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深度将直接影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从合作育人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和双师教学团队等方面阐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双主体;项目引领;三阶段递进;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9)03-0066-03
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職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着重强调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从本质上来说,高职教育是一种强调实践、强调技能、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脱离行业企业,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培养不出企业满意的高技能人才。国务院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只有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着力强化学生的专业素质、职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才能全面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在推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教育教学改革,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一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是因为企业认为自己在人才培养的岗位需求调研、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兼职教师教学、课程开发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投入,人才培养其余阶段还是由学校全面负责,企业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培养的学生也未必完全符合企业的需求,企业的预期效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二是教学实施过程和企业的生产实践脱节较大。先理论后实践的传统教学实施计划和企业项目研发实施流程不一致,不利于项目引领、工学结合的教学活动开展;三是严重缺乏既精通生产实践又精通教学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校内专业教师大部分来源于普通高校,缺少企业工作经历,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都较弱。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由于未接受过师范教育,教学组织能力、课堂掌控能力也不尽人意,教学效果不好。
针对以上问题,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
简称学校)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依托行业企业,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资源共享的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机制,实践“项目引领、三阶段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近几年来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举措
(一)构建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机制
学校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合作理念,将安徽兄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引入校园,共建“校中企”。依托“校中企”,学校与兄联公司友好协商,充分考虑企业参与育人的主体作用,建立了基于“专业建设委员会——电信系校企合作管理办公室——项目团队”三级管理机构的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机制。如图1所示,该机制明确了校企双方决策、管理和执行主体的分工职责,有利于校企合作“双主体”的紧密结合。学校还从降低“校中企”的运营成本,提升企业效益的角度出发,积极协助企业申报芜湖市职业教育合作企业优惠政策、给予企业在办公场地、基础设施资源、项目合作、毕业生优先选择等诸多方面的优惠待遇,使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校企双方在校企“双主体”三级管理框架下,扎实推进“校中企”协同育人,在完成基本教学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及社会服务活动。校企共同完成了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的建设工作,双方在资源调配、人员互聘、技术共享等方面相互渗透,在创新创业课题研究、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实现了深度融合。同时学校借鉴与兄联公司的合作模式,与安徽亚原子网络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正道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合作企业共建“企中校”和校外实习基地,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和学生到企业跟岗及顶岗实习,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扩展了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合作基础。
(二)创新“项目引领、三阶段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大量的企业一线调查研究,结合本地区IT行业发展特点,依托专业建设委员会,学校和企业根据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人才岗位的具体需求,对接移动互联软件开发行业职业标准,同时兼顾学生拓展素质培养需求,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和改良,逐步确立了以“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四个对接”为主要内容的“项目引领、三阶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
针对教学实施过程和企业生产实践脱节较大的问题,校企双方以从事移动互联应用技术岗位所需的综合职业素养、程序设计能力、UI/UE设计能力和移动应用程序开发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移动应用程序开发工作流程,结合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形成的客观规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践项目为驱动,构建了基于CDIO项目化的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
课程教学以移动应用开发工程项目为载体,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校企双方共同组建的教学团队按照企业生产质量控制要求,融合CDIO工程化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的理论、技术与经验[1],同时结合职业素养和CDIO大纲标准[2],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将团队协作、沟通交流、吃苦耐劳、敬业爱岗等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始终。采用学校课堂与企业工作岗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教、学、做、用”一体化教学,通过“校内实训室课程实训→校中企或企中校跟岗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的“三阶段”教学组织模式,借助于完全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递进”培养学生基础能力、项目实践能力和岗位实战能力。整个教学实施阶段校企双方共抓共管,共同对课程教学流程、资源调配、师资、教学质量等内容进行监控和评价。“三阶段”教学组织模式流程如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115995.htm