德国双元制、美国合作教育和英国现代学徒制以及中国台湾区域“建教合作”等模式都是企业和学校两个主体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这些模式下发展的职业教育成为推动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学以致用”的思想可谓是职业教育中工学结合教育思想的缘起,但至2000年前后,我国职业教育才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才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和企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后国家出台一系列诸如《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逐步推动了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发挥企业在实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共同育人机制[5]。
3.2 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双主体育人的普遍困境
一是人才培养相对产业发展滞后。目前,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及发展还没有形成区别于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如同本科教育的“低配版”,同时,各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缺乏对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创新设计。人才培养又往往基于“短期效益”,从面向基础岗位的技术技能出发,缺乏对技术能力、素质结构的定位和动态设计,对职业发展所具备可持续发展等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不够,在面对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时,难以形成有效的人才供给。二是双主体育人培养模式的平台支撑不够。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从浅层的人才供给迈向协同育人,需要解决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成本诉求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自身规律的矛盾,企业资源如何合理、规范地运用到教育教学,更需要有相应的人才培养行业标准。所以,校企双主体育人要形成科学的体系,不仅是学校和企业的“两厢情愿”,更需要政府、行业等力量的参与,搭建多元平台。三是企业参与双主体育人的意愿不强。主要表现在校企对人才培养的期望和现实需求存在落差。企业面临培养成本和人才就业不确定性风险。同时,企业师资、设备等资源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生产效益也会带来压力。四是缺乏遴选企业进入双主体的科学标准。在平台支撑不够的情况下,各院校在遴选企业参与双主体育人的过程中标准不统一,一些企业无法满足人才成长的培养目标,这对人才培养是极大的风险,容易让双主体育人回到“劳动力供给”的层次上,增加育人成本,甚至“误人子弟”。五是缺乏对双主体育人过程的有效管理。企业和学生的双向满意度是校企持续合作的基础要求。除了合作企业在业界的地位、知名度外,培养过程中的手段、课程教学、学生服务、考核机制、岗位设置、工学交替排程、沟通协调等组织管理,都是影响学生与企业间“默契度”的关键因素,如何安全度过“蜜月期”,需要不断积累经验,完善管理机制。
4 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登云学院”或“登云”)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双主体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案例分析
4.1 登云学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双主体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登云学院是一所由台湾产业界、教育界人士共同创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特殊的办学背景和两岸资源,让登云能够更快地吸收台湾“建教合作”的经验并与实际相结合。2010年,登云实施了以工学结合专班为载体的校企双主体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依据区域经济产业分布及发展趋势,设置和调整专业,遴选行业具有代表性,又认同双主体育人理念的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将专业学习规律与岗位技能标准结合,设置基本素质培养阶段、专业技能训练阶段和综合能力提升阶段的“三阶段岗位”,并结合企业内训体系,设置以核心课程、实践课程和项目课程为核心的“三课程体系”,同时,校企共同对学生的生产学习实践情况分阶段进行考评,出具“工学结合专班毕业生岗位技能证书”,提升毕业生求职竞争力。
登云学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双主体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育人对接用人、专业对接产业、学业对接就业、实践对接生产的育人体系。
4.2 登云学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双主体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举措
4.2.1 關于工学结合专班的建构
工学结合专班建构主要包括:①合作企业洽谈;②专班企业合作资格评估;③校企共同招生;④岗前技能学习;⑤实践排程安排;⑥教学课程实施;⑦生活辅导管理;⑧职业技能考核;⑨福利及责任;⑩学生和企业退出机制。
4.2.2 关于工学结合专班合作企业遴选标准的制定
①具备双主体育人理念: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企业中层大部分为自主培养且稳定性高;②具有行业代表性:企业产品、技术工艺、设施设备可以代表行业标准并具有可发展性;③满足“三阶段岗位”需求:考察企业具备基础工种、专业技术工种和技术管理类工种,且能够满足学生在各阶段岗位调整和递升的需求;④具备完善的内训体系:有完善的培训制度、课程和师资,有明晰的职业生涯规划;⑤岗位实践和奖助学金安排合理合规:参与生产实践强度易于接受,岗位无高、危、病、毒等,提供合理的奖助学金及福利;⑥企业师资有参与教学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能力。
4.2.3 关于“三阶段岗位”和“三课程体系”嵌入和弹性排程的安排
第一,基于企业需求构建“三阶段岗位”。结合企业岗位需求数量和时间,有计划有系统地安排实践时间,将最后一年的实习时间进行分解,据企业需求进行弹性重组,将教学安排和企业需求相结合,解决企业短期效益和长期投资成本的矛盾。
第二,根据“三阶段岗位”设置“三课程体系”。双主体育人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实践育人全过程的成长,依据岗位技能需求,建立以技能提升为主线的“三课程体系”。
第三,基于“三阶段”“三课程”,构建“双师混编队伍”。聘请企业技术和管理骨干承担和指导实践教学任务,安排教师驻企深入学生管理和生产实践,采用“双职双薪”机制激发师资参与实践育人的积极性。 4.2.4 关于专班企业合作的维护及深化拓展
第一,专班排程兼顾教育规律和企业实际需求。采用多学期、分段式等更为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并遵循以下原则:教学单位、学生、企业三方确认原则,专班时间总月数控制在12~16个月,单次实践最长不超过6个月原则,规避首学期、毕业季和寒暑假(特定时间)安排原则,班级入企衔接有序原则。
第二,校企互动促进合作稳定。专业教学教师定期访企,帮助学生理解实践教学内容以深化和拓展理论教学。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也是稳定合作的重要途径,专班学生兼有学生和员工的身份,学生对企业的认同、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对专班理念的认同是专班持续推进的基础。学校作为实践育人活动的组织者,要调研企业和学生对专班运作过程中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加强三方交流,及时解决问题[6]。
第三,建立专班企业评价退出机制。对专业企业进行阶段性评价,组织专业教研室、院行政部门(教务、校企合作办、学生工作处)对企业在不同维度进行评价,主要包括:专业教研室侧重对项目课程开展情况以及岗位实践和专业契合度进行评价;行政部门主要针对合作理念贯彻、合约执行、助学金发放、项目运转协调等问题进行测评。设置“差”“良好”“优秀”标准,对评级“差”的企业终止合作,对“良好”的企业持续跟进。
第四,专班企业合作的深化拓展。在双主体育人过程中,实现企业和学校利益最大化。以登云为例,目前登云与专班合作企业主要深化拓展以下几个方面:与橡技工业(苏州)有限公司、昆山合济机械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共建以“液气动传动技术”“PLC技术”“电气控制技术”为技能链接点的实训基地;与西门子公司、富强科技共建以“工业4.0智能制造”“工业视觉传达技术”为核心的产业学院,与苹果供应链企业纬创资通有限公司实施“A+雏鹰”大型课改项目,这是工学结合专班的持续深化和经验积累,同时,与两岸行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共建“两岸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和“登云两岸产学合作联盟”,构建政行企校协同育人的平台,服务企业转型升级。
5 高职院校推进实践育人的保障机制分析
如上文所述,在校企双主体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推进实践育人须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体制机制创新。
5.1 鼓励高职院校办学体制创新
职业教育要真正区别于普通教育,就要走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发展道路。体制机制创新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实施混合所有制办学,深化政校合作。政府鼓励集团公司参与职业院校办学(如登云学院实施区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政府依据产业布局和发展定位,有针对性地参与到学院办学和人才培养中。二是企业集团化办学,让双主体融为一体。吸引企业投资或参与到学院经营当中,更好地激发企业参与育人的积极性,使人才培养质量更加贴合企业需求。三是国有民办,政府投资企业管理。一般是指政府提供一定的土地和固定的基础设施,设立并依照法律程序交由企业承办,培养和输送专门型人才。企业享有社会力量办学的政策和办学自主权[7]。
5.2 共建统一标准化的企业评价和退出机制
目前,高职院校推进双主体育人,基本由高职院校自主设定评价标准。本文提出应建立院校、行业、政府为主导的评价体系。院校负责对企业师资、生产实践、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等相关指标评价;行业负责对企业岗位标准、技能要求、企业发展等相关指标评价;政府负责对企业社会责任、福利及奖助学金、法务及项目运作过程监督与评价。三方各司其职,建立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相对统一的、标准化的企业评价和退出机制,避免院校或企业在实践育人中出现监督不严、执行不力的问题。
5.3 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和共赢机制
企业参与双主体育人的基本需求是帮助企业解决“痛点”、排除“难点”,需要合作院校充分营造开放式办学环境,打破传统教学活动组织形式和师资培养要求的束缚,紧扣企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建立校企资源深度融合的利益共同体。双主体育人不仅仅是教学环节双主体,而是在利益共同体下,企业可以利用品牌优势、岗位优势等参与到院校的招生中,将校企合作进一步前移;企业的师资、设施设备、培训课程、科研成果参与到院校教育教学中;院校的师资同样可以参与的企业员工培训、技术研究和转型升级中。
5.4 强化双主体育人组织管理及协调机制
明确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各方职责和项目深化目标,整合校企各部门职能,成立专案小组,建立校企合作决策、咨询和执行三层组织架构,保障运行经费、确定组织形式和制度标准。条件成熟的,可成立“理事会”,负责双主体育人目标定位、人才培养、发展规划等重大事项;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培养、教学和培训提供咨询服务;组建校企共同参与的学生管理与服务团队,协调处理日常事务。
5.5 建立校企產教融合发展持续深化机制
校企双主体实践育人建立在企业与职业学院持续深化合作需求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政府引导、行业监督、校企产教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是推动职业院校和企业改革创新、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机制保障。如何持续和深化,这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从制度上和业务上设计好两者融合发展的路径。把双主体实践育人从产业和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进行产教深度融合,将各自的资源进行合作共用、跨界融合,以达到资源互补、发展共赢的目的。例如,高校和企业共同组建教育集团、共同组建二级学院、共同建立科技研发中心、“产业学院”,培育“大师工作室”,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等,以形成产教融合发展的集成生态。不断探索持续深化的机制,是增强双主体育人生命力的必然趋势。
校企双主体实践育人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培养新时代产业升级转型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实现职业院校品牌发展,帮助企业转型升级,最终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探索职业院校办学体制创新、构建标准化的评价体系、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强化双主体育人组织管理、深化产教融合发展等体制机制创新,是校企双主体实践育人机制有效实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国发〔2019〕4号.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Z].
【2】李小峰“工学结合”的相关表述及其历史渊源[J].职业教育研究,2007(6):179-180.
【3】宋珺.论实践育人理念在高等教育中的实施[J].思想教育研究,2012(7):84-87.
【4】教思政〔2012〕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Z].
【5】教职成〔2018〕1号.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Z].
【6】高飞,李英平.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工作机制研究[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6(3):68-70.
【7】陈长伟.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专班培养模式创新实践[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2401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